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不工作,徐霞客為何能一輩子都在旅行

[ 歷史故事 ]

江南有奇人,徐氏子弘祖

1587年,南直隸江陰縣(今江蘇省江陰市),一個孩子呱呱墜地。他還是個“老來子”,出生的時候,父母都已年過四十。在那個年代,女子四十多歲產子,是一件非常罕見的事,不少人認為這孩子肯定是個“奇人”。他的父親徐有勉也對他寄予厚望,給他取名弘祖,字振之,希望他能光耀門楣。徐有勉也不要求兒子必須考取功名。相反,他希望兒子能夠找到自己真正的志趣。

父親撒手不管,母親總該對兒子嚴加管教吧?非也。徐弘祖的母親王孺人是兒子的第一位知音。她心胸豁達,“不屑於功名之教,不拘於聖人之言”,認為男兒就應該志在四方,還曾給兒子親手製作了一頂“遠遊冠”。徐弘祖每每出遊歸來,徐母都是他的忠實聽眾,總是津津有味地聽兒子講述旅途見聞。

“越長越歪”的徐弘祖,還因為太過特立獨行,入了一位名士的眼。這位大名士叫陳繼儒,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和畫家,其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被奉為“處世三大奇書”之一的《小窗幽記》。網上有一種說法,說陳繼儒就是給徐弘祖取“霞客”這個別號的人,他見徐霞客眉宇間有煙霞氣,出遊又經常是朝霞出而晚霞歸,所以稱他為“霞客”。

其實,“霞客”之稱,應該還是與徐弘祖經常遊歷名山大川的行為有關,古人就常稱山林之中的隱士或仙人為“煙霞客”“餐霞客”。

但不管怎樣,因為大名士陳繼儒的推揚,“霞客”這個雅號才會廣為流傳,甚至蓋過了他的本名弘祖,成為如今我們最熟悉的稱呼。

竹杖芒鞋輕勝馬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誤解:有錢有閒才能旅遊。其實,徐霞客是最早的窮遊揹包客。在徐霞客十八歲的時候,徐父病逝,家中僅靠徐母賣布維生。雖然還算得上是衣食無憂的小康人家,但也很難支援他這個“閒人”長期出遊。年邁的徐母逝世之後,徐霞客也還有幾年一直在路上,並未“打工賺錢”。

那麼,徐霞客的旅遊資金究竟從何而來?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釐清一個事實:徐霞客的人生,有大半都在路上;但他的經歷,又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他青壯年時期的一些相對較短的旅行。當時徐母健在,能給予徐霞客一定的經濟支援;徐霞客也秉持“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的理念,旅程一般都在十幾天到兩三個月,耗資也較少,相關遊記只有十七篇,佔《徐霞客遊記》的四分之一。

第二個階段,則是他晚年對西南地區的萬里遐徵。徐母逝世後,沒了牽掛的徐霞客遠赴西南地區考察,一離家就是數年,跋山涉水,風雨無阻,也是他人生篇章的傳奇所在。

我們就以他人生中耗資最巨、最重要的那次出遊——“西南遐徵”為例。透過《徐霞客遊記》中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他是如何解決這次出遊的旅費問題的。

崇禎九年(1636年)九月十九離家,當月三十入杭州,當日,徐霞客記道:“是日復借湛融師銀十兩,以益遊資。”出門剛過十天,他就陷入了要借錢的窘境,可見他提前準備的“旅遊經費”相當微薄。這還只是開始,徐霞客的眾籌之旅,還在進行。

崇禎十年(1637年),徐霞客在旅途中遭遇了一次大挫折——湘江遇盜。慌亂之下,徐霞客只能把行李都拋入江中,赤身跳水逃走。劫後餘生的他,除了別發的一枚銀耳挖,再沒有別的財物了。所幸,鄰船有個好人戴某,願意給徐霞客一套衣服,暫解他的燃眉之急。幾乎一無所有的徐霞客,只能用銀耳挖作為酬謝。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地望稱謂
下一篇: 後宮繁花盛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