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兵者蓄其勢,把力量聚焦於一點、專注於一點,更容易取得突破、有所成就。《三國志·魏書》注引《漢晉春秋》有云:“守少則固,力專則強。”意思是說:守衛的據點少,陣地就能牢固;兵力集中而不分散,戰鬥力就會強大。
專,會意兼形聲字。《說文解字》注:“專,六寸簿也。從寸,叀聲。”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一隻手搖動紡錘,將絲盤繞在紡錘上。隨著手轉紗輪,離散的纖維被集中於一束,這就是“專”最初的樣子,也蘊含了專一、專注的意思。
用兵作戰要集中兵力,同理,做事也要舍多“守少”、志恆“力專”。只有把目標集中在一點,專心致志、鍥而不捨地“鑽”下去,才能掘井及泉、功成事立。
據《北齊書》記載,南北朝時期天文學家信都芳以研習算術、天文為樂,嘗對人言:“算曆玄妙,機巧精微,我每一沈思,不聞雷霆之聲也。”用心就是這個樣子。它能使人心無旁騖、全情投入,實現日日精進,從而達到極高的境界。信都芳一生鑽研學問,不僅精通算術、天文曆法,還旁涉群書,知識淵博,對樂律有很深的造詣。當時有一種用來觀測節氣的律管吹灰候氣法失傳了,信都芳經過十幾天思考就找到了方法。
樹木只有剪去不必要的枝丫,主幹才能充分吮吸養分,向上生長。一個人只有學會給慾望做減法,捨棄多餘的,方能用心專一,終有所得。面對林林總總的選擇和形形色色的誘惑,數學家陳省身“只好做數學”,畫家黃永玉“只好作畫”,他們守住了“專”,做到了“精”,留下了“藝”。誠如元代文學家陶宗儀所言:“一事精緻,便能動人,亦其專心致志而然。”
“專”是堅定的恆心和頑強的毅力。人如果堅守初心,把時間、精力和智慧聚焦於關鍵目標,做到“擇一事,終一生”“生死窮達不易其志”,勤耕不輟、精業篤行,就一定能有所成就。近代學人楊樹達,一生專注於破解語言文字的奧秘,晚年研究甲骨金文時,已身體有恙,但他仍然堅持早晨三四點起床工作,上午十時休息,下午繼續工作,幾乎天天如此。靠著堅定的恆心和頑強的毅力,楊樹達最終將一張張學術資料卡片整理成為一部部考證嚴謹的學術著作。其所作《積微居甲文說》中諸多考釋,至今仍為人們引用。
有人說,世界上最厲害的東西是“時間複利”。專於一事,一天天堅持,一點點積累,量變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的飛躍。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堅持了一輩子,演繹出“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神話;屠呦呦數十年如一日,致力於青蒿素研究,最終發現了瘧疾新療法……反之,如果一個人貪多求全、三心二意,這山望著那山高,結果就會像狗熊掰苞谷,掰著扔著,到頭來落了個兩手空空。
不一則不專,不專則不能。成功沒有捷徑,唯有目標專一、執著前行,方能積跬步而至千里。我們當用心體會“少則得,多則惑”的道理,處理好舍與得的辯證關係。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我們當不分心不走神,一心一意把功夫用到正確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