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曾言:“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說明任何事物均存在其自身的侷限性,人也不例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位,也都有認知侷限,我們目光所及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囚籠,每個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突破牢籠,好去瀏覽新世界。但就拿夏蟲舉例,它並不知道自己只生存在一年的一小段時間裡,更別談去突破什麼了。對我們人來講,難道不也是這樣嗎?
想要破繭,得先作繭;清楚的認識自身、堅守自我是向外界突破的第一步。被譽為“文壇硬漢”的美國作家海明威,一輩子都在盡興的寫作、激烈的戰鬥和驚險的冒險中探索生命的另外一種可能。他從小便熱愛寫作,從初中開始就為文學社撰寫文章,高中畢業後他竟拒絕進入大學,轉而成為了一名記者,先後創作出聞名於世界的多本文學著作。一年後19歲的他毅然辭去記者的工作奔赴戰場,戰爭與寫作成了貫穿其一生的關鍵詞。他一生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一輩子處於硝煙瀰漫之中。
《老人與海》中有這樣一句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歷經戰火淬鍊,才有了《乞力馬扎羅山的雪》中對死亡極其平靜的思考,才有了《喪鐘為誰而鳴中》對戰爭殘酷的控訴。他這一生兩次堅定的選擇,源於他對自我深刻的認識和對自身追求的強烈渴望。他的經歷並非鼓動我們去放棄學業、用暴烈的方式活出自我,而是告訴我們要不斷看見自身,堅守自己的初心,做到“萬人都要將火熄滅,我一人獨將此火高高舉起”,活出精彩。
作繭”並非自縛,堅守也不是固執的關上與世界溝通交往的大門,為自己戴上枷鎖。“天眼之父”南仁東為打造國之重器耗時22年,僅僅天眼的選址就耗費了他12年。他在荒山野嶺中跋涉,憑著自身毅力奮勇前進,最終建成了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孫家棟,為祖國航天事業奮鬥近七十年;屠呦呦從事中醫藥工作60多年,提取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無數百萬人的生命。一個又一個人的堅守,推動了國家甚至世界的進步,這難道不是一種更大的突破嗎?
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不應懼怕自己如井蛙、夏蟲般渺小。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儘管微如塵埃,也應堅守自我、砥礪前行,從塵埃中開出花來,實現自我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