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二卷·弱戰

弱戰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形,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法曰:「强弱,形也。」

  后汉,羌胡反,寇武都。邓太后以虞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倍道兼行,日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而今日且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今兵少。吾之增灶,使敌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弱戰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處於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形勢時,必須多設旗幟,加倍增築鍋灶,偽裝成強大之勢以迷惑敵人,使它無法摸清我軍多少、強弱之實情,敵人就必定不敢輕易向我進攻,我便可以迅速撤離,使全軍擺脫危險境地。誠如兵法所說:“兵力的強弱,是可以用‘示形’之法偽裝的。”東漢安帝時期,地處西北的羌族舉兵反叛,寇掠武都郡。臨朝執政的鄧太后以虞詡有將帥之才略,升任他為武都太守而令其率兵西行平叛。羌人首領率眾數千人,阻截虞詡於陳倉、崤谷一帶;虞詡立即命令部隊停止前進。為了麻痺羌人,虞詡揚言他已上書皇帝請求援兵,只等援兵一到就進發。羌人聽到這個訊息後,便分兵到附近各縣進行搶掠。虞詡乘其兵力分散的有利時機,率兵疾速西進,日夜兼程趕路,一晝夜行進二百里,並命令部隊官兵每人各造兩個鍋灶,每天增灶一倍;羌兵見此情形而不敢逼近虞詡部隊。有人問道:“孫臏圍魏救趙時是採用逐日減灶之法欺騙魏軍的,而您卻是用的逐日增灶之法;兵法上講一日行軍不得超過三十里,以防不測,而今我們卻走了二百多里。這是為什麼?”虞詡回答說:“敵人兵多,我軍人少;敵人見我軍鍋灶逐日增多,必定認為諸郡救兵來參戰了,兵力增多而行軍速度又快,敵人必然不敢追趕我們。孫臏是故意向敵人顯現自己力量弱小,而我現在是向敵人偽示自己力量強大。(兩者所用戰法之不同),這是各自所處的態勢不同的緣故。”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