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觸石決木

chù shí jué mù
Cassia tenuifolia
“觸石決木”的成語拼音為:chù shí jué mù,注音:ㄔㄨˋ ㄕˊ ㄐㄩㄝˊ ㄇㄨˋ,詞性:作謂語、賓語;用於處事,年代:古代成語,出處:漢·揚雄《太玄·難》:“次八,觸石決木,維折角。測曰:觸石決木,非所治也。”範望注:“以弱治剛,故非所任也。”,基本解釋:比喻莽撞蠻幹。,例句:唐代·劉禹錫《贈崔山人竹林寺》詩:“觸石已決木,臨泉亦訪泉。”意為碰到堅硬的石頭也能折斷木頭,沿溪尋泉也能找到泉水的源頭。形容有決斷力和探求真理的能力。
拼音 chù shí jué mù
注音 ㄔㄨˋ ㄕˊ ㄐㄩㄝˊ ㄇㄨˋ
詞性 作謂語、賓語;用於處事
英文 Cassia tenuifolia
年代 古代成語
解釋 比喻莽撞蠻幹。
出處 漢·揚雄《太玄·難》:“次八,觸石決木,維折角。測曰:觸石決木,非所治也。”範望注:“以弱治剛,故非所任也。”
例句 唐代·劉禹錫《贈崔山人竹林寺》詩:“觸石已決木,臨泉亦訪泉。”意為碰到堅硬的石頭也能折斷木頭,沿溪尋泉也能找到泉水的源頭。形容有決斷力和探求真理的能力。
補充糾錯
上一個成語: 觸目興嘆
下一個成語: 觸手可及
以""字結尾的成語接龍(順接) 補充糾錯
  • 木本水源樹的根本,水的源頭。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 木雕泥塑用木頭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形容人呆板不靈活或神情呆滯。
  • 木幹鳥棲指鳥棲樹上,至樹幹枯也不離去。比喻行事堅定不移。
  • 木梗之患比喻客死他鄉,不得復歸故里。
  • 木公金母即仙人東王公和西王母。後用於祝壽,比喻慶壽之主人夫婦。
  • 木壞山頹木:梁木。山:指泰山。頹:倒下。梁木折壞,泰山崩倒。比喻德高望重的人死去。亦作“泰山梁木”。
  • 木雞養到木雞:善斗的雞,看上去象木頭一樣呆板。形容功夫到家。
  • 木落歸本猶言葉落歸根。比喻事物總有一定的歸宿。多指作客他鄉的人最終要回到本鄉。
  • 木訥寡言木訥:質樸而不善辭令。質樸而不善於說話。
  • 木人石心形容意志堅定,任何誘惑都不動心。
  • 木石心腸形容人心腸硬,不為情感所動。
  • 木頭木腦形容呆板、遲鈍。
  • 木心石腹猶木人石心。形容意志堅定,任何誘惑都不動心。
  • 木朽蛀生朽:腐爛。木朽腐爛就會生蟲子。比喻失去檢點就會犯錯誤。
  • 木已成舟樹木已經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
以""字結尾的成語接龍(逆接) 補充糾錯
  • 觸處機來指觸及某一事物而生出機悟。
  • 觸地號天呼天搶地。形容悲痛之極。
  • 觸鬥蠻爭觸和蠻,《莊子》寓言中蝸牛角上兩個小國。見《莊子·則陽》。後以之比喻為私利而爭鬥。
  • 觸機便發機:弓弩上的發箭器。原指弓弩上的發箭器,一經觸發,箭便射出。後亦指人遇到機會便要發作。
  • 觸景傷懷被眼前的景物所觸動而引起傷感。
  • 觸景傷情被眼前的景物所觸動而引起傷感。傷:悲哀。
  • 觸景傷心被眼前的景物所觸動而引起傷感。
  • 觸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的觸動,引起聯想,產生某種感情。
  • 觸類而長意指掌握一類事物知識或規律,就能據此而增長同類事物知識。
  • 觸類而通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
  • 觸類旁通觸類:接觸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貫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
  • 觸目崩心看到某種情況而心中極度悲傷。
  • 觸目成誦成誦:能背誦。看上一眼就能背下來。形容記憶力強。
  • 觸目皆是觸目:接觸到視線。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處都是。
  • 觸目經心見到而縈煩於心。
  • 觸目驚心看見某種嚴重情況,心裡感到震驚。
  • 觸目儆心看到某種情況而引為儆戒。
  • 觸目警心看到某種情況,心中引起警覺。
  • 觸目如故觸目:目光所及。故:舊的,過去的,本來的。滿眼看到的都是過去的老樣子。
  • 觸目傷懷看到某種情況而內心傷悲。
  • 觸目傷心看到某種情況而內心傷悲。
  • 觸目慟心慟:極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內心悲傷。
  • 觸目興嘆看到某種情況而引起感嘆。
  • 觸石決木比喻莽撞蠻幹。
  • 觸手可及近在手邊,一伸手就可以接觸到。
  • 觸手生春一動手就轉成了春天,富有生機。形容技術高明神奇。
  • 觸物傷情觸:觸動,感動。看到某一景物內心感到悲傷。
  • 觸物興懷受到眼前景物的觸動而產生某種情懷。
相關漢字解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