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地雞毛》讀後感】
看劉震雲的《一地雞毛》,非常流暢,幾乎用了一天時間就看得大概齊了。可能是小說,故事特別強,稍微不小心就被帶入上個世紀末的北京,還有那些深不可測的機關大院。
《塔鋪》是我很喜歡的一篇,也是開篇的一部小說,據悉也是劉震雲初試牛刀的作品。從這部小說,是可以看到老劉的人生經歷的。很多作家的代表作都難免逃離自己的人生經歷,比如,蔣方舟說自己的幾本書也算是把自己掏空了,可能是後來讀的書多了,小蔣即便故事不厚重、情節不曲折、背景不強烈,照樣也是不錯的青春筆記。加之,她後來也算從事雜誌主編這個職業,讓我也是很佩服的。前幾周,在班車上讀過村上春樹的《當我跑步時在想些什麼》,覺得很受觸動,一本書的寫成,就像是一個不停息的馬拉松,膝蓋痠疼,也許只是開了篇,要完結,估計肌肉都得結成硬塊。
回到劉震雲的書。《塔鋪》講的是恢復高考,一個鎮子的人都聚起來準備高考的經歷。故事的跨度很短,一年,剛好到當年首次高考結束。印象深刻的是,整個故事都呈現的是一個熔爐式的社會,但是很多在那次難得的人生再造選拔,並未如願。小時候,身邊人就很喜歡把一些讀書讀成傻逼、或是讀書沒什麼卵用例子,翻來覆去地講述,搞得我是很緊張的。然而,到現在,好吧,確實沒什麼卵用。但是,當年這個機會是很貴的,因為稀少,所以珍貴吧。在那樣的年代久遠、略帶淒涼的背景,再夾帶個青春熱血的故事,往往總有一種人生圓滿既得的感覺。狡猾的作者,稍微不留神,留個缺口,讀者的魂魄也被攝去大半。可是人生,完美的事太少。美女很美,他硬說有點胖;很登對,他硬要插個地主欺男霸女的橋段;為XX而讀書,他就要把讀書人讀到瘋癲的樣子,完整的表露,可憐巴拉。
我們聽過的路人的故事,永遠不知講故事的人心理。很多寫作者,包括大學曾經採訪的一個小作家也說,人們總要透過作者所寫的故事去猜測他們的人生經歷,把他們的經歷王主角上套。劉震雲的這部小說,有幾個故事倒是挺連續的、同樣帶有一些“鳳凰男”的感覺。高考/當兵/上班,作為個人的難處,作為集體中的一員的尷尬,作為特定背景的人,人物清晰,這樣的故事代入感還是很強的。
看到一九四二,我就沒看了,這個記錄體的故事,在電影上映的時候,在人人網上看了的。當初,電影上映,各種口水戰,說是良心之作,但我覺得,第一個把這些資料整理出來,真是很了不起的人。有很多作家帶有很強的鄉土氣息,莫言的高密鄉,雖然從未看過相關的書,但卻如雷貫耳;餘華的浙江某鋪滿石板路的縣城,翻過他的書,總有小鎮牙科醫生,在黃梅雨的店鋪看書的感覺,可能集中看書的時候,那時西安正是雨季;村上春樹,總是在關西的海濱旅館,轉折總是如此快,一封封書信,一次單程的機票,人生真是恣意瀟灑,包括日本的其它幾個看過一些的小說家,都有那種都擠在一個海島的密閉環境進行心靈對話的感覺,我愛死這種敘事了,細節常帶深刻的感情,瑣碎的事情卻像印刻的巖畫一樣,恨不得把每個情緒和細胞都放大了看,看的過目不忘,想洋溢在汽車音響的歌曲。
劉震雲的《一地雞毛》是新的型別,都是關於一個單位的書,之前看的《杜拉拉昇職記》,特別的快速/直接,寫的只是小資的個人成長,且情緒多餘,而理性不足。其它的關於單位大院的書,也看過,《陽關燦爛的日子》,超屌的存在,我覺得自己青春前期最遺憾的事,就是我始終沒有成為一個古惑仔,甚至毫無半點江湖氣息。小時候,好不容易搶了低年級同學的彈珠,後念及是同桌的弟弟,又換給人家,自此以後,再也不忍過問江湖的點點滴滴了。當然,這種小痞子的大院生活,懷念童年也就得了。成年了呆在一個單位的生活,有很多不得已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不知有鬥爭,更要有內心的平靜。知乎上有人推薦,成功最關鍵因素,有人說是堅持,有人說是平靜。就像六祖慧能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時候,雞湯VS雞血,雞湯總是贏得賤兮兮。當然,說平靜的,總有平靜的道理。《一地雞毛》的小公務員,在別人眼裡的自己,和自己眼裡的自己真是相差好多。在別人眼裡的順境,有時卻如逆境般難行,在自己的眼裡的逆境,有時卻本身就是順境。小人物,活得都不容易,獲得並不太平。一生何求,求的東西,大多是美好的、競爭的,爭搶得你死我活也是大有人在,那麼平靜,到底比堅持勝在哪兒?我想這個論斷,是在告訴我們,口口聲聲堅持的人,最後估計都不會真的堅持,潮水不退去,沒人知道誰在裸泳。人生的順逆境,都是禍福相依,在逆境能奮戰,在順境,也許就被消磨了。沒有一些平靜忍耐的心,撐不到最後。
昨夜,與L通話,說起最近狀態,頗覺得自身,太過於平順了,意志力大減,情緒波動完全不受掌控。也許真應該反思,像如今這樣,是不是離自己想要的漸行漸遠了。慎之慎之。
【篇二:《一地雞毛》讀後感】
“啤酒雖然奪了過去,但小林腦袋已經發懵,這天夜裡睡得很死。半夜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睡覺,上邊蓋著一堆雞毛,下邊鋪著許多人掉下來的皮屑,柔軟舒服,度年如日。又夢見黑壓壓無邊無際人群向前湧動,又變成一隊隊祈雨的螞蟻。一覺醒來,已是天亮,小林搖頭回憶夢境,夢境已是一片模糊。”
生活中的物質追求如同一個黑洞,精神上的匱乏使人陷入瑣屑的洪流。人的頭腦中無時無刻不是牽掛著“發餿的豆腐”、單位裡的人事評調、每天的啤酒和燒雞……宏圖大志、事業理想在麵包面前微不足道。
吃喝拉撒睡等關乎人眼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淹沒了是選擇麵包還是選擇自由這個問題。光是為了追求麵包,人就掉了一身皮屑,哪還有時間和精力去兼顧自由?對於這一隊隊祈雨的螞蟻,堅持才是問題,堅持站穩腳跟,堅持跟著大部隊前進,堅持不掉隊才是問題。
看完小說,朋友甲說:“一個滿懷理想滿懷激|情的大學生,在社會上打滾了幾年後竟只剩下一地雞毛。生活瑣事磨平了理想磨掉了精神的事情太可怕了。我希望以後可以搞些純粹的研究工作,離瑣屑遠一點,這些瑣屑讓我害怕。”他正在準備考數學系的研究生。
朋友乙說:“其實,面對生活你有選擇的機會。你可以選擇過這樣的瑣碎的生活,也可以選擇不過這樣的生活。關鍵在於你自己。”
提到選擇,我想到了主人翁小林思想轉變前後的對比。這個對比並不是在《一地雞毛》中出現的,而是在《一地雞毛》的姐妹篇《單位》中。剛開始來到單位,小林學生氣不輕,跟個孩子似的,對什麼都不在乎。經常遲到早退,上班穿拖鞋,不主動打掃辦公室衛生,說話不注意等等。到單位三年才知道該改掉自己的孩子脾氣,而且,悔悟還不是自身的反省,是外界對他的強迫改造。別人入了黨他沒入,別人評了各種職務他還是個大頭兵,別人都有房子了他一家三口還是和另外一家合居一套房子。當小林的目光開始關注別人與自己的物質上的種種差別時,他已經很自然地淹沒到黑壓壓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了。我不知道是生活出現了問題還是人本身有了問題,是生活太強硬還是人太軟弱?
可是我以為,生活本不應該出現這樣的選擇。生存為什麼竟會成為一種困境?現實與理想為什麼竟會產生矛盾?在追求物質的同時難道就不能追求精神?物質與精神本身沒有矛盾,產生矛盾的是人自己,人在物慾的不滿足中迷失了自己,卻又不能接受自己放棄精神追求的事實,於是就抱怨麵包與自由有太大的矛盾,兩者必須取其一,於是,大家都找到了只為麵包而活的藉口,於是大家都睡在雞毛堆裡柔軟舒服,度年如日。
【篇三:《一地雞毛》讀後感作文】
在上班的公交車上把劉震雲的《一地雞毛》看完了,對於故事本身來講放在今天算不上什麼,無非就是在改革開放初期一對生活在北京的小家庭的小市民生活,無非就是家長裡短。故事是由小林排隊買的豆腐忘放冰箱展開了,一開始就說明這些都會是一些小如芝麻的事情,小林老婆調動工作,孩子上幼稚園入托,老家來人,小林幫以前的同事賣鴨子收錢,雖然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當中也穿插了些人情事故,如此而已,但生活無非就是由這些瑣碎的事情組成。而小說中也暗指當時的收禮成風,以權謀私等不良社會風氣。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想《一地雞毛》可以看成是80年代初期成千上萬個家庭不同生活的縮影。正應了莎士比亞那句經典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如今看他的小說《我叫劉躍進》雖然多了一些時尚的元素在裡面,可是他的寫作風格還是大抵如此,感覺幾十年沒有什麼變化。而他現在的作品也經全然沒有他有寫《一地雞毛》時的那種人文關懷,更多的對於低層人民的生活只停留在了表面。可能和現在劉震雲身份的變遷也有關係吧,當年相信他寫《一地雞毛》的時候可能一如他小說的主人公一樣,是剛剛從農村轉為城市人的開始,所以寫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一針見血。而現在的劉老師是知名作家,編劇。現在過的生活和所入社會地位已全然不同。不可同日而語了。
讀他的小說和讀餘華的小說感覺是不一樣的。總之感覺《一地雞毛》所要表現的東西更加直白些。所要表達的意圖更為直白些。
【篇四:一地雞毛讀後感】
讀過劉震雲先生的《一地雞毛》後,總是覺得心裡隱隱有些害怕又覺得很不是個滋味。這種感情的出發點,我想是與小說中所展現出的主人公的生活有關吧。最初上大學時的主人公小林夫婦便同現在還處在這個階段的我一樣,有著事業心,有著想奮鬥的目標,有著對未來真切美好的期望。但後來的他們從上學時期的單純蛻變成了以後的世故,圓滑。雖然我知道他們也並不喜歡蛻變成這樣的自己,但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下的他們的變化一定會是一種不可避免。書中的那些真真切切平凡卻一定會存在的小事都讓人覺得真實。從那些事中一點點體現出來的他們的改變讓我想到自己也一定也會經歷這些事情,自己也許也會因此而改變心境,忽然那些本來知道卻一直在逃避的真相就這樣直白的展現在自己面前,不自覺的便對這未來害怕起來了。即使我知道,如果一件事情被叫做未來,那麼它一定會到來。
劉震雲先生是位很會講故事的人。不記得是誰對他作出這樣的評價,但我也這樣覺得。令一直都喜歡讀言情小說的我在讀小說時將小說沒有間斷的酣暢的讀至結尾最後一句,竟都沒有冒出什麼不想讀的念頭,而小說其實也只是簡單的用流水賬般的文字介紹出那些排隊買豆腐,與老婆吵架,老婆調動工作,排隊賣白菜,孩子入托,拉蜂窩煤,每天上下班等等的瑣事小事,簡單平實的文字卻緊緊的讓人想要關注這對夫妻生活的發展,想要知道他們的日常,我覺得這也是劉震雲先生小說獨特魅力的所在。
在小說中講“兩人都是大學生,誰也不是沒有事業心,大家都奮鬥過,發憤過,挑燈夜讀過,有過一番宏偉的理想,單位的處長局長,社會上的大大小小機關,都不在眼裡,哪裡會想到幾年之後,他們也跟大家一樣,很快淹沒到黑壓壓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這是書中小林對自己的一番開導,生活過的即便不如意,日子也還是要照常過下去的。他講他過去的宏偉理想是幼稚不成熟,不懂得事物的發展規律。現在的他的蛻變是種成熟下的進化,於是像是忘記了他原有的精神世界般的又開始只想著明早買豆腐這樣的瑣事了。社會真的會將一個人的稜角和理想打磨成這樣麼?答案好像很簡單,一旦進入社會的我們很容易便被這個社會弄得世俗化。就像小林大學時期的“小李白”,那樣一個有才,有勤快的還帶有一點灑脫豪放的人,最後還是賣起了板鴨,從前的詩意,每天寫詩的附庸風雅,到後來也變成操著大嗓門的叫賣。同當年溫文爾雅詩人的鮮明對比,這樣社會環境下的理想,抱負便消失了蹤跡,而變得實際。而社會和生活又怎麼會不實際呢?小林說的“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即便說的很阿Q,但也確實是一種很好的生活心態。
印象最深的還是後來小說中小林半夜做的一個夢。夢中他夢見自己睡覺,上邊蓋著一堆雞毛,下邊鋪著許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軟舒服,度年如日
【篇七:《一地雞毛》讀後感】
有句話說“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這樣一句有點故弄玄虛的玩文字遊戲的話,仔細想來卻是唯有點頭稱是。
《一地雞毛》是個短篇小說,或許又是中篇,只是覺得它文字輕鬆,一會兒時間便看完了,與那些大部頭相比起來,應該是大餐前的一道開胃菜,於是我心裡主觀認為是個小短篇了。
主人公小林和小李的瑣碎生活從一斤餿了的豆腐開始,吵吵鬧鬧,細細密密,點點滴滴,沒有一間驚天動地的大事,可是也絕不省心。這樣的生活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我們早已習以為常,而且潛意識裡是以後要走上同一條黑道的。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原來覺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理想是很沒追求的,可是誰說老婆孩子熱炕頭就是一件小事?要是老婆不好,孩子不乖,炕頭不熱,豈不是生活都亂了套了?
本來覺得這是主人公沉於下僚的聊以自慰的話語,然而仔細聽他一分析,又看了他家裡這些雞飛狗跳全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惹起來的,這樣一種邏輯也無可厚非。
小李是小林的妻子,她是個大學生,小林一回憶起當年的她,總是浮起記憶中溫柔恬靜的青澀模樣,可是,現在的她卻是會為了幾毛錢的水費而不惜頂著被人罵的風險而偷水,是會叉著腰對他絮絮叨叨家長裡短的一個黃臉婆,怎麼會這樣呢?
小林很感慨,心頭滑過一絲悵惘,可是生活不就是這樣嗎?自己不是也被這生活的鞭子抽得東奔西跑嗎?自己不是也忘記了當年的豪情壯志和氣沖霄漢嗎?在生活的大漩渦裡談理想是奢侈的,就連這種為著放棄理想的自責與反思也是並不多見的,想來也是會越來越少的。
為了生活,小林抹下面子給人事部的頭頭送禮,被人一口回絕,熱臉貼了人家的冷屁股;同樣為了生活,他放下自尊,去幫他曾經的同學賣烤鴨,這是他曾經最看不起這種為了生活出賣理想的人。剛開始做起來時他還心有不安,充滿著對昨天的自己的愧疚與擔憂,而幾天後看到錢多起來後,他的不安就化為烏有:掙錢才是王道,這麼做不過是為了生活,何必那樣苛求自己?
為了生活,四個字就像四個木樁被打進了小林的心裡,曾經的“為了理想”金光閃閃的大字已被生活的滾滾車輪壓得褪色變形。小林現在不會再去關心什麼伊拉克政局,甚至連他最喜愛的世界盃都嗤之以鼻了。這些東西和自己有什麼關係呢?關心伊拉克政局關心得過來嗎?人家踢球贏了輸了和你有什麼相關呢?有這閒工夫還是去想想你老婆調工作和你女兒上幼兒園的事吧。
小林現在不是沒有理想了,他的理想已經無限具體化了,他想,要是老婆能再買一隻烤鴨和一瓶啤酒,那這日子就太舒服了。
小林的一地雞毛並不是他一個人的一地雞毛。
我們免不了要吃雞,恐怕也難免會要碰到一地雞毛。
是不是理想只適合象牙塔,生活中不會有理想呢?似乎小林告訴我們,不光是我,你們人人都要走這樣一條路,到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子,到了揭不開鍋到時候,看你還窮橫,你能拿莎士比亞的戲劇當飯吃嗎?你可以用加繆的哲學來養活孩子嗎?你念幾首詩就不餓了嗎?理想就是生活這鍋大米飯中的沙子,只有吐掉才能吃得痛快。別說俗,人人都這樣,沒幾個高雅的過的自在的。
這樣一來,似乎理想和生活的決鬥,生活必勝無疑,理想是個瘦長的小夥子,可是面黃肌瘦,面有菜色,生活是個身強體壯的健身教練,完全不需要比,站在舞臺中央,高下立見。
似乎這樣一來,沒有人會再站在小夥子這邊,因為站在那邊,懲罰是要一併受的。
然而,還是有同心協力對抗著生活的。
王小波和李銀河,他們是柏拉圖之戀,兩個人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他們在一起最多的事便是說話,彷彿有說不完的話。李銀河是不會做飯的,王小波雖然也不擅長,可也畢竟能吃,但是他也不常做飯,倆人時常下館子吃飯,為的是留出時間來說話。他們沒有孩子,但是他們都不遺憾,王小波說,他大哥大姐中孩子男女都有了,讓他們再生也生不出什麼新品種了,兩個人的就世界很甜蜜,他們不需要孩子去粘合婚姻。
他們的生活中生活佔了很小的一部分,理想佔了大部分。如果沒有理想,他們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更不可能一直走下去、。李銀河是不會做家務的,王小波的哥哥回憶起去王小波家做客,王小波拿起來了一隻茶杯準備泡茶,發現上面一層厚厚的油垢,又一次李銀河買了兩隻煮雞蛋回來,興沖沖地對王小波說,我們今天可以吃雞蛋了,開啟皮包一看,雞蛋變形了,成了一瓣一瓣的,她把包裡的沾滿蛋殼的檔案都倒在桌子上,不解地問:怎麼碎了呢?
他們的一腔熱情都是給了理想,他們的愛情的世界,文學的世界,心靈的世界。
唯有這樣的生活才是真的生活。
失去了理想的生活就像是失卻了歌聲的百靈鳥,縱使還能活下來,也了無生趣,不過是一場喧譁與騷動而已。
【篇八:《一地雞毛》讀後感】
太陽靜悄悄的從東方升起,雖然是冬天,寒風呼呼的颳著,但陽光還是透露著絲絲的暖氣。不想早起的我在被窩裡拿起了本名叫《一地雞毛》的書讀了起來。
《一地雞毛》中用簡潔,平常的白話描繪出一幅幅家庭的場景。讓我讀後深有感觸,起初小林那純真的內心在經歷了數年的社會風氣的洗滌之後也變的圓滑,世俗了。而小林老婆從沒有結婚之前的一個文靜,不愛說話不愛打扮,眉目清秀的姑娘變成了一個愛嘮叨,夜裡偷水的家庭婦女,是什麼讓作為大學生的小林和小林老婆,從昔日的宏圖大志變成了庸俗甚至卑瑣的地地道道的小市民那?我想這就是那看似雞毛蒜皮的社會現象的所起的作用吧。
大學生面對這些世俗又能如何那?以他們這些年的變化,所反映的社會的黑暗,庸俗的社會風氣,瑣碎的,庸俗的社會風氣壓的大學生喘不過氣來,很容易就會被世俗化。大學時代的理想也會隨之拋到九霄雲外。看來社會風氣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就像這位“小李白”,一個有才,又勤快的還帶有一點豪放灑脫的人最後還不是賣起了板鴨,從之前的很有詩意,每天寫幾首詩,到後來的操著大嗓門叫賣,已沒有了當年的暖暖爾雅,現在的滿嘴髒話與大學時代的“大詩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什麼理想,抱負,早就沒有了蹤跡。以前的奮鬥目標也已變了,變得更現實,更實際了。
感慨之餘我不禁害怕起來,社會就像是一個大染缸,等到進入社會之後就會被染得面目全非,我們這些在校的大學生難到也要被這些世俗變得連自己也不認識自己了嗎?我們這些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們有將何去何從,難道真的要變成他們那樣嗎?難到也要淹沒到這黑鴉鴉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嗎?我想大多數的人都不會甘心的。
現在的我們在學校,暢談我們的夢想,在為我們的明天而一步一步的奮鬥,讀者一頁一頁的詩詞,學者一首首流行的歌曲,跳一支一支不太優美的舞蹈,繪畫著我們走過的逝水流年。回首過去在教室裡用心的學習,讀書,雖然艱苦,但很充實,回憶起來還是很美很甜。展望未來更是光陰似錦為夢想堅持不移,滿懷大志,但讀完這篇文章才懂得,原來現實是那麼的不如人意。我們的夢想還能實現嗎?我還是堅信,有理想的人會活得更好,我不願重蹈覆轍,走前面大學生的路。就像現在熱播的電影《老男孩》,讓大多數的80後認識到,原來夢想是可以追求的。多少人停住了腳步,多少人注視著電視,多少人為他們流淚,為他們鼓掌。他們為自己的夢想奮鬥了,也實現了夢想。是他們讓我們這一代人看到了希望,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的希望。歌曲《老男孩》則唱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心聲。也告訴我們這些即將進入社會的大學生,不能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更不能隨波逐流,相信我們這一代會經得起考驗的。為社會注入新的生機,新的力量。
來吧,為我們的夢想而加油,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