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戰拖瘦日本

[ 歷史故事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受到《華盛頓條約》限制,十幾年沒有對外採取特別大的軍事行動。1923年突然發生了關東大地震,日本損失90億日元,用了4年才恢復受重創的經濟。緊接著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出現,日本依賴出口的經濟又一次受到沉重打擊,兩年間出口竟下降76%,進口又下降71%,主要工業部門開工率只有50%,工業總產值下降三分之一,農業總產值也下降了40%。

侵略的紅利

在這種形勢下,日本在世界列強中仍保持著比例最高的軍費支出,改善民生的投入很少,結果導致20世紀20年代出路的流浪漢。筆者在1986年曾到濟南調查過日軍在1928年製造大屠殺時的史料,瞭解到當時城內有3000多名日僑,絕大多數在本國是窮困潦倒者,跑到中國後,夜間擠在一起睡大通鋪,白天利用中國軍警不敢惹的身份走私或做小買賣。還有許多日本妓女跑到中國來賣淫,抗戰前中國東北和沿海大城市都有眾多的“東洋窯子”,日本當局還向她們徵稅作為“報國奉獻”。

面對經濟危機,日本軍閥尤其是少壯軍官主張再以對外擴張來解決,公開叫嚷要“武力解決滿蒙問題”,為“過剩人口尋找出路”。1931年,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輕易得手,中國富庶的東北大地落入侵略者之手,日本在當地大肆掠奪和開發工礦業,迅速結束了經濟危機並迎來大發展。從1932年至1937年,日本國民總收入增長一倍半,創造了20世紀內的最高紀錄。

侵佔中國東北後的幾年間,日本國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改善。1937年,工人每月平均工資達到50日元(當時日元同中國的銀圓基本等值,1日元摺合0.3美元),這相當於當時中國大城市工人平均工資的3倍左右,卻只相當於美國工人平均工資的八分之一,英、法、德等國的五分之一。這一年,日本城市家庭基本普及了收音機,職工大都有了手錶,這是那個年代的中國人不能想象的。日本農村經濟條件也有所改善,當局制訂了一個“移民百萬戶”的計劃,就是把500萬山區貧苦農民作為“開拓團”搬到滿洲(中國東北),這樣既可以在那裡實行“日本化”,又可以解決國內矛盾。

對外侵略,尤其是侵華,使日本獲利巨大,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有所提高,更讓日本國內叫囂擴張的主張很有市場。每當日軍出征時,都有成千上萬的人舉著太陽旗高呼“萬歲”、夾道歡送。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時,日本眾多民眾也認為對外“開拓”能解決自己的經濟困難,開創美好未來。在他們看來,每次出征都能為其國家和個人帶來豐厚利益,日本當局正是靠這一點把大多數民眾綁到侵略的戰車上。

出於“物質變精神”這一原理,日本人在一定時期大多擁護政府的擴張政策,並非是因其國民天性好戰,而是戰爭提升了國力並改善了民眾生活,掠奪成果也能使蠱惑宣傳激發許多官兵和平民的軍國主義狂熱。處於非法地位的日本共產黨和反戰團體的反對軍國主義的主張,反而不能被多數人接受,許多人還紛紛向特高課、警視廳舉報他們。只是後來自己嚐到侵略戰爭的苦果時,廣大民眾才認識到窮兵黷武政策的危害。

陷入中國泥潭

回顧日本從發動侵華戰爭到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可以說從發動甲午戰爭到盧溝橋戰事爆發前,戰爭使日本越打越富,這就促成其極度的擴張性和冒險性,結果自然是物極必反。1937年夏天,日本當局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出動50多萬軍隊到華北、上海兩個方向,軍界頭目杉山元等人向天皇保證“三個月解決支那事變”,認為屆時能打垮或徹底壓服中國政府,佔領華北和華中富庶地區,並向南京政府提出媾和,其條件還包括“賠償日本兵費”。

此時,日本遇到的主要對手不是腐敗的中國當局,而是覺醒的中國人民。儘管日軍開戰後一年間佔領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中國多個城市,蹂躪了佔中國人口一半即2億多人的地區,卻陷入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之中無法自拔。

1937年夏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前,日本只保持著35萬常備軍,民間400多萬,卻不需要用軍費供養。盧溝橋事變後,日本開始了第一期動員,5個月內將軍隊擴充到150萬人。1938年內,日本陸軍的大多數部隊都投入到中國關內戰場,兵力達到85萬人,加上對蘇、對美關係也隨之緊張,日本又不得不擴充關東軍和海軍,軍費投入在一兩年內增長幾倍,發展經濟的投入只得大大縮減。

從經濟統計數字看,1937年日本的國民總收入為200億日元,政府財政收入為47億日元,同年,因開始全面侵華戰爭而花費了33億日元的軍費,這等於是對中國開戰的頭半年就把政府全年財政收入花了三分之二。不過這時日本民間畢竟還有一些積蓄,於是政府靠動員民眾參加戰爭儲蓄和發行公債,勉強支撐了經濟正常運轉。只是那時日本老百姓生活並不富裕,拿出的積蓄有限。隨著戰爭長期化,政府財政連年入不敷出,國民總收入中軍費所佔比例越來越高。例如,1939年日本的軍費佔國民總收入19%,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即1941年就高達28%。這一年,政府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是用於軍事。

從1938年下半年開始,日本當局提出在華“以戰養戰”策略,也就是就地掠奪解決軍資,然而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一直在打僵持戰,日軍後面又燃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遊擊戰火焰,其交通線到處受到破壞,掠奪計劃大多不能實現。於是從1939年開始,日本經濟開始下滑,掠奪已彌補不了消耗。侵華戰爭又使日本出口大受影響,1938年的貿易額下降了四分之一,這對依賴外來資源的日本經濟自然形成不小的打擊。按後來日本經濟界的計算,1938年日本實際產值達到太平洋戰爭前的頂峰,隨後逐年下降,表面上的產值增長主要系軍工業增長所致,民用工業已處於停滯下降狀態。

走上崩潰之路

全面侵華戰爭只打了大半年,1938年4月28日,日本政府便以釋出《國民精神總動員基本方針》為開端,開始實施消費品配給。從1939年至1941年,日本進一步壓縮民用,集中財力發展軍工,當時強調的“非常時期國民生活方式”對國民特別提出幾點要求:禁止相互送禮;禁止舉行私務宴會;禁止穿奢華服裝,提倡節儉的“國民服”;禁止亂浪費,提倡將餘錢用於儲蓄。

據日本一些官員回憶,1941年秋天就任首相的東條英機為了監督民間是否貫徹政府要求的“國民生活方式”,晚間還特意到街邊的垃圾箱檢查,如果發現有倒掉的魚、肉和剩飯,便會暴跳如雷,要求予以懲處。首相檢查垃圾箱一事曾在日本傳為笑話。

1941年12月,日本對美國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還只有中國這一個戰場,但已導致其經濟生活的嚴重惡化。此時,政府每日配給居民的主食大米、大麥只有330克,普通人靠薯類等雜糧補充才避免捱餓,一些人已陷入營養不良狀態。中國實行持久戰對日本經濟的影響,此刻已充分顯現出來。

按照通常的社會規律,強盜搶劫失手後往往要實施更大的搶劫,當年的日本侵略者便是如此。按日本的用語,1937年至1941年這4年並沒有對華宣戰,屬於“支那事變”時期,經濟就已經陷入困境,平民生活水平大降,於是當局希望奪取南洋廣大富庶區,從而走上發動太平洋戰爭之路,而太平洋戰爭使日本經濟走上崩潰之路。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