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配羽毛扇,歷來影象皆如此。然而通觀《三國志·諸葛亮傳》,無一“扇”字。蘇軾寫周瑜的名句“羽扇綸巾談笑間”,倒是流傳千古。
所以諸葛亮真拿扇子嗎?拿的。《世說補》裡有所謂:諸葛武侯與司馬宣王治軍渭濱,剋日交戰,宣王戎服蒞事,使人視武侯,獨乘素輿,葛巾、毛扇,指麾三軍,隨其進止。宣王嘆曰:“諸葛君可謂名士矣!”——司馬懿和諸葛亮在渭水對峙,司馬懿一身戎裝,諸葛亮坐素輿,著葛巾、持毛扇,指揮三軍。司馬懿感嘆:諸葛亮真可謂名士!諸葛亮持扇,本出於此。
後來戲曲小說裡,都給諸葛亮配扇子;《三國演義》裡,沿襲之,強化之,讓諸葛亮拿扇子深入人心;加上演義裡諸葛亮神機妙算,讓周瑜感嘆能鬼神莫測、能奪天地造化功,所以後來者也就一應承襲:後來評書小說,軍師如朱武,如吳用,甚至徐茂公、宋獻策,都執羽扇;更有民間,什麼諸葛亮的扇子是黃夫人送的,上面有各色陰陽八卦錦囊妙計之類——多是後人自行創作彙編出來的。大概諸葛亮的羽扇,與他傳說中“多智而近妖”一起,成了後來神機妙算軍師們的標配。
但羽扇的重點,其實倒未必是神機妙算。
三國魏晉南北朝,如諸葛亮般瀟灑的案例,也有。《晉書·羊祜傳》說羊祜: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被甲,鈴閣之下,侍衛者不過十數人,而頗以畋漁廢政。嘗欲夜出,軍司徐胤執棨當營門曰:“將軍都督萬里,安可輕脫!將軍之安危,亦國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門乃開耳。”祜改容謝之,此後稀出矣。
說羊祜在軍隊時不披甲,穿得輕簡瀟灑,身邊也不過十來個侍從——正應諸葛亮素輿葛巾羽扇的做派。
下面連的這段極有趣:羊祜想半夜出門溜達,徐胤擋著不讓他出門,說羊祜太輕脫了,“將軍你可別把自己浪沒了!”羊祜敬重徐胤的意見,不出門了。
大概這麼瀟灑從容的打扮與做派,在手下人眼裡,其實頗為危險,於是忠言直諫。
羊祜與諸葛亮這麼打扮,不只是為了帥氣瀟灑有名士風範,也顯出來:他們是真勇,也真有把握。
後來南朝梁第一名將韋睿,算是個南北朝諸葛亮。他老人家身體不太好,不騎馬,就坐著板輿,手持白角如意督勵諸軍——跟諸葛亮坐素輿執扇督勵軍隊,頗為相似。
然而韋睿的做派,主要的風格——別看是個羸弱不騎馬的老頭——是勇。
攻北魏小峴城時,眾人猶疑,他主動攻;打合肥,眾人勸他退,韋睿非要打;平合肥後退兵,他親自坐小輿斷後,北魏遠遠看著,這老頭真勇,不敢追他。鍾離之戰,韋睿先以二千強弩擊傷南北朝時代頂尖猛將楊大眼,再素輿自如意對陣北魏中山王元英;亂箭射來,韋睿的兒子韋黯請韋睿退,韋睿不退,厲聲喝止軍隊的騷亂,於是終於維持局面,後來水攻,破了北魏號稱百萬大軍。
那位說了:這跟羽扇有啥關係?冷兵器時代,將軍的姿態很重要。英國史上傳奇細節:征服者威廉一度落馬,當時情勢混亂,眼看要糟,於是威廉趕緊另找了匹馬,頭盔往腦後一推,讓大家看清他的臉,賓士叫喊:“請大家看著我,我還好好活著!”
這麼做其實很危險,但極有必要:將軍得讓麾下看得到,不能淨躲在後面喊口號。
韋睿爭堤之戰時,曾被眾人勸退,他便把傘扇麾蓋立在堤下,表示我人就在這裡了,不動。
想象您是個梁普通士兵,遠遠一看:“哦,老爺子的傘蓋在呢!他平時親自斷後,又不騎馬,逃也逃不走的,說明有得打!大家拼啊!”
韋睿的不避箭、親斷後、素輿白角如意,是一整套做派:他這麼瀟灑地一站,有點冒險,有些輕脫,卻是士氣最好的信心來源:類似於羊祜在軍營裡不穿甲,侍衛也不多,還愛沒事出去溜達似的,都讓人相信:“沒事,穩著呢!”
現在回頭看,司馬懿一身戎裝,諸葛亮素輿持扇,差距就出來了:諸葛亮在軍前這麼一立,比什麼鼓勵言辭都管用,全軍自然都懂:“丞相敢不穿甲,拿把扇子指揮三軍,那是對咱們信賴到了極點!咱們可不得為丞相拼命嗎!”
反過來司馬懿估計也心虛,類似於北魏軍看韋睿坐素輿斷後似的,“他這麼敢玩,我們搞不搞得定哦?”
袁準這麼誇諸葛亮:“亮之行軍,安靜而堅重;安靜則易動,堅重則可以進退。亮法令明,賞罰信,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此所以能鬥也。”
安靜而堅重。因為穩,所以舉重若輕。
於是正史上諸葛亮的羽扇,沒那麼玄妙,卻是一個象徵,尤其得比照一身戎裝的司馬懿來看:諸葛亮軍中持羽扇舉重若輕的背後,是對自己與全軍十足的信心。再說什麼治軍如神將士用命,都不如主帥拿把扇子不穿盔甲往陣前一站來得有用。
畢竟事實也是:他輕搖羽扇,也不動如山;他活著,司馬懿便不能犯他;他不在了,都會來一出“死諸葛嚇走生仲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