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

2024-02-07 4 [ 讀後感 ]

【篇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

總的來說,這篇短篇小說寫得是一個少女對一個等徒浪子一見傾心,竟像妓女般地委身,最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這篇文章是透過陌生女人的來信展開的。她在信中訴述她對他的愛慕,從她還是個孩子那時起,她就是他的了,一生中從未改變過,還為他生了個孩子,他給她最寶貴的禮物,然而孩子死了,她的世界也就坍塌了,她沒有守護好對他們的孩子,他不能原諒自己,也沒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因為他不曾記得過他,雖然她對他無所求,但孩子就是她對他的寄託,孩子死了,就更沒有活下去的力量了。

“不和你在一起,我就不想幸福地、愜意地生活,我把自己埋進一個晦暗的、寂寞的世界裡,自己折磨自己”,這表明女主人公對男主人公偏執的愛,在她得心裡,她是為他所活的,沒有了他,她的世界就不應該也不可能會是幸福愜意的,她為了他,願意過痛苦的生活,把折磨自己當做是一種享受,她樂意折磨自己。尋求痛苦的刺激,來證明自己還愛著。就像她自己所說的“我悲傷,我要悲傷,看不見你,我就強迫自己過著清淡的生活,並且還以此為樂。”

“我幸福地承受著你嫻熟的溫存和情意,並且看到,你的激情對一個情人和一個妓女是沒有區別的,你縱情恣欲,毫不在乎消耗掉自己的大量元氣。”“我陶醉在往日的幸福之中,我又感覺到了你這種獨一無二的心靈上的兩重性,在肉慾的激情之中隱含著意識的、亦即精神的激情,這種激情當年就已經使我這個女孩對你俯首聽命,難捨難分了。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男人在柔情蜜意之中,在那片刻之際是如此不要命,如此一覽無遺地暴露自己的靈魂。”女主人公會愛上作家,可以說是巧然,但也是必然。這是因為作家身上有深深吸引女主人公的地方—肉慾與精神的激情,他人格上得兩重性。

【篇二:《一個女人的來信》讀後感】

我這是第四次讀這篇小說了,每讀一次就震撼一次。讀到一半索性去搜尋電影來看,令人失望的是隻有中國版,字幕上寫著“根據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改編”。徐靜蕾和姜文演技不錯,但是失落還是塞滿了我的胸膛。就像是在上海餐館吃東北菜,在中國餐館裡吃西餐,怎麼著,都不地道,不對味兒。

小說的意境是影像永遠無法比擬的。

電影的開頭直接用了小說的開頭:你啊,永遠也不認識我的你啊…。茨威格就是用這句話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但是看下去就越來越失望了,裡面居然用了五四運動。情節也完全中國化了。電影沒看完就關了。

我就是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愛上茨威格的作品的,我記得第一次讀完有很長時間不想再看關於愛情的小說。孤陋寡聞的我認為,迄今為止,不光中國甚至世界,目前還沒有人超越。現在我又讀了《貴婦失寵》、《家庭女教師》、《火燒火燎的秘密》、《日內瓦湖畔的一個插曲》、《夜色朦朧》、《夏日小故事》等,我不得不欽佩的五體投地,茨威格以八歲少年、十多歲少女、貴婦、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女人以不同角度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曾經有一度我懷疑他就是女人。不然怎麼把女人的心思揣摩得那樣透徹?

也甚至去查關於他的資料。事實證明他就是個男人,標準的大男人,他卻把女人、兒童、少女等角色的情感、愛恨、心理詮釋的淋漓盡致,細膩到一顰一笑一個眼神兒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他似乎從不在意小說的名字,有的名字看上去有點像散文、隨筆、或者是隨便一句話而已。

再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女主人公那種渴望、羞澀、壓抑、慌亂而不顧一切的情態,利劍般地穿透每一個走過情竇初開女性的心房,那個沒有名字的主人公霎那就變成了當年的自己。一生中哪個階段的愛情比得上情竇初開?何況她還無怨無悔不計代價地愛了一生。

不多說了,自己去看吧。

今日晚上還有活動,這篇日誌寫的匆忙,對付一下吧。?

【篇三: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作文】

茨威格是被公認的世界上最傑出的三大中短篇小說家,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他便已經飲譽全球。看了他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感觸很大。《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其代表作之一,講述的是一個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飽蘸著一生的痴情,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飽蘸著一生的痴情,寫下了一封悽婉動人的長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絕望的愛慕之情。小說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經歷,寫出了愛的深沉與奉獻。高爾基曾由衷地讚賞這篇小說“真是一篇驚人的傑作。”

最早知道《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在高一,當時是在《視野》雜誌上面看到的本書的簡介。看了簡介之後,吃了一驚,因為單看故事情節和文章筆調,我還以為是中國作家的文章。小說中的作家簡直就是中國落拓浪蕩文人的代表。同時我感受到這樣一位描寫人性的作家,肯定是很受中國讀者歡迎的。我們的讀者對描寫人性的文章是很感興趣的。長期以來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是人的文化,最近的暢銷書目講得最多的就是關於人性的駕馭。

2004年,號稱北京電影學院才女教師的徐靜蕾依據茨威格的文章,自編自導了中國版《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把文章的故事移植到中國,男女主人公的職業與原著相比,比較中國化,其他的故事情節則基本忠於原著。該影片參加第52屆西班牙聖思巴斯蒂安電影節並獲得最佳導演銀貝殼獎。而在1948年,美國環球影片公司已經把茨威格的這個作品搬上銀幕。但是1948年的電影與原著相比,有一些刪改。在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同時,我反覆看了幾篇徐靜蕾的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小說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茨威格細膩的描寫,我們讀了之後為什麼沉浸其中?作家對女性心裡的剖析,準確、深刻、細膩、真實,所以我們願意相信。這些細微之處,會帶給我們很大的震撼。有人考據到,茨威格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弗洛伊德的影響,弗洛伊德大茨威格20多歲,但是兩人關係很好。個人認為這個考據是沒有必要的。首先是弗洛伊德的學說對20世紀的文學藝術哲學等方面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茨威格的小說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但是不能說所有講到人的感情、情慾的都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響。那麼在弗洛伊德之前創作的關於人類感情慾望的是不是也要這樣講了?弗洛伊德只是給了我們一個解釋這些現象的途徑和方法,但是不能泛化。另一點,交情好未必就要受影響。同樣在一個大學工作而且關係好的老師也有不少,但不能保證他們的觀點、研究方向就一樣。應該說,茨威格對弗洛伊德的學說是大致贊同的,但是但針對“戀母情結”和“情慾的不可控制”這兩點,也闡述了不同看法。茨威格認為人的理性足夠強大,人的情慾是可控制的。

很多人對小說中的男主人公不置可否,可能是現在大家的思想都比較現代的緣故。但是我對小說中的那個作家是極其鄙視的。他的輕浮和不負責任是陌生女人悲劇的直接誘因。文化人要有文化人的樣子,文化人要愛惜自己的羽毛。可是似乎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助長了流氓文人,以自己玩弄過多少女性為炫耀的資本,以自己身邊有多少美女為榮。碰到這樣的文人,每一個有良知的公民都要人人喊打。

中國文化圈長期流行一個詞“風流才子”。這就是一個不良的導向。常常讓人們搞不清楚是因為才子而風流了,還是因為風流就成為才子了。很多的小文人老是按後面那一條來理解,學識文采不怎麼樣,倒是挺喜歡招蜂引蝶的。也不看看自己的窮酸樣,咱是大款嗎?咱養得起小秘嗎?還那麼多個。其實就是誘拐純情少女,有點社會閱歷的人就知道,這樣的文藝小青年(注意不是文藝青年)靠不住。“不是樽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馬,不敢輕多累美人”。看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發現:原來西方也有流氓文人啊,估計還不少。當然,一個作家的水平跟他自身的生活閱歷和道德水準並沒有絕對的、必然的聯絡。

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幹什麼事情,都要知道這個前提就是要有社會良知和職業道德。為什麼當作家?讀聖賢書,所為何事?難道不是為了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嗎?而作家本人呢?十分喜歡北京師範大學的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樣的作家才是一個合格的作家。二月河先生說過:“拿起筆來,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筆後,夾著尾巴做人”。一些女生跟我開玩笑:“看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電影或者原著的女生估計不會嫁給你們文科男生了”。我說:“那是個別現象,主流還是很好的,可得分清主流支流啊”。

【篇四: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

為了緩解失眠的痛苦,避免把無謂的時間奉獻給焦躁的情緒,睡前我會看會兒書。而此時最適合的書莫過於《讀者》之類的文化快餐了。昨晚看了一篇《我愛你,與你無關》,故事的主人公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說的是一個女人用盡一生去愛一個男人,而這個男人直至她死去都不曾認識她的真實故事。這個故事後來被作家藝術加工成《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今天一口氣讀完了這個短篇小說。

突然想到“假如……”這個造句形式了,作為老師的我們經常要孩子用“假如”造句,有的孩子會說“假如我是科學家,我會發明出更多的東西造福人類。”還有的會說“假如我考了100分,我的媽媽會請我吃KFC。”簡單而呆板的造句,總是能讓反覆閱讀的老師變得機械化。用在自己身上,假如我是那個可憐的女人,我會說出一切麼?也許我也不會。假如我是那個風流倜儻的作家,我會想起來她麼?也許我會。而這樣故事的結尾就不會如此了。所以很多事情從句式上用“假如”沒錯,從“真實”出發卻是天壤之別。說實話,心情挺沉重的。我的語文老師曾經這樣定義“小說”: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經過藝術加工而成。這是一個發生在作者本人身上的真實故事,真實故事的結局是女人懷著作家的孩子自殺了,而作家本人也從女人的日記中悔悟,奔赴了女人那小老闆丈夫的“決鬥之約。”當然,作者沒有在決鬥中死去,卻寫出了《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

句俗套點的句子來概括劇情:“我愛你,我就在你身旁,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女孩要有“勇氣”,否則不會偷偷生下作家的孩子;女孩要有“信念”,否則不會獨自支撐這麼久;女孩要有“絕望”,否則有希望的分秒都是自我的吞噬

【篇十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

高爾基在給茨威格的回信曾寫到:“以其驚人的誠摯語調,對女人超人的溫存,主題的獨創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藝術家才具有的奇異表現力,使我深為震動。讀著這個短篇小說,我高興的笑了起來——您寫得真好!由於對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於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動得難以自制,我竟絲毫不感羞恥地哭了起來。”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優秀短篇小說之一。

著名的小說家41歲生日的那天,從外面遊玩回到家裡,在信箱裡看到一封厚的奇怪的信,他好奇的開啟信封坐下來看:

一個女人,在生命以最美綻放的十八年,去守侯一份僅僅是她所珍惜的愛情。看著深愛的人周旋在香肩軟腰裡,一次邂逅,一次遺忘;再次邂逅,再次遺忘,心是怎樣的痛?

不是沒有失望,只是任失望一次次侵襲,卻控制不住自己繼續愛著,又或者,她根本沒想去控制。從年幼的她撞到他懷裡那一刻開始,愛,是那許多年一直支撐她活下去的勇氣。“世間再沒有比置身人群之中,卻又孤獨生活更可怕的了”,“我一心想著你,在心靈深處始終單獨和你呆在一起。”不在他身邊六年,就是這樣靠回憶,不到一年的點點滴滴的回憶度日。然後,回到他的周圍,希翼著能到他的身邊。

“我一回來就去找你!”這是他離開前的承諾,一個男人是這樣可以輕易的將承諾說出口,卻又完全不留任何痕跡的忘記。可以不擁有,但是不要擁有後再失去,那種空白的痛讓人難以承受。這個堅強的女人卻帶著深深的失望,和一個屬於他們的孩子,孤身遠行了,帶著愛離開了。

“我希望你想起我來總是懷著愛情,懷著感念。紀念那忘卻的時刻。”然而,他卻不會想起,如果沒有這最終的一封信。

8年,又是8年的時間,她回來了,她遊弋在形形色色的男人中間,為了讓他的孩子,可以過和他同樣的生活,不沾染灰塵,雜質的生活。她永遠接受不了任何人,在內心,她只愛一個人,一個將她遺忘的那樣徹底的一個人。可以放棄自尊,放棄一切去愛他,不在乎自己會不會讓他覺得低賤。又是一次離別,同樣的房間,同樣的話語,“我一回來就去找你。”她灼灼的看著他,希望他可以回憶起她曾經的幸福,但是,他沒有,終沒有記起這個女人。她知道,這又是一次永遠不會實現的承諾。

她這樣失落的穿戴著,即將離開那間承載著她一生夢的房間時,在鏡子裡看到他往她暖手套裡塞進鈔票時,我體會著心如刀割的感覺。在他眼中,她只是個風塵女子。是的,沒有自尊的風塵女子。那一刻,她絕望了吧?疼到顫抖……

頭髮花白的管家都能記得的,而他卻能這樣忘記。眼淚終於在無人看見的地方滴落。

“可一夜之間他就殘忍的撇下我走了。一去永不復回。我又是孤零零的一個人了,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孤單。”恆久以來她的愛轉移的承載體也失去了,終於,內心不可承受的坍塌的了。絕望,徹底離開,結束自己的傷,自己的痛。

這樣一個為愛而生,為愛而死的女人,讓我心疼,讓我動容。這就是女人,為愛可以不計一切,可以飛蛾撲火,為了一點點的幸福,即使再短暫的幸福,可以用一身的傷痛去守侯。無論那是個怎麼樣的男人,無論是否值得。愛了,永不回頭。

信終於看完了,一些零碎的片段似乎可以拼湊起來,他似乎記起當初的小女孩,記起那三天的相處,那個年輕女郎的美麗,可是他不知道她的名字!他的身體已經麻木,手上的信滑落在地,桌子上的花瓶,在今天他生日的這一天,第一次空著,他也知道已經也將空著,他似乎吻到了白色玫瑰淡淡的味道還瀰漫在這個屋子!他的眼淚終於掉下!

他努力的站起來,走到門口,推開房門,望向對面的屋子,隱隱約約,那個不起眼的小房間,有依稀的燈光,窗戶微微的開著一線,窗戶後面是女人十八年前童年時的樣子,她純潔,美麗的眼睛,偷偷的觀察著他的一切……

【篇十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

的確,過去的很多東西,讓我們想不起來了,儘管它曾經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如果沒有誰來提醒,也許我們這一輩子都不會把它記起。是現實生活裡的殘酷,還是理想生活中的無奈,從身邊經過的人和事,竟讓我們眼前的景色,成為了一種最為熟悉不過的陌生?

人最傷痛的莫過於回憶,明知道當初的那份純潔是最美的記憶,卻不能將往事重新拾起。相知相識也好,單相思也罷,那壓在心底的秘密,是我們維持感情世界的最好的武器。是秘密讓我們舊曾相識,又是秘密讓我們行如陌路。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道出了現實生存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無奈,“我”的身邊美女如雲,而“她”苦守於真摯的一見鍾情,由於每個人對性情的幻想不同,因此以我心度你情的結局,難免讓其中一個人揹負著感情孤寂的沉重。壓在心裡的秘密不為他人所知,到頭來,多情總被無情傷害。

不管處於什麼樣的社會,只想憑藉一個人的努力來獲取生存,是無論如何都難以維持下去的。但存在於社會中的個人,過份地依賴於別人,也是一種沉重的傷害。《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奉勸“我”,人既不可以無情,也不可以濫情,在情感上的漠然或虛偽,都是對生活不負責任的表現。

人都為理想而活,但並不是只為理想而活著,現實中的紛紛擾擾,每個人所擁有的各個群體,有其不同的姿態,所謂的理想,無不是在構思著群體的和諧。然而,不為世事轉移的理想,終歸毀滅於自己的執著。當理想不容於現實時,即便你找到了一個替代品,也將是你孤老終身的象徵。《陌生女人的來信》應該說是一份遺書,而臨死之前才說出來的秘密,也就是情感壓碎了最後的堅持。

情感寄於現實而存在,沒有任何思想能擺脫物質的束縛,不建立在生命載體之上的感情,是無法想像的。每個人的一生,總有一些閃光點,而當生活中充滿了陽光,確是讓我們很難記住這些感動的點點滴滴。也只有黑暗時,才讓我們撥亮了曾經被遺忘的真實。

人有多少熱情能守住過去的情感,黎明和黃昏是兩個世界的交集,而只是極為短暫的一刻,每一次的感動都在過往即逝。為生活奔波,與安逸享樂,是我們生活的大部分,誰會在清晨的纏綿和黃昏的安慰中耗費著大量的精力?

依依不捨是對生命的極大浪費,遺忘是減輕生活壓力的最好方式。記不住曾經,好讓我們在生活的道路上永遠大踏步地向前。

團結在情感身邊的人們,總得有部分人被生活的向心力給拋在了邊緣,吸引如果不是相互,那麼生活就不能很好地融合。雖說人與人之間需要的是溝通,而一旦兩個人的境界不同時,溝通並不能解決相互之間的差異,那我們就會學著怎樣去放棄。

放棄說起來很簡單,其實並不那麼容易,因為在我們放棄的同時,卻不知道該怎樣去遺忘。如果過去不能遺忘,就根本談不上放棄,我們最終還是念念不忘著那些得不到的東西。

也許二十世紀前後的一段時間裡,人類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情感之類的潤滑劑不能在生活的機器上取到很大的降溫作用,於是,氾濫的情感在此環境裡成為了不穩定的元素。《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所敘述的情感廣泛地存在於我們人類之中,是現實的距離不敢讓我們把這種人生本能的情感,向感情載體直面表白。也許距離產生著美,我們深怕直露的情感,會破壞彼此間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朦朧的美。

得不到的依然堅持,應是人類現實中的最大障礙。現實的功利性教我們懂得了怎樣去放棄,固守著沒有根據的幻想,並不能有助於生活的展開。

人類的悲劇在於,有共同的生存環境,每個人的社會地位卻是懸殊,於是把簡單的生理需要,想像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而我們在處理複雜的局面時,又執意要用一種簡單的方式來,把好端端的順其自然給弄得一團亂麻。或者是,我們總喜歡把自己想像成至高無上的聖人君子,明知唾手可得卻偏偏做出一番誠惶誠恐的樣子,等到失去了又來強烈爭取,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衝突。

執著與後悔,結果都跟當初的想法不一樣,就算你得到的,也不是你原來想像的那個樣子。我們生活中,根本沒有一模一樣的東西來讓你實踐,無數個角色構成的一幕幕悲喜劇,是人生永遠不可能複製的結局。

對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是帶著幾分探索的心情去讀的,在“我”的生活周圍,有太多的女人圍繞著,而組織起一個“情有獨鍾”的女子,是多麼地不容易。社會總在得失之間存在著,時間都是單維地把過去給遺棄,你永遠組織不起一個理想中的形象。

當我們創造出一個近似完美的形象時,總是和現實中的原型相去甚遠,甚至,生活中根本沒有這樣的原型。“我”想像出的女人,應是凝聚了眾多的閃光點,但不可能把“她”當成了“我”心中的太陽,因為,人的一生不能只在陰鬱中度過,“有快感,你就喊出來”吧。

確實,在生活中,很多很多的閃光點我們是無法抓住的,因為它們分散在各個地方,很難收集。對於每一次感動,多是讓我們心跳一下而已,難得讓它們在記憶中留存,考慮到每個人的生活不僅僅只在感動中度過,為了整個情感世界的有序運作,人們總是在現實中放棄著一些夢想。

陌生,卻讓人覺得是那麼地熟悉;熟悉,而很多時候又讓我們感到陌生。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把一個人錯認,是對這種悖論的最好詮釋,多少的一見鍾情,無不是在某個陌生人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最熟悉的東西。

理想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盡力去追求,而得不到的東西,我們只能把它存放在夢中。在夢中,僅僅在夢中,而且也只是短暫地停留一下而已。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也讓“我”審視著社會的現實,在人人為己的環境裡,逃避現實的情感是無法存活下來的。而且,金錢衡量一切的世界裡,根本沒有無私的愛,哪怕你是在對別人付出。

從一個純潔的小姑娘,到一個涉世太深的夜總會的女人,是怎樣的社會現實把“她”造就成了一個悲劇人物?“我”想不僅僅是“我”對一個女子感情歷程的漠視,更多的是我們的社會對於生存其中的個人,而表現出的一種漠不關心吧。

真的,我們身邊的人,都在為著自己的生存而忙碌,自己的感情猶在忽略,又何曾由我們去關心過別人的情懷?環視周邊的風情,猛然發覺,在我身邊的,都是些熟悉的陌生人。他們讓我樂於相處,而處處又讓我不敢相信,“質本潔來還潔去”,本就是一句安慰自己的話語。

補充糾錯
上一篇: F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