賈誼的心病與早逝

[ 歷史故事 ]

司馬遷在撰罷《史記·秦始皇本紀》後,寫道:

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曰:“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賈生之文,有排山倒海氣勢,其所論,真乃雄文傾天下,鏗鏘金玉聲。

賈生者,西漢文帝時年輕的思想家、政論家、文學家賈誼也,上引節文,乃賈誼之《過秦論》,太史公引用賈誼之言,評判“千古一帝”功過,除贊同其見解外,亦有敬佩其文筆美邃之意。

應該說,能入太史公法眼之政論文不多,長篇直引更是罕有,由此可見賈誼之才華。賈誼不僅文筆優美、大氣磅礴,而且思想深遠、憂國恤民,故司馬遷為之立傳。西漢後期著名學者劉向稱道:“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使時見用,功化必盛。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劉向之言,客觀公允。此後,西晉文學家左思《詠史》有“著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謂寫文章以賈誼《過秦論》為準則,作賦以司馬相如《子虛賦》為典範;唐代詩人李商隱《賈生》絕句雲:“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首詩讚頌賈誼才華無與倫比而譏諷文帝貽誤人才也。

賈誼才華確實超群,一篇《過秦論》,令太史公欽佩,傾倒無數文人,只可惜他自認為懷才不遇,未能把自己的才智報效國家,心態不佳,長期抑鬱,又不能自我調節、修養身心,終致英年早逝。

賈誼是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少有才名,年十八,以其能誦詩書、善於屬文聞名郡中,河南郡守吳公愛其才學,召置門下,甚器重之。是時,文帝剛即位,因吳公治郡考評第一,被提拔到中央,擔任了主管司法的最高長官廷尉,吳公向文帝舉薦了賈誼,說他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於是賈誼就成了文帝備顧問的博士官。這一年,賈誼才二十出頭。

在朝廷中,賈誼年齡最少,文帝每有詔令下議,諸老先生皆不能對,唯有賈誼應答如流,見解精闢,“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於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就是說,賈誼所議,恰如各位先生心中所想,他們覺得自己不如賈誼。文帝對賈誼大為欣賞,決定破格提拔他,一年之內便升任太中大夫官。

賈誼初任太中大夫,就開始為漢文帝出謀劃策。他認為,漢朝已建立二十餘年,天下和洽,不能僅襲秦制,應該建有自己的禮儀、律令體系,“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其中部分內容被文帝採納。文帝覺得賈誼確是輔弼之臣,打算再提拔他進入公卿之位。

賈誼為國家改制劃策,鞏固文帝統治地位,本來就觸動了一部分開國大臣的利益,比如他建議所有開國列侯不得住京城、回封地做官,並逐漸削弱他們的權力,以防不測,如今賈誼要進入更高的公卿階層參政,自然遭到部分老臣包括丞相周勃、太尉灌嬰、東陽侯張相如、御史大夫馮敬等人的激烈嫉妒和堅決反對,必欲除之而後快,於是群起而攻之,詆譭道:“賈誼年少氣盛,不明好歹,他氣焰囂張、想要擅權,擾亂國家秩序。”文帝在一群老臣反對呼聲重壓下,不敢再提拔賈誼,並逐漸疏遠了他,不久,便遣他到湖南去輔佐長沙王任太傅。

賈誼被謫上路,心裡煩悶不樂,情緒十分沮喪,認為自己空懷一片忠心、空有滿腹才智,全被文帝聽信讒言、偏聽偏信誤解了、埋沒了。他途經湘水、乘船渡江時,觸景生情,想起戰國時楚國賢能大夫屈原愛國忠君,不被重用,反遭讒言放逐,作《離騷》抒胸意,投死以明志,感傷不已,於是作《吊屈原賦》以自喻:

共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汩羅。

造託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隕厥身。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謂伯夷貪兮,謂盜蹠廉;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于嗟默默兮,生之無故。斡棄周鼎兮寶康瓠,騰駕罷牛兮驂蹇驢,驥垂兩耳兮服鹽車。章甫薦履兮,漸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獨離此咎……

此賦在形式上全仿楚辭騷體,這說明賈誼文學功底深厚,更重要的是他暗喻屈原,認為文帝不明、賢愚不辨,自己空有才智不能施展,而被遠放蠻荒之地,懷著這樣的認知,帶著這樣的想法,他整日悶悶不樂,鬱鬱寡歡。

賈誼擔任長沙王太傅三年,在這漫長的時光裡,他除輔佐長沙王理政外,拼命讀書心情不好,想了許多,什麼自己忠心耿耿而遭放逐“貶謫”呀,什麼山鴞不吉利、為何落吾旁呀,什麼“野鳥入室,吾命不長”呀,他思緒萬千,對此一味悲觀,於是索書佔驗,測試兇吉,之後作《鵩鳥賦》以寬己心,這篇名賦是寫出來了,可他真的獲得慰藉了嗎?

過了一年多,忽然傳來聖旨, 文帝要召見他,他喜不自勝,以為將受重用,於是快馬加鞭,日夜兼程,趕往京師長安,面見聖上,把自己一肚子的心裡話說與文帝。當時,文帝在宣室剛接受完祭祀天地五畤之福,正惑於鬼神之事,請賈誼解釋,賈誼引經據典、詳細講述其中玄妙之道,一直談到深夜,文帝聽得出神,不覺移到席前就教。賈誼宏論深邃,旁徵博引,說得清楚明白,講罷,文帝說:“我很久沒見到賈生了,自以為學識超過他了,今天看來,還遠不如啊!”這次君臣交談,二人並不融洽,皆有所失望,文帝失望自己的學識不夠博深,賈誼失望文帝未向他諮詢治國理政之策,正是“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誼這次返京,朝中已有很大變化,老臣們死的死,回封地的回封地,但文帝依然沒有重用他,沒有把他留在身邊,很快就任命他為梁懷王的太傅,梁懷王是文帝的小兒子,很受寵愛,嗜好讀書,而賈誼學識淵博,“故令賈生傅之”,這也算是對他一種重視吧。

此後,賈誼情緒有所改觀,多次上疏陳說政事,談邊患,論民生,獻防諸侯王僭越方策,文帝或從或否。

幾年後的一天,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深自責,認為自己身為太傅,沒有盡到職責,他情緒低落,十分憂鬱,時而哭泣,時而悲傷,如此持續了一年多,由於內疚、悲傷過度,他不治而亡,年僅33歲。今有《賈誼集》傳世。

賈誼英年早逝,表面上看起來是因梁懷王墜馬,其實,與他懷才不遇、長期不被重用、常年鬱鬱寡歡不無關係,加之他的多憂多慮、感情群書,但他不願按道家處世哲學行事: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終致身死。

當今時代,尤其是職場,只有這樣,才能身心健康。心態好,方可壽。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