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花錢“做”次品

[ 哲理故事 ]

以研製CPU為主的英特爾公司有一回銷售兩款非常相似的晶片,定價卻天差地別——一種定得很高,一種定得很低。實際上,價格低廉的晶片與價格高的相比只是缺少了一些功能而已,其他毫無差別。一部分消費者想著,既然晶片差不多,那我就買價格低的吧。另一部分消費者則想著,晶片功能少就意味著辦公效率低,所以就狠狠心去購買價格高的那種。如此銷售一段時間之後,消費者們發現還是價格高的晶片好用許多,所以絕大部分消費者都買了高價晶片。

你或許會想,英特爾公司肯定是先研發功能少的晶片,定個低價;然後透過技術手段給晶片增加功能,將它升級,然後定個高價出售。事實恰恰相反,英特爾公司是先研發出功能齊全的高階晶片,然後再請工程師額外做些工作,讓高階晶片的一些功能作廢。也就是說,低價晶片的成本要比高價晶片的高得多。

無獨有偶,IBM公司也曾這樣研發、銷售過產品。它曾開發出低檔和高檔兩種鐳射印表機。這兩種印表機的功能其實一模一樣,只是低檔產品裡多出了一張讓機器列印速度變慢的晶片。很顯然,低檔印表機因為要額外加入晶片,所以它的成本更高。

明明都已開發出高階產品了,英特爾公司和 IBM公司為何還要花費更多心力和成本給產品降級呢?實際上,他們的“降級思維”十分高明,因為他們抓住了消費者購物時的一個顯著心理——有 對比才能知道差距。

一般公司開發出新品之後都打出比較低的價格,一旁再擺放上高價格的參照商品,靠“薄利多銷”盈利。英特爾公司和IBM公司則相反,它們就是想讓人們購買貴的產品,於是拿出一部分產品進行“降級”,以形成低價的參照商品。消費者都很聰明,他們會透過反覆對比,然後得出結論——價格高的產品雖然貴了點,但好用許多,價效比更高。所以最終的趨勢是,購買高價產品的消費者遠比購買低價產品的多。

【故事】

當今企業競爭,擁有客戶體驗,進而形成客戶的產品價值認知,是第一位的。而認知,都是比較出來的。在產品研發上投入“降級”,其實是劍走偏鋒而行之有效的營銷創新。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