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擼貓

[ 歷史故事 ]

關於中國寵物貓的起源,有一種說法是由唐玄奘從天竺帶回的。民間,而非陪伴性動物。

大規模養寵物貓的風氣,始於明代。明人謝肇淛的《五雜俎》:“京師內寺貴戚,蓄貓,瑩白肥大,逾數十斤,而不捕鼠,但親人耳。”明代的寵物貓已經本土化,體型肥大,毛色漂亮,溫和友善,喜歡親近人,演示了人與動物的嶄新關係,引得“貓奴”急劇增多。京城王公貴族的內眷,以及宮裡的太監,閒暇無事,都喜歡養貓,作為解悶紓乏的伴侶。

相關的產業鏈也由此形成,謝肇淛說:“長溪大金出良貓,餘常購之,其價視它方十倍。黑質金睛,非不虓然大也,而不能捕一鼠,鼠至其前而不能捉也。”明代福建寧德出產的寵物貓,在人工育種及血統改良方面,都很成功,培育出來的貓體型小,毛色豐富,不具攻擊性,售價是別地的十倍,但依然供不應求。謝肇淛本人即資深“貓奴”,多次高價購買良貓,把養貓擼貓作為了一生的事業。

明末“秦淮八豔”之一的顧橫波,是個不折不扣的“貓痴”。她養了一隻貓叫“烏員”,它每天與女主人在閨房裡寸步不離,顧橫波還時常把貓抱到懷裡,比女兒還要疼愛珍視。“烏員”每頓吃的都是最上等的魚。不料有一天,“烏員”吃魚沒有節制,被撐死了,顧橫波的天都塌了,為之悵恨數日,且越想越難過,最後竟然到了絕食的地步。其丈夫龔鼎孳為了討好夫人,不惜血本,僱請巧匠用最名貴的沉香木為“烏員”做了一具棺木,這才安撫住顧橫波的情緒,止住她為貓殉身的念頭。

清康熙朝,侍講學士鄒升恆也有擼貓癖,家裡養了好幾只貓。每次宴客,他都先把幾隻貓招來,把食物分成幾份,讓貓先吃,還諄諄叮囑眾貓不要打架搶奪,然後才與客人動筷子。他有一次帶著幾隻貓到河南督察學務,在商丘走失了一隻貓。鄒升恒大為焦急,立即手書一紙飭令,限期當地縣令為他找回這隻貓。縣令心知天寬地寬,要找一隻貓談何容易,可是又不敢得罪前來督察的欽差,就想辦法拖著。過了一段時間,縣令用公文通知已轉到別地視察的鄒升恆,說卑職派遣了4個衙役挨家挨戶搜查,如今已經逾期,大人的貓還是沒有找到。鄒升恆無法可施,只能作罷。

英國一家健康研究機構曾釋出文章,證明擼貓能夠消除人的孤寂感,安定情緒,減緩記憶衰減的速度。現代人在忙碌的工作之餘,擼貓緩解壓力,確為一項有益健康的活動,對於健全心理、減緩老年痴呆有極好的效果。但是,就像蘇軾所說:“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凡是被寄託了情感的東西,都須適當有度,因為一旦“留意於物”,人為物役,就會像顧橫波一樣,容易做出各種傻事。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粉絲當如張籍
下一篇: 地望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