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摘自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1949年4月)
只要是大事,就得集體討論,認真地聽取不同的意見,認真地對於複雜的情況和不同的意見加以分析。……如果不是這樣,就是一人稱霸。這樣的第一書記,應當叫作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長”。從前有個項羽,叫作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裡有個范增,給他出過些主意,可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話。……我們現在有些第一書記,連封建時代的劉邦都不如,倒有點像項羽。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後要垮臺的。不是有一齣戲叫《霸王別姬》嗎?這些同志如果總是不改,難免有一天要“別姬”就是了。
——摘自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62年1月30日)
《項羽本紀》是司馬遷《史記》裡十分有聲色的一篇。項羽在歷史上的作用,是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大起義中,以暴風驟雨的聲勢摧毀了強大的秦國。當時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已經覆滅了;楚軍的主力已經被擊破,主將項梁戰死;趙國被圍困,即將破滅;農民革命的形勢在逆轉,鎮壓起義軍的暴秦統治者聲勢復振,起義軍跟暴秦統治者的鬥爭已經進入生死存亡階段。項羽在這時候,完成了陳勝、吳廣所不能夠完成的事業,以他過人的才氣,激勵士卒,抱著決死的意志,終於擊潰了暴秦的主力軍。司馬遷也指出了這點,說他“遂將五諸侯滅秦”。滅秦以後,項羽為西楚霸王,劉邦被封為漢王,隨即進行了長達八年的楚漢戰爭,結果項羽敗,劉邦勝。
關於項羽失敗的原因,古人多有總結。毛澤東的總結,則很有特點。1963年1月7日,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曾說到項羽有三個錯誤:一是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跑了劉邦;二是楚漢訂立了鴻溝協定,項羽當真了,而劉邦卻不以為然,不久就違反協定東進攻楚;三是項羽建都徐州,位置沒有選好。
在毛澤東看來,項羽的失敗,除了在戰略上發生失誤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即不能知人用人,不肯納諫,從而在鴻門宴不殺劉邦反而放跑了他,在應該乘勝奪取漢甬道的時候,項羽反而放棄了,這些都是他的謀士范增極力主張的。毛澤東當然不是就史論史,他講項羽的失敗教訓,是針對那些缺乏民主作風的幹部講的。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還說,要對不“認真地聽取不同的意見”的幹部,“挖苦一點”,“戳得痛一點”,“讓這些同志好好地想一想”。為此,他還特意把《項羽本紀》挑出來給一些同志讀,以引起他們的注意。從這以後,“西楚霸王”便成為中共黨內批評不民主作風的代名詞了。
在楚漢戰爭中,項羽和劉邦逐鹿中原,項羽的軍事力量大部分時間處於優勢狀態,可最後卻失敗了。這與項羽主觀上不肯納諫和不善用人,確實關係重大。除此之外,在毛澤東看來,項羽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沽名”。對此,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也說項羽有“婦人之仁”,對此《史記·項羽本紀》多有記敘。
項羽率部經過苦戰,擊敗秦軍主力,比劉邦後入關,兩軍發生衝突時項羽“為人不忍”,為避免負“不義”之名,沒有以四十萬對十萬的軍事優勢去消滅劉邦,甚至在鴻門宴上莫名其妙地阻止了部下誅殺劉邦之舉。註釋毛澤東“不可沽名學霸王”詩句者,多以這件事來說明項羽的“沽名”所在。
毛澤東認為尤不可學的,應當還有項羽對詭計多端的敵人姑息寬容的做法。在楚漢戰爭最激烈的時期,兩軍在滎陽相持,本來楚軍已經切斷了劉邦的糧道,劉邦害怕了,便請求休戰,以讓出滎陽來換取項羽承認滎陽以西為漢的領土,項羽竟同意了。後來,戰事幾經反覆,楚軍逐漸失去了優勢,“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合約簽訂後,項羽就解除了戒備,引兵回到了東邊,可劉邦卻背約出擊,打了過來,終於在垓下徹底擊敗了項羽。
1949年4月毛澤東寫“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時候,南京國民黨政府的和談代表曾提出劃江而治,維持類似歷史上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形勢的談判方案。瞭解這一背景,或許能增進對毛澤東“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含義的理解。
《史記·項羽本紀》還記敘:“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受戰亂之苦,從而希望歇兵罷戰的心理狀態,這就不能不影響他的決策。一向把戰爭分為正義的和不正義兩種,並主張以戰爭消滅戰爭、以戰爭求得和平的毛澤東,在讀《史記·項羽本紀》的時候,自然不會贊成這種觀點。
毛澤東對項羽敗走烏江時,以“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為由,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於是自殺而死,是不贊同的,但他並不完全持否定的態度,覺得這悲劇結局中還多少體現了一些個性風采,所以藉此來諷刺蔣介石在失敗時連項羽身上具有的“羞恥心”也沒有。1948年10月31日,他在為新華社寫的述評《評蔣傅軍夢想偷襲石家莊》中這樣寫道:“蔣介石最近時期是住在北平,在兩個星期內,由他經手送掉了範漢傑、鄭洞國、廖耀湘三支大軍。他的任務已經完畢,他在北平已經無事可做,昨日業已溜回南京。蔣介石不是項羽,並無’無面目見江東父老那種羞恥心理。他還想活下去,還想弄一點花樣去刺激一下已經離散的軍心和人心。虧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襲石家莊這樣一條妙計。”
1963年1月3日,在一個批示中,毛澤東還給其他人推薦新版的《史記》:“《項羽本紀》,送各同志一閱,幾天還我不遲。 這個新版《史記》,標號及註解,都很醒目,好看。”
(摘自《書山有路——毛澤東的學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