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讀《出師表》,開頭兩句讓我愣了一下,“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難道諸葛亮,居然會罔顧事實、糊弄天下。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東漢末年為兗州泰山郡承。在漢朝的近臣和重臣,副部級的高官,當時和諸葛亮一樣齊名的龐統,與龐山民是堂兄弟。
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也是漢末沔南名士,能冠以名士,在學問、名望和道德上都是不虧的。所謂“真名士自風流”,是受人尊重和羨慕的,《襄陽記》裡載有:黃承彥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麵,而才堪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諸葛亮重才不重貌,有與世俗不同的價值觀,同時,諸葛亮十分在意黃承彥對自己的肯定和認可,在意黃承彥的身份與名望。
黃承彥的岳父是蔡諷,更是荊襄的高門大第,南郡大士。蔡諷的兩個女兒,一個嫁給了黃承彥,一個嫁給了劉表。劉表的身價位置眾所周知,妥妥的一方諸侯,黃承彥和劉表是“一擔挑”,劉表也就成了諸葛亮的姨夫。因為這個關係,諸葛亮與皇親國戚也能沾上一點邊。值得一提的是,蔡諷的姐姐嫁給了東漢末年的太尉張溫。太尉位列三公,是中央最高軍事長官,歷朝都是正一品,雖然那時正天下已亂,群雄蜂起,中央式微,官階官位形同虛設,連命也是朝不保夕,張溫就是被董卓殺害的。但做這樣的高位,其家族勢力在地方是很讓人敬重或忌憚的,影響力自不待言。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個故事關係網是劉備不能含糊,更是求之不得的。
這讓我想到了《紅樓夢》裡的賈雨村,初到應天府赴任,就碰上了馮淵被薛蟠叫人打死的大案,賈雨村新官上任一把火,正在他信誓旦旦放狠活,要拷問薛家人時,在他近處的一個門子給他使了個神秘的眼神,之後回到密室,門子給了賈雨村一張當省(地)的“護官符”。門子的一番話,一個單子,亂了賈雨村心思,這樁命案於是被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我認識幾個像賈雨村一樣布衣出身,憑個人努力加機緣巧合,走上高位,最後都是因為門子,為了門子,受累受困於門子,身陷囹圄。真正的布衣是不能折騰的,也是經不起瞎折騰的。想到賈雨村我真正要表述的是,劉備屢敗屢戰,顛沛流離,從東北到西南,闖蕩大半個中國,好不容易被劉表接納,在這人生地疏,危機四伏的情境下,劉備不可能不留意打聽這裡的風土人情,掌握這裡的豪門世家,也不可能沒有門子給他提供類護官符的“保命符”,就像後來入川張松給他獻圖一樣。就是徐庶、司馬徽他們隻字不提“伏龍鳳雛”,荊襄的蔡家、寵家、黃家、諸葛家這四大家族,劉備不可能不知,一定是要想方設法結交他們,並深度融入到這個頂級的俱樂部裡,只有這樣,才能安身立命,不致於進退失據。
諸葛亮有這麼強大的背景和人設,為什麼不在劉表門下謀個差使而高臥隆中呢?他根本不需要脫下長衫的,我琢磨其中的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天下已亂,形勢不明,作為四大家族的新生代,靜觀待變,擇機而動,不能貿然下注。二是劉表雖然“姿貌溫厚偉壯,少時便知名於世”,現今又帶甲十數萬,稱雄荊江,但“性多疑忌,好於坐談,立意自導”,更重要的是他“無四方之志,又寵溺蔡氏,使妻族蔡瑁專權”,諸葛亮不看好他。三是劉表治理荊襄有年,形成了自己的思維定勢和隊伍班底,這個時候土壤已經板結,渠道也不暢通。羈絆已是很多,憑才學和關係,諸葛亮在其帳下,謀個肥缺,也不是問題,但作為晚生小輩,要有大作為,實現鴻鵠之志,大機率會碰得頭破血流。
所以諸葛亮在審時度勢,待價而沽,用世俗抑或是庸俗的眼光來看,諸葛亮躬耕南陽,龐統隱居峴山南,其實就是設了一個局,在演一齣戲,類似姜太公在渭水邊釣魚。以劉備的智慧,應該是能看清看破的,關羽、張飛就不一定能懂了。劉備有一支隊伍,雖然人數不多,但也是久經沙場,更何況這支隊伍有生氣,講義氣,有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的理想,這給諸葛亮有了迴旋的空間和選擇的機會,實際上也是腳踏兩隻船,把雞蛋放在兩個籃子裡了。就匡扶漢室而言,她的姨父劉表是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餘、劉勝都是漢景帝的兒子,又何必要捨近求遠,舍親取疏呢?諸葛亮看中這支遠道而來的新生力量,眼下雖然孱弱,但給他的舞臺是足夠大、足夠高的,在劉表那裡,他只能從馬仔幕僚做起,他的選擇與“忠”於漢室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