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中的往事已被抽去當初的情緒,只剩下了外殼。當我們兇狠地對待這個世界時,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了。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
細數過來,我讀完《在細雨中呼喊》已半個月,現在腦海中只剩下粗略的情節和模糊的脈絡,但此書給我的觸動,是永不可磨滅的!餘華在書中以“我”(孫光林)作為第一人稱,回憶著對哥哥孫光平、弟弟孫光明和父親孫廣才在老家南門生活。其中,“父兄間的矛盾衝突”、“孫光林中學時代的生活”、“孫家的歷史”、“孫廣林與養父母的生活”共同構成全書的主要情節。餘華總能以最平淡的語言,從一個兒童的視角看到底層人物的命運,看到了人類普遍的生存狀況,在一個個情節展開後,給予人們豐富的想象空間!
全書的第一章講述了“我”與哥哥孫廣平、弟弟孫光明、父親孫廣才微妙的關係,在三兄弟互相殘殺的過程中,“我”變得沉默寡言,成為飽受欺凌的物件;之後,“我們”兄弟三人同時喜歡上少女馮玉青,在一系列的爭風吃醋後,馮玉青愛上了村裡的無賴少年。餘華這樣安排的情節,在我看來,無非是為小說增添些許的灰暗,在為少女唏噓不已的同時,也反襯出“我們”三兄弟的貪婪,醜惡。命運總是讓人捉摸不透,在餘華筆下的動盪年代,我們只能透過書中的人物,感受他們的喜怒悲歡!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父親是個反面形象,沒有一般的慈愛與關懷,在慾望的驅使下,他與哥哥同時爬上了村裡寡婦的床,在背叛與不忠下,又與母親“長凳之交”生下了“我”(孫光林),他愛慕虛榮,虛假的背後希望政府的表彰......懦弱、貪財、好色,這樣的形象讓我不敢相信,他的原型是誰我們已不得而知,但卻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一類人群。在我看來,作者是為了突出那個時代人性的醜惡,在篇幅很小的情節中,萬不得已才把“父親”(孫廣才)寫成這樣的!
在書中,“我”的中學時代顯得尤為獨特,與大多數人一樣,“我”的中學時期也伴隨著低俗與不堪。好友蘇宇的心理畸形導致自己的鋃鐺入獄,師生戀......雖然情節沒有想象中的高大上,但卻能在詼諧與昏暗中,引起人們的共鳴。在讀完書中的一二章後,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控制”的含義,父親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慾望而成為禽獸不如的形象,“我”的好友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慾望而淪為獄中人。在某一學說看來,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情感,在自我約束中構成了人們的倫理關係和道德秩序,正是有了這些,我們才能夠擦除道德上的汙點!
若論全書最精彩也最哀傷的情節,莫過於“我”與養父王立強和養母李秀英的艱苦生活了,在遭受父親與兄弟的排斥後,“我”被送給了陌生的人家,雖然“我”的父母顯得平淡無奇,帶養父母的形象卻光彩照人,養父王立強是真正承擔起養育“我”的“父親”,他比親父完整,也充實,他的思想對“我”有著包容,在文中後篇——他的後悔中有所寫道:“最後淒厲的自殺著實使我始料未及——這不過只是一個女人引起的,”我“不能想象他對於那時幼小的”我“有多大的打擊,但”我“的命運確實隨之改變......”此外,還有一個半生都在床上的養母是“我”精神的寄託,她對於“我”的信任的源頭令“我”在後來回憶都值得感激。在小說的尾聲,“我”的養父母在離去與死亡中,奔向自己的家鄉,不知家在何方,不知父母在哪,卻只能夠“在細雨中呼喊”!
悲劇的結局,往往給人最深沉的感動。拋棄固然可怕,但只要不自我拋棄,你就會自立自強。太過奢求,往往不能如願;知足常樂!方可活的安心。當歲月的痕跡已悄無聲息的在你臉上雕琢,當你的內心已擁有足夠的豁達和睿和,你才能發現自己的人格發出聖潔的光芒!
餘華筆下的村莊,安逸平淡卻裹挾著人性的善良與醜惡,“我”雖然沉默寡言,逆來順受,卻避免不了被送人;哥哥因為父親的暴行而割下他的耳朵;弟弟因救人而犧牲卻成為父兄二人攫取榮耀的工具......在無盡的醜惡與不堪中我們才能感受到“我”面對漂亮女生時的緊張與不安,養父母對“我”的疼愛......人世在變,滄海桑田,唯一不變的只有規律。餘華以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經歷,卻很普通的筆調,描繪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供人哀嘆、供人唏噓、供人蕩氣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