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說,年少的時候,不要遇見太過驚豔的人。某些時候,不知道是不是上天註定,有一些人一出生,就是太過驚豔的人。
那是公元732年,開元二十年的正月初一,一個天賦異稟的男孩降生於京城長安的行館。因為他的母親在懷他之前,曾夢到神仙送了一隻靈龜給她吞服,所以他出生後,便取名“張龜齡”。不知道是吞服神獸給予的法力加持,還是顯赫門庭、世代書香浸潤血脈的傳承和精養,龜齡自小就聰明伶俐,3歲便能讀書,6歲就可以做文章。在燦爛輝煌的大唐,神童遍地。3歲讀書,6歲能文並不算出類拔萃。開元二十七年,7歲的龜齡跟隨父親在翰林院遊玩,許是這位小正太實在模樣周正,性格討喜,一時玩性大起的宋學士以文集戲之。哪裡知道,童音稚嫩的龜齡一字一句,過目成誦,分毫不差,被傳為佳話。
唐玄宗聽說此事後,大為驚訝,決定親自考試他。而7歲的奶娃娃張龜齡,面對著萬人之上的帝王,舉止有度,對答如流。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就這樣,張龜齡被賜優養翰林院。
天寶六年,不過15歲的張龜齡就因為在道術方面的特長,被彼時的太子李亨看重賞識,增補京兆戶籍,遊歷太學。15歲,他已經憑藉自己的學識拿到了長安戶口,並進入帝國最高的學府讀書。天寶十年,未及弱冠,張龜齡太學結業,太子李亨為張龜齡親賜御名,改名“志和”,取字子同。
這樣優秀的人才,這帝國註定要冉冉升起的明星,太子也不得不側目。“志和”,是暗地裡帶著一點“志同道合”的期許的吧。太子如此垂青厚愛,張志和感動於心,在他年輕而單薄的身體裡,激盪著一股忠君報國的熱血,如後來人的那句詩:“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彼年19歲的張志和,以其聰明能幹,科舉考試及第,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事,留在翰林待用,供奉東宮,享受八品待遇,掌受諸曹及五府,外府之事,句稽抄目,印給紙筆。
天寶十一年,20歲的張志和恩准回家省親,在省親時期他協助地方官吏除奸滅盜,功績顯著,被譽為“神張”。
天寶十二年,21歲的張志和外擢杭州,候補杭州刺史,除土豪惡霸李保。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兵反唐,陷洛陽,23歲的張志和隨太子李亨轉戰靈武一帶,擢除朔方招討使。
天寶十五年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24歲的張志和與其舅舅李泌時常獻計於肅宗,徵調回紇兵,大敗安祿山於河上,取得了平定“安史之亂”戰略性的勝利。擢授張志和為左金吾衛大將軍,享正三品待遇。
彼時他不過是一個24歲的年輕人,文韜武略,文武雙全。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酣暢淋漓,是君臣相得,力挽狂瀾、智謀定江山的傳奇際遇。
至德二年,張志和由外官擢至內官,奉上皇還西京,封金紫光祿大夫,仍然享受正三品的待遇。而此時的肅宗,為了急於收復京師,掌控內外局勢主動力,答應了回紇提出的苛刻條件: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這樣荒謬的條件,任何一個英明的君王都不該同意。張志和力諫肅宗收回成命。
25歲的三品大員,順從帝王,未來可期。25歲的張志和,背棄良心,輾轉難眠。他力諫的結果是“貶南浦尉”。
757年,他一帆風順,青雲直上的人生遇到了這樣“兩難”的貶謫。757年,他的父親張遊朝去世。
758年,母親去世。張志和以“親喪”為由脫離了官場。
他始終是昔日的太子、今日的肅宗愛重的人才。他被赦無罪,帝王賜給他奴、婢各一名。敕加贈他的母親為秦國賢德夫人,賜表白四段,白銀二千四百兩。這樣的榮寵,不過是為了讓張志和三年守孝期滿後,再回來為朝廷效力。
張志和回到了老家,安葬了母親,他親自負土崇壙,結廬於母親的墓側,植松柏成林,朝夕拜哭,盡一個兒子最後的孝道。
761年,29歲的張志和為母親守孝三年期滿。也許是天意弄人,他的妻子程氏又病故。
這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呢?是波詭雲譎的宦海?還是風月情濃的紅塵?他是太過天才太過驚豔的人,一朝頓悟,棄了官,也棄了家,只帶了肅宗賜給他的兩名奴婢漁童、樵青,浪跡江湖。
他來到了湖州城西的西塞山隱居,自稱“煙波釣徒”: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他在這裡撰寫道教典籍《玄真子》,他在這裡親近自然,融於自然,成為自然。千百年來,文人騷客談隱逸必提《漁父》詞,他是高揚於中國文學典籍裡的一面旗幟。他是翩飛的白鷺,是如藍的春水,是江岸粉紅的桃花,是青箬笠、綠蓑衣裡恬靜、淡泊、高遠的有趣靈魂。
42歲的時候,他參加了一場彙集了書法家,茶聖,詩僧,官員等眾多人的風雅集會。一時名流雲集,但他的光芒,依然令滿座皆驚。
774年冬十二月,他在湖州東平望驛鶯脰湖,酒醉溺水而去。
世事艱難如意少,功名榮耀誤人多。浮雲富貴非吾願,且買扁舟理釣蓑。回首千年,光陰深處,箬笠蓑衣的仙人仍然立於船頭,持杆垂釣煙雨桃花,蘆葉深秋。垂釣千古的詩意,不羈的靈魂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