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呤》是唐代詩人孟郊為母親所作。雖說只有三十字,但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每當讀到這首詩,我就彷彿看到:深夜,孟郊的母親點著油火,在一針一線地為孟郊縫製衣服,臉上不時流露出慈祥的微笑。
提到母愛我就會想到媽媽的一些往事:那是一個冬天,天空下著鵝毛大雪。我拿出寫好的一篇關於下雪的作文讓媽媽看,媽媽看後沒有說話,而是對我說:“走,穿上外套,跟我下樓玩雪去。”我和媽媽又是堆雪人,又是打雪仗玩得非常痛快。回來後,媽媽說:你把剛才我們一起玩雪的情形寫下來。這時,我才明白媽媽的一番良苦用心。我看到,媽媽的鞋溼透了,襪子也溼透了,腳凍得通紅通紅。可是,媽媽好象一點兒也不關心自己,而是繼續忙碌著,一會兒把我外套上的雪抖掉,一會又把我的鞋子放在暖氣旁烤乾……
這就是媽媽,只要對我有益的事情,她都樂意去做,她心甘情願為我奉獻,為我操勞。她無時無刻都在牽掛著我。媽媽給了我生命,讓我從一個蹣跚學步的嬰兒,成長成為今天初懂人事的少年。讓我從“呀呀”學語成長為揹著書包上學的學子。在這十幾年裡,媽媽為我的成長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手把手教我寫字,風雨無阻接送我上學,不辭辛苦陪我做功課,想方設法給我做好吃的,為我補充營養。夜裡,當我熟睡了,媽媽還要幫我掖被角……當我高興的時候,媽媽比我更開心;當我傷心難過的時候,媽媽的心都碎了;當我在學習上有一點小小的進步時,媽媽更是喜形於色,我的一切都牽動著媽媽的心。面對媽媽,面對媽媽這濃濃的愛,我們對媽媽又做了什麼呢?我們經常說要報答媽媽,可是實際行動呢?我們誰真正為媽媽擔憂過?誰又真正去關心過媽媽?
從古至今,母愛的偉大世人皆之。我們要珍惜母愛,我們要拿出實際行動來回報母愛。從現在開始,愛我們的媽媽,就象媽媽愛我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