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稱人不喜歡直呼其名,總拐彎抹角地使用別稱,以示博雅。有時候,古人往往用地名作為對人的稱謂,例如出生地、家族郡望、為官之地都可用以稱人。
第一類,以出生地的地名作為某人的稱呼。例如稱唐代詩人孟浩然為孟襄陽,稱張九齡為張曲江,稱柳宗元為柳河東——因為,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張九齡是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柳宗元是山西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再如,清末有一副刺世疾邪的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李鴻章籍貫安徽合肥,故稱李合肥;翁同龢籍貫江蘇常熟,故稱翁常熟。曾國藩被稱為曾湘鄉,張之洞被稱為張南皮,康有為被稱為康南海,梁啟超被稱為梁新會,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等,皆以出生地為代稱。
明清時期以地望稱人,有時不加姓氏,令人揣度費解。例如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的書法評論:“平原於茂字少理會,會稽於密字欠工夫”“華亭力排吳興”“諸城或過華亭”,等等。使一般讀者不知所云。其實,包世臣在此處系以出生地稱呼歷代書法名家:“平原”指唐人顏真卿,“會稽”指唐人徐浩,“華亭”指明人董其昌,“吳興”指元人趙孟,“諸城”指清人劉墉。
第二類,以郡望作為對人的尊稱。所謂稱郡望,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興起的一種社會學者錢大昕曾對之不無嘲諷地評價:“自魏晉以門第取士,單寒之家,摒棄不齒,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言王必琅琊,言李必隴西,言張必清河……其所祖何人?遷徙何自?概置弗問。”(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這種習俗到了宋代,漸次被淡漠,以後就更少見了。
第三類,以為官之地稱人。例如文學史上著名作家孔北海(孔融曾任北海相)、謝宣城(謝朓曾任宣城太守)、陶彭澤(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等。這種稱謂在宋朝以後就很少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