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有感

2024-04-02 5 [ 讀後感 ]

穿梭於歷史流動的燦爛星河,品味傳承千年的文化瑰寶。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出自千年前曾國藩之手的不朽名篇,《曾國藩: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曾國藩: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流傳下來的,是曾國藩對歷史的提取、凝練。這本書深深包含著曾國藩對家人、對親友那份真摯的情感。

本書的書名是來自於清代理學大家、太常寺卿唐贈與曾國藩的一幅對聯,也是曾國藩一生謹遵的座右銘:“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曾國藩極為推崇這幅對聯,並將它掛在居室,用於自勉。

書中所說的五名父親,他們生活的時代、職業各不相同,有啟蒙運動時期英國的切斯特菲爾德伯爵;有清朝末期的二品大員曾國藩;有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近代維新派領袖梁啟超;也有中國現代傑出翻譯家傅雷。他們的 教育方法也各不相同。

但無論是什麼時代的父親,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踏踏實實做事,坦坦蕩蕩做人,不驕不躁,不氣不餒,真正做到“立德,立功和立言”

曾國藩認為,人應該做到以“勤”修身,以“恆”立德。他曾經說過“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的住。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也。”只有做到了這三點,才能是真正的不朽。

資質貧庸的曾國藩正是不斷以“勤”“恆”二字自勉,勤於修身修業,恆於立志進德,才成就了自己的非凡人生。

那年曾國藩考中進士後,拜訪了當時的理學大師倭仁,並向他請教修身之法,倭仁告訴曾國藩,他每天都記日記,記錄自己一些心靈的黑暗面,然後再加以反覆分析,並毫不避諱的把日記本拿給曾國藩看,這一舉動令曾國藩由衷的佩服。自此以後,曾國藩便決心成為聖人。

人的一生最困難的就是直面自己的不足,並加以改正。但曾國藩做到了這一點,而且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所以這個聖人他當之無愧!

千百年間,流傳下來的家書千千萬萬,但只有少數的家書被稱之為精品,曾國藩的家書便是其中的一本,至於為什麼曾國藩的家書能被稱之為精品呢?那是因為曾國藩家書不僅寫作時間久、字數多、還感情真摯,體現了很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曾國藩雖資質貧庸,卻依靠著“勤”“恆”等成就了他的人生,成就了他自己。

補充糾錯
上一篇: 趕考路上
下一篇: 我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