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調詞架訟

tiáo cí jià sòng
incite somebody to take legal proceedings against somebody else
“調詞架訟”的成語拼音為:tiáo cí jià sòng,注音:ㄊㄧㄠˊ ㄘˊ ㄐㄧㄚˋ ㄙㄨㄥˋ,詞性: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處事,年代:當代成語,出處:孫梨《白洋淀紀事·鍾》:“尼姑在社會上並沒有特殊地位,可是因為她是林德貴的知己,她竟能調詞架訟,成了村裡政治舞臺上的要人。”,基本解釋:指調唆他人訴訟。,例句:《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有這樣的描述:“昭襄王問曰:“君嘗事齊豹,應以何策,如何?”君曰:“君王讓賢臣,二者鬥而不辭者,斯可與言術也。臣聞內則溺誣,外則訛移。何則?庭閭之內,上下左右為陰謀者眾矣。”於是昭襄王使君諫曰:“虞卿言不可為,君何如是?”君諫曰:“夫禍福無門,惟人所為。臣願竭忠,讓罪於訟之官。夫婦之有求官者,其言似應上,如幸,奈何?如不幸奈何?奈何?臣聞之,諸侯之臣疾之。其賞也惡與?夫君王之所以懸其罪也,以默默害言之忿,使人說有之也。言既不用,得罪無辭。吾聞之,諸侯之臣疾以曲事之辭陷之,其賞也欲與?夫君王之所以寬之也,以言忿也,使人知恕之有也。言既不用,得罪無辭。臣請上願懸之以請。”昭襄王曰:“然。”虞卿因請得訟之人選曰:“置江陵,巴、黔之災。”擇書者毋妄,師者不遷,百姓無變。置等大之行,必三歸有司。臣請子具表,以既終之,為大上之願。”
拼音 tiáo cí jià sòng
注音 ㄊㄧㄠˊ ㄘˊ ㄐㄧㄚˋ ㄙㄨㄥˋ
詞性 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英文 incite somebody to take legal proceedings against somebody else
年代 當代成語
解釋 指調唆他人訴訟。
出處 孫梨《白洋淀紀事·鍾》:“尼姑在社會上並沒有特殊地位,可是因為她是林德貴的知己,她竟能調詞架訟,成了村裡政治舞臺上的要人。”
例句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有這樣的描述:“昭襄王問曰:“君嘗事齊豹,應以何策,如何?”君曰:“君王讓賢臣,二者鬥而不辭者,斯可與言術也。臣聞內則溺誣,外則訛移。何則?庭閭之內,上下左右為陰謀者眾矣。”於是昭襄王使君諫曰:“虞卿言不可為,君何如是?”君諫曰:“夫禍福無門,惟人所為。臣願竭忠,讓罪於訟之官。夫婦之有求官者,其言似應上,如幸,奈何?如不幸奈何?奈何?臣聞之,諸侯之臣疾之。其賞也惡與?夫君王之所以懸其罪也,以默默害言之忿,使人說有之也。言既不用,得罪無辭。吾聞之,諸侯之臣疾以曲事之辭陷之,其賞也欲與?夫君王之所以寬之也,以言忿也,使人知恕之有也。言既不用,得罪無辭。臣請上願懸之以請。”昭襄王曰:“然。”虞卿因請得訟之人選曰:“置江陵,巴、黔之災。”擇書者毋妄,師者不遷,百姓無變。置等大之行,必三歸有司。臣請子具表,以既終之,為大上之願。”
補充糾錯
上一個成語: 調唇弄舌
下一個成語: 調風變俗
以"調"字結尾的成語接龍(逆接) 補充糾錯
  • 調和鼎鼐鼎:古代烹調食物的器具,三足兩耳;鼐:大鼎。於鼎鼐中調味。比喻處理國家大事。多指宰相職責。
  • 調兵遣將調動兵力,派遣將領。泛指調動安排人力。
  • 調虎離山設法使老虎離開原來的山岡。比喻用計使對方離開原來的地方,以便乘機行事。
  • 調絃品竹吹奏樂器。同“調絲品竹”。
  • 調唇弄舌①耍嘴皮子,縱談。②搬弄是非。亦作“調唇弄舌”。
  • 調詞架訟指調唆他人訴訟。
  • 調風變俗猶言移風易俗。
  • 調風弄月調弄風月。比喻男女間的談情說愛。
  • 調和陰陽使陰陽有序,風調雨順。舊多指宰相處理政務。
  • 調理陰陽猶言調和陰陽。
  • 調良穩泛馬匹調良,行船穩泛。指路途平安。
  • 調墨弄筆指玩弄文字技巧。
  • 調三惑四指挑撥是非。同“調三斡四”。
  • 調三窩四指挑撥是非。同“調三斡四”。
  • 調三斡四指挑撥是非。
  • 調舌弄唇猶言調唇弄舌。
  • 調神暢情使精神順適,情緒歡暢。
  • 調絲品竹指吹彈樂器。
  • 調停兩用指居間觀望,騎牆投機。
  • 調脂弄粉①指婦女塗抹脂粉,整容打扮。②喻指詩文的富麗香豔。
  • 調朱傅粉調弄、塗抹脂粉。比喻刻意修飾。
  • 調朱弄粉調弄脂粉,打扮妝飾。
  • 調嘴調舌指耍嘴皮子,搬弄是非。同“調唇弄舌”。
  • 調嘴弄舌調嘴:耍嘴皮。指背地裡說人閒話,搬弄是非。
  • 調嘴學舌調嘴:耍嘴皮。指背地裡說人閒話,搬弄是非。
相關漢字解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