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染指於鼎

rǎn zhǐ yú dǐng
dip one 's finger in the soup and have a taste
“染指於鼎”的成語拼音為:rǎn zhǐ yú dǐng,注音:ㄖㄢˇ ㄓˇ ㄩˊ ㄉㄧㄥˇ,詞性:作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年代:古代成語,出處:《左傳·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基本解釋:鼎:古代用青銅製成的炊具,多為圓形,三足兩耳。把手指伸到鼎裡蘸點湯。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例句:戰國·列子《乘輿》:“君子不由日出而食,毋增一瓶,不由日落而息,毋增一車。是欲以為天地乎?是以天地不染其指焉。”
拼音 rǎn zhǐ yú dǐng
注音 ㄖㄢˇ ㄓˇ ㄩˊ ㄉㄧㄥˇ
詞性 作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
英文 dip one 's finger in the soup and have a taste
年代 古代成語
解釋 鼎:古代用青銅製成的炊具,多為圓形,三足兩耳。把手指伸到鼎裡蘸點湯。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出處 《左傳·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
例句 戰國·列子《乘輿》:“君子不由日出而食,毋增一瓶,不由日落而息,毋增一車。是欲以為天地乎?是以天地不染其指焉。”
補充糾錯
上一個成語: 染指垂涎
下一個成語: 穰穰滿家
以""字結尾的成語接龍(順接) 補充糾錯
  • 鼎鐺有耳鼎、鐺:均為兩耳三足的金屬炊具。電鼎和鐺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響大,凡是長耳朵的都應該聽說、知道。
  • 鼎鐺玉石視鼎如鐺,視玉如石。形容生活極端奢侈。
  • 鼎成龍去指帝王去世。
  • 鼎成龍升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龍去”。
  • 鼎鼎大名形容名氣很大。
  • 鼎鼎有名鼎鼎:盛大的樣子。非常有名。
  • 鼎分三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鼎足三分”。
  • 鼎湖龍去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龍去”。
  • 鼎鑊刀鋸鼎:古代烹用的青銅器物。鑊:大鍋。鼎鑊: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指古代四種酷刑的刑具,引用指稱最殘酷的刑罰。
  • 鼎鑊如飴飴:麥芽糖,糖漿。受酷刑像吃糖一樣。形容無所畏懼,視死如歸。
  • 鼎鼐調和比喻處理國政。
  • 鼎食鳴鐘鼎:古代炊器;鍾:古代樂器。擊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的豪華生活排場。
  • 鼎食鳴鐘擊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的豪華生活排場。同“鼎食鳴鐘”。
  • 鼎食鐘鳴鍾:古代樂器;鼎:古代炊器。擊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的豪華排場。
  • 鼎新革故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掉舊的,建立拳的。
  • 鼎魚幕燕宛如鼎中游動的魚,帷幕上築巢的燕子。比喻處於極危險境地的人或事物。
  • 鼎玉龜符舊指傳國之寶及受命之符籙。
  • 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災禍。
  • 鼎折餗覆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災禍。
  • 鼎足而居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樣。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
  • 鼎足而立象鼎的三隻腳一樣,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 鼎足而三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也泛指三個方面。
  • 鼎足三分鼎:古代炊具,三足兩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 鼎足之勢比喻三方面並立的局面。
以""字結尾的成語接龍(逆接) 補充糾錯
  • 染蒼染黃蒼:青色。比喻變化不定,反覆無常。
  • 染風習俗指受風俗影響而有所習染。
  • 染翰成章指提筆成文。
  • 染舊作新指改頭換面,以舊充新。
  • 染藍涅皂指胡亂塗抹。涅,染;皂,黑色。
  • 染神刻骨猶銘心刻骨。指感受深切。
  • 染神亂志指思想受到迷惑擾亂。
  • 染絲之變比喻本來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環境影響而變得不同。
  • 染須種齒染鬚髮,鑲假牙。以之掩飾衰老。
  • 染指垂涎形容急欲攫取,十分貪饞。垂涎,流口水。
  • 染指於鼎鼎:古代用青銅製成的炊具,多為圓形,三足兩耳。把手指伸到鼎裡蘸點湯。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相關漢字解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