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從何時開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
據英國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整理的歷史資料,從公元元年至16世紀,印度人口規模都大於中國;直到1600年,中國才取得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地位。雖然此後也有一段時期,兩個國家在人口規模上交替領跑,但是至少自1700年起,中國便牢牢守住了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位置。
達到這個地位並不容易,在中國歷史的大多數時候,政府都是在鼓勵生育的。
生孩子,配保姆,發糧食
中國古代社會以農耕為主,勞動力的多寡和耕種土地的面積直接影響國力強弱。為掠奪國土和人口,戰爭成為常態。連年的戰爭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增殖人口除了能為國家帶來更多賦稅、服役人員和兵源,還關係到家族的生息與繁衍。
中國官方以政策推動生育的具體記錄,是從春秋時期開始的。《國語》一書中的《越語》,也記錄了越王勾踐時代鼓勵生育的政策:女人生產時只要通知政府,政府就會派大夫幫助孕婦生產。生男孩,獎品是兩壺好酒和一條狗;生女孩,獎品是兩壺好酒和一頭小豬;生雙胞胎,政府安排免費保姆;生三胞胎,政府安排免費奶媽。
三國時期魏文帝稱帝之初,百姓經歷戰亂,需休養生息。御史大夫、安陵亭侯王朗上疏“勸育民省刑”,其中提到:“嫁娶以時,則男女無怨曠之恨;胎養必全,則孕者無自傷之哀;新生必復,則孩者無不育之累。”
在唐朝化的婚育政策,以鼓勵生育。比如,凡是有成年男性的家庭,朝廷獎勵100畝土地。女子出嫁時,國家也會獎勵30畝土地。
宋朝效仿唐朝,也將人口作為考察地方官員的標準之一。
據《宋史》記載,兩宋時期長期推行鼓勵民庶多生多育的政策。宋高宗頒佈“胎養政策”:“禁貧民不舉子,有不能育者,給錢養之。”也就是說,再窮不能窮生育,如果養不起,政府貼錢。
儘管宋廷的“胎養令”要求所有州縣必須給轄下的貧困之家發放生育補貼,但由於財政資金緊缺,或因吏治腐敗,“胎養令”實際執行的效果並不理想。
如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有臣僚反映:“頃常指揮州縣,貧乏之家生男女不能養贍者,每人支錢四千,後給支義倉米一石。然近於臨安市井與夫窮僻鎮聚?”
為彌補“胎養令”的不足,地方官員和士大夫發起社會化養兒基金——“舉子倉”或“舉子錢庫”。宋朝政府規定,每戶貧困產婦生下一胎,給米一石,發錢若干。貧困家庭無力養孩子,政府會動用財政資金和社會公益基金幫助老百姓撫養孩子。
在多項政策加持下,公元1223年,南宋加金國人口達到1億多。
後來,元世祖也推行了很多利於人口增殖的婚姻政策。按《元典章·戶部·婚姻》,嫁娶聘財和宴會均按上、中、下等戶類分別作有明確規定:品官之外的庶人嫁娶聘財,上戶一百貫,中戶五十貫,下戶二十貫;宴會高下,品官不過四味,庶人上、中戶不過三味,下戶不過二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