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詐不如拙誠

[ 哲理故事 ]

《世說新語·言語》中有司馬昱和桓溫上朝時互相謙讓的故事。

東晉時期,晉簡文帝司馬昱登上皇位之前任撫軍的時候,曾同桓溫一同上朝。司馬昱讓比自己大八歲、官位也比自己高的桓溫走在前面,桓溫則讓司馬昱走在前面,因為司馬昱是晉元帝司馬睿的幼子,對皇親國戚是不該不敬重的。兩個人反覆謙讓多次,都要請對方走在前面。後來,桓溫推讓不過,就走在了前面。

桓溫在前面邊走邊說出了《詩經》中的詩句:“伯也執殳,為王前驅。”意思是,我拿著兵器,替王侯打先鋒。跟隨其後的司馬昱聽到後也說出了《詩經》中的詩句:“無小無大,從公於邁。”意思是,不論官職大小,都跟著你而行。他們兩人所引的詩句,既友善又詼諧,讓彼此都感到很舒服,被世人傳為佳話。

《世說新語·言語》中還有範啟和王坦之上朝時互相“謙讓”的故事。

晉簡文帝司馬昱登上皇位之後,曾請範啟和王坦之前去議事。當時,範啟的年齡大但官職小,王坦之的年齡小但官職大。到了皇宮門口,走在前面的王坦之開始了作秀,讓開了路,對範啟說:“您是德高望重的前輩,應該走在前面才對啊!”範啟見狀便推讓著說:“您是年輕有為的國之棟樑,理應走前面啊!”雙方相互謙讓了許久,旁邊的人提醒道:再這麼讓來讓去,皇上可就等不及了。聽了這話,範啟只好“勉為其難”,走在了前面。

王坦之原本想展示一下自己尊老愛幼、謙恭禮讓的待人風采,沒想到弄假成真,走到了範啟的後面。他頓覺心理。

凡事讓則雙贏,爭則兩敗。誠如真金美玉,詐如敗絮瓦礫。巧詐不如拙誠。

補充糾錯
下一篇: 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