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17歲我走路中央讀後感】
你見過這樣的書嗎?它如兩本書合二為一,它是寫給兩代人看的,從正面看,是書的上部——獻給天下父母;從背面看,是書的下部——獻給同齡人。如此新奇的設計,是不是別具一格呢?
對,這就是我今天要推薦給大家的一本書——《17歲,我走路中央》,作者餘承翰,在17歲那年,因為母親的一個正確選擇,判逆的餘承翰從人生泥潭邊上,大徹大悟回到人生路中央的經歷,由此寫下了這本書,並取名《17歲,我走路中央》,與時俱進。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特別。作者從致同齡人和致全天下的父母們兩個版塊,幫助讀者緩解青春期與更年期的尷尬碰撞!透過這本書,家長們可以走進當下青少年的內心世界,並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教育經驗。而同齡人也可以從作者的筆觸尖感受到當下青少年特有的共鳴和父母的良苦用心,學到成長的快樂和成功的特質!真可謂匠心獨運呀!
花開不能過早,該走的路必須走完!旅行需要導遊,人生需要導師,故事很多,內容精彩,願這本書對您的幫助如同對我一樣,從靈魂深處明白感恩與珍惜的道理,並一起健康、快樂地成長!
【篇二:17歲我走路中央讀後感】
從報紙上看了節選自餘承翰的《17歲,我走路中央》的文章,感慨頗多。我可以說餘承翰是幸福的,幸福在於他有一對開明的父母,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在文章裡我注意到,在餘承翰性格養成的兩個關鍵時期,他父母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開始是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我的理解是“父為子綱”——作為孩子只有聽話的份,沒有說話的權利!
餘承翰說:“在這一段時期,父母對我的教育是失敗的。”
想想自己,看看餘承翰,再由此想到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心中唏噓不已:
孩子從小到大,成長的過程,不僅是身體上的變化,還有性格的養成。性格對於人的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有句話說的好“性格決定命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餘承翰的父母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改變了教育方式,注意跟孩子的交流,尊重孩子的人格,使其感覺到自己對這個社會是有價值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增強了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連他自己也說“曾經被她批評的自認為一文不值的我,似乎又驚喜的發現原來自己是個未出深山的曠世奇才。”
教育孩子不能過分溺愛,也不能放任自流,這兩個極端都是不可取的。
想想看一隻雛鷹是怎樣學飛的:母鷹攪動巢窩,使巢窩不舒服,叫雛鷹不得不離開,這樣雛鷹才會出巢學飛。當雛鷹無力要跌下的時候,母鷹就扇展兩翅接取雛鷹,背在兩翼之上。同樣的道理,父母應該改變教育方式,“有收有放”“攪動巢窩”讓孩子去“試飛”,鍛鍊他們的自立能力,塑造他們堅強的性格。
反之父母越是溺愛孩子,孩子就越依賴父母,凡事言聽計從,父母讓做的則做,父母不讓做的不敢做,這就形成了:在遇到需要做選擇的時候,沒有主見;即使做了決定,得不到父母的同意,還得唯父母命是從。久而久之孩子的這種過分依賴加上父母的強迫,就形成了“被動性格”。漢族人的這種被動性格使我們對世界無所貢獻,我想這可能也是長久以來很少有中國人問鼎諾貝爾獎的原因之一吧。
《17歲,我走路中央》餘承翰走過了一條同齡人不曾走過的路,一條“彎路”,一條“試飛”的路,但是我相信他在他以後的人生路上會越走越寬。因為在人生緊要的幾個拐角處,他在父母的幫助下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良好的家庭教育養成了他堅強的性格,讓他明白了“人活著就是為了幫助別人”的人生哲學。17歲的他已經走在了同齡人的前沿,我祝福他有一天會飛翔在這個時代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