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tǔ fán | 注音 | ㄊㄨˇ ㄅㄛ |
首字母 | tf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西藏、藏區、藏南、藏東、藏西、藏北 | ||
反義詞 | 內地、中原、中土 | ||
基本解釋 | 1.公元七至九世紀,我國古代藏族所建政權。據有今西藏地區全部,盛時轄有青藏高原諸部,勢力達到西域﹑河隴地區。其贊普松贊干布﹑棄隸縮贊先後與唐文成公主﹑金成公主聯姻,與唐經濟文化聯絡至為密切。吐蕃政權崩荔,宋﹑元﹑明史籍仍習慣沿稱青藏高原及當地土著族為吐蕃,一作吐番。元中統間改稱烏斯藏。 |
吐蕃(音tǔ bō)(公元618年—842年,藏文:བོན་ཆེན་པོ།,威利:bon chen po,意為“大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
吐蕃王朝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凝聚成強大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改變,透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各個小邦政權和部落聯盟得到整合。由於內部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面擴大,推動了藏地語言及整個文化層面上的相互溝通,實現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與壯大。
吐蕃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牲畜有犛牛、馬、駝、羊等;手工業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吐蕃時期的碑銘、木簡、文書、經卷等尚有大量儲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會和歷史的寶貴資料。吐蕃王朝崩潰後,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漢文史籍仍泛稱青藏高原及當地人民為“吐蕃”或“西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