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學生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
這本書是我在8月中旬買的。所以讀的時間比較緊湊…況且這本書本身就有點深度。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在網上查過,這本書的推薦率還是很高的!所以決定就買它了!
一本挺厚的書…現在終於看完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複的書。這本書比較趨向於成人化,但我覺得高中生也值得一讀!但是要做好重讀的準備…
有人對我說:這樣一本小說,不僅難懂,而且讀來讓人飽受思想上的折磨。如果沒有準備好受難,就不要開啟它。開啟也毫無意義。不如省下時間去讀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說,或許還可以從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一開始我還不相信,但當我讀了之後,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思想的折磨…文章的內容並不難懂,難以理解的是作者無處不在的議論!很痛苦…真的好難讀懂。
文章涉及到很多歷史性的人物、劇作…比如作者從“永劫迴歸”的話題談到十四世紀非洲部落之間的戰爭,談到法國大革命,談到人們對希特勒的仇恨的消解,談到斷頭臺。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話是:“曾經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樣沒有分量,也就永遠消失不復迴歸了。無論它是否恐怖,是否美麗,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麗都預先已經死去,沒有任何意義。”“輕”這一字無疑是文章的文眼。說到“輕”,讓我想到一個故事。就是有位國王要他的手下比賽,看誰是大力士。比賽的內容就是誰能將一根雞毛扔過牆。很多人都是以失敗告終的。然而有一位大臣非常地聰明,他將整隻雞扔過了牆,然後對國王說,我能將整隻雞扔過牆,何況是雞身上的雞毛呢?!沒錯,最後是他贏了。靠的是他的智慧!“輕”之讓人不能,答案居然如此簡單。看來,我們以前的迷惑完全來源於對常識的漠視,以及對“輕”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見。有時,輕,真的讓人無法承受。像一隻雞毛,你很難憑藉力氣將它扔過高牆。
習慣上,經驗上,想象中,我們都會認為“重”讓人無法承受,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到了昆德拉這裡,我們忽然聽到“輕”讓人無法承受。昆德拉真是不走尋常路噢~
一開始,還沒讀這本書的是時候,看書名…好深奧…難以理解。
讀完這本書,雖然有的還是不明白,但是大致有個輪廓。昆德拉揭示了人類中不能承受的輕,但他和我們一樣,無力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永劫迴歸”是不可能的。民族歷史、個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沒有初排,沒有草稿,選擇也就變得毫無意義。我們不選擇媚俗,又能選擇什麼呢?安知抗擊媚俗的決心和勇氣不是另一種更大的媚俗?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麼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麼所有“沉重而艱難的決心”不都是輕若鴻毛嗎?
這又是一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昆德拉由此對生命的終極意義表示了懷疑,而那是我們的前人認為理所當然而又堅信不疑的。我們無可選擇又必須選擇,我們反對媚俗又時時刻刻都在媚俗…
【篇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
“因為一個人往往從懷疑一個最小的細節開始,最終會懷疑生活本身。”
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生活之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失戀了,或生意失敗了,或失業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響到了整個人生,整個人生陷入的灰暗!彷彿生活忽然間再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其實,人生有很多面的,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無常的,此刻的不如意,並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後也都不如意。
人有時會因一時的失敗,而徹底地否定自己。我也曾在某一個失落的時刻,徹底地懷疑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的人生相當失敗、徹底失敗!我會想起許多能證明我失敗的例子與狀況,然後去對比別人的成功,對比自己的理想,發現自己一無是處!(我也會寫在日記裡,然後去反省,只是這樣的文字不免帶著許多消極情緒,故不想讓人看到,不會公開上傳,我希望我所傳播的思想都是積極樂觀的。有些問題過於沉重,還是不適宜公開討論的,故還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為一時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覺到你這一生都是幸福的。當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動的時候,靜下心來,我總是想起許多美好的時光,覺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個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無以復加!——感謝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在我身上發生的每一件事!》,及後面的幾篇有關於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時會誇大自己的痛苦或快樂,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樂誇大,把痛苦縮小。誇大痛苦的時候少一些,誇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縮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卻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誇大快樂的時候多一些,誇得大一些。
人與人之間,也常因為一點小矛盾而引發爭吵,然後引出許多事情來,不斷升級,到了最後不歡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擊。
當你因為某件事而懷疑人生的時候,跳出來,認真想想,其實你所懷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個暫時的狀態而已!
當你因為某件事而懷疑別人對你的看法及情感時,跳出來,認真想想,其實你所懷疑的只是一個小誤會,一點小矛盾而已!
有時我們要利用“無限擴大的思想”,讓快樂幸福灑滿整個人生,整個世界;有時則要去限制,讓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
【篇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舞動生命的羽翼作文】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倒在地。但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便越貼近大地,他就變得越真實。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大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那麼他的生命就會變得沒有任何意義。”米蘭?昆德拉對生命的終極意義曾經表示出了這段懷疑,那麼我們到底該選擇什麼呢?是重?還是輕?
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輕如鴻毛,實則卻讓人難以承受。米蘭·昆德拉說過,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麼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麼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昆德拉就是一個世界性的人,他說:“如果一個作家寫的東西只能令該國的人瞭解,則他不但對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對不起他的同胞,因為他的同胞讀了他的作品,只能變得目光短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醫生托馬斯(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而發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付他眾多的情婦得可嘆外科醫生)、攝影愛好者特麗莎(托馬斯真心愛的人)、畫家薩賓娜(托馬斯曾經的情婦之一,她一生不斷選擇背叛,選擇讓自己的人生沒有責任而輕盈的生活。她討厭忠誠與任何討好大眾的媚俗行為,但是這樣的背叛讓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於虛無當中)、大學教師弗蘭茨(弗蘭茲是被薩賓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為她而放棄自己堅持的婚姻與忠誠,但是由於薩賓娜的背棄,讓弗蘭茲發現自己過去對於婚姻的執著是可笑的,純屬多餘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對於母親理想的投射。
離婚後,自由自立的單身生活為他生命帶來新的契機,並且瞭解薩賓娜只是他對革命與冒險生活的追隨。後來他與他的學生相戀,在實際參與一場虛偽遊行活動後,意識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學生旁邊。一場突然搶劫中,弗蘭茲因為想展現自己的勇氣而蠻力抵抗,卻遭到重擊,在妻子的陪伴下,無言的死於病榻上。)等人的生活為線索,透過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展現蘇軍入侵後,捷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和情緒,富於哲理地探討了人類天性中的“媚俗”本質,從而具備了從一個民族走向全人類的深廣內涵。
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於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世人都在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在“追求”的名義下,我們不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蹈矩,最終只是無休止地重複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最終將只剩下兩個字———“媚俗”。昆德拉認為,媚俗是以做作的態度取悅大眾的行為,這種行為侵蝕人類最初美好的心靈,是一種文明病。他甚至指出藝術中的現代主義在眼下幾乎也變成了一種新的時髦,新的Kitsch,失掉了最開始那種解放個性的初衷。媚俗不僅是我們的敵人也是我們自己。
可是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麼所有'沉重而艱難的決心'不都是輕若鴻毛嗎?這又是一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所以也許我們無可選擇又必須選擇,我們反對媚俗又時時刻刻都在媚俗著。正如小說中,
他們靠在了一起,就像一對還沒有親吻過的情侶。“一切都好嗎?”他問。“是的。”“你去過報社了?”“我打了電話。”“怎麼樣?”“沒什麼。我在等著。”“等什麼?”她沒有回答。她不能對他說,她一直在等他。
其實生命本身就是這樣,無論你是否想選擇什麼,但是你都必須承受生命中那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那麼人生也許就會像托馬斯和特里莎那樣,即使讓彼此都覺得折磨與悲涼,但彼此都是快樂的,都能讓彼此感覺到,也許那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正是自己生命中最甜美的負擔,最幸福的重。
【篇四:讀後感】
“因為一個人往往從懷疑一個最小的細節開始,最終會懷疑生活本身。”
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生活之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失戀了,或生意失敗了,或失業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響到了整個人生,整個人生陷入的灰暗!彷彿生活忽然間再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其實,人生有很多面的,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無常的,此刻的不如意,並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後也都不如意。
人有時會因一時的失敗,而徹底地否定自己。我也曾在某一個失落的時刻,徹底地懷疑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的人生相當失敗、徹底失敗!我會想起許多能證明我失敗的例子與狀況,然後去對比別人的成功,對比自己的理想,發現自己一無是處!(我也會寫在日記裡,然後去反省,只是這樣的文字不免帶著許多消極情緒,故不想讓人看到,不會公開上傳,我希望我所傳播的思想都是積極樂觀的。有些問題過於沉重,還是不適宜公開討論的,故還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為一時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覺到你這一生都是幸福的。當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動的時候,靜下心來,我總是想起許多美好的時光,覺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個人生都是幸福的
【篇十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
可以說這並不是一個非常廣為人知的書,但它卻可以留給讀者一個源長的思索。
作者在這本小說中透過幾個主人公的經歷,透過他們對於生命的選擇——並不是發出了作者本身的直觀感受,而是留給我們自己的思考。
“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
作者用簡單的一句話,將我們的思緒引到了一個問題上“我們到底追求什麼?”
可以說,作為一個學生,這應該是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但從更深的角度來說。我們的學習,到底是為了追求什麼?
難道我們單單只是為了學好而已而用一種虛偽的姿態用盡全力去做好?我們參加的每一次活動,難道單純是為了得到名次麼?
當然,每個人都可以得出一個輕飄飄的“不是”。只是事實是每個人在面對了這樣的選擇時卻是茫然無措,而且大多數人的結果都是令人悲哀的。
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沒有初排沒有草稿,但卻要一步一小心的去面對並儘量不做錯。但不做錯可能麼?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麼可能完全避免做錯呢?如果不可避免,那麼所有“沉重而艱難的決心”不都是輕若鴻毛嗎?
那倒也是未必。
我們根本也用不著去研讀這些來非評出個對或者不對。既然生命對於我們時輕時重,我們就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力去做好。
雖然學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學習搞好,但這也絕不是唯一,學習只是對我們以後長遠人生的鋪墊,是一種作用使你適應。
比如說馬上我們南京的青奧會,這何嘗不是生命中一次重大的體會,也就是“生命之重”用自己最好的表現去面對它,事實上已經是使自己的生命變得有意義。不再是輕飄飄的了。
人生的意義又是一個抽象卻又是數年來人們爭相追捧的事物。但書裡卻是帶有釋然感地說了“人生是要有一種信念的,不能被交給機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種媚俗。”
不是麼?
只要我們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帶著自己從沒改變過的信念,人生就有意義了。
而現在,不說機遇,青奧會的機會就擺在你眼前,用自己的信念把,用自己的努力汗水,用自己的拼搏精神。
不說結果吧,僅僅為了自己的生命,它的意義和輕重,就是一次青奧會,它一樣可以展現的淋漓盡致。
【篇十二: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
一直覺得,生命彷彿一首哀豔的歌謠,唯有承受過生命重量的人,方能將其演繹到極致。安之若素就真的好嗎?與其在碌碌無為中等待生命的逝去,倒不如選擇在光輝與絢爛中任其揮灑奔縱。但是,米蘭昆德拉卻詮釋了另外一種不一樣的生命,一種悲楚不羈的泯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一部四個人的悲劇,卻也是一部人性的悲歌,它洞悉了生命的輕與重,愛與恨,忠誠與背叛,鄙俚與拔俗……或許,我們真正的抉擇是釋放生命中虛無的輕,而勇敢地擔起永恆的重。
托馬斯對女人的信仰是輕浮的,從她們那獲得的永遠只是肉體上的快感。無徳為輕,輕讓托馬斯在生命的軌道上無法負重。而特雷莎,卻第一次讓托馬斯在離婚後品味到了愛情的重量。無論是對他,還是對她,這份愛都是靈魂上的滋潤。他們從不在乎世人的議論,他為了她,一次次地打破自己的所謂愛情的原則;而她也為了他幾乎犧牲了一切。當兩顆空若寂苦的心碰撞出愛情的火花時,恍若百鍊成鋼的生命第一次變得這麼輕,以至於使人無法承受。到達蘇黎世後,儘管他們彼此都受了傷,儘管特雷莎早已心灰意冷,但感情的力量是偉大的,即使愛情已逼仄得足以讓人窒息,托馬斯最終還是選擇了追尋愛情的真實——與特雷莎一起隱逸田園。這絕不會使他們抱憾終身,因為他們都問心無愧。即便是一場使兩人雙雙畢命的車禍,也能使他們安之若素地攜手走進天堂。如果說這個悲劇發人深省,那弗蘭茨的故事更加充滿了悲劇色彩。那個一心只想著忠誠於幸福的大學教授卻被崇尚背叛的薩賓那一次次地從愛情的至高點重重地摔下,這卻促使他置之死地而後生。於是,面對糾纏不清的妻子和心中真愛著的學生,他以一次“義舉”結束了徘徊在愛與被愛中的一生。但他的泯滅卻遠沒有托馬斯和特雷莎一般超然灑脫,因為面對弗蘭茨的依舊是卑俗的妻子,他的肉體最終還是歸屬了那個惡婦。生命的軌道上,他依舊不堪重負。
愛是輕的,非愛是重的。也就是這種不一樣的輕,讓人無法承受,當然,這絕不是輕浮。正因為彼此深愛著對方,才對這種令人無法釋懷的愛情感到如此迷茫。托馬斯和特雷莎的愛幾經波折,終成正果。當托馬斯還在享受著靈肉分離的樂趣時,全心愛他的特麗莎卻一次次在極度不安的夢靨中醒來,經常猜忌並懷有恐怖想像。我想,這便是無法承受的生命之輕,一種不敢恨,卻愛不到的輕度。正如米蘭昆德拉所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背叛是輕的,忠誠是重的。當薩賓那一次次選擇背叛時,便產生了一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薩賓那一生不斷選擇背叛,選擇讓自己的人生沒有責任而輕盈的生活,但這種輕豈是人人都能承受的?所謂“反俗媚主義”卻是一步步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如此“拔俗”,令人汗顏。比況之下,敢於定義“忠誠”的弗蘭茨則更讓人憐憫。從他身上,我看到了列夫-托爾斯泰的背影。當他躺在寒冬的車站上奄奄一息時,他內心的呼喊竟是:“不要讓我見到我的妻子。”沒有什麼比這句話更能體現出生命的輕度了。與其選擇背叛的輕浮,倒不如勇敢地肩負起忠誠的重擔。
俗媚是輕的,脫俗是重的。小說中的四大悲情人物不管遭遇如何,但在他們心中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反對俗媚。其實,在生活中,俗媚與脫俗是兩個完全沒有界限的概念。俗與不俗,僅在一念之間,看的完全是個人的主觀意識。也許,一個事物,極少人擁有它時,自然超凡脫俗,但當自以為脫俗的人多了,自然就變得俗不可耐了。因此,一個人,不可能做到絕對意義上的“拔俗”。可以說,這個永恆的悲劇正是“反俗媚主義”的產物。那麼,這是必然還是偶然呢?正如先哲所說:“歷史的天空中不存在偶然,所有偶然皆因必然而起。”在俗與不俗的較量中,很多人寧可選擇俗媚的輕鬆,但權衡之下,我們更應承受脫俗的重量,至少生命的載重量完全大於脫俗的重量。相反,當負擔完全消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生命的輕與重又到底是什麼?我想,在每個人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在我心中,歷史是輪迴的浩劫,不斷地傷害,卻又不斷地被遺忘。剛開始我不停地逃離,不停地背棄,我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卻又偏偏害怕,命運被天註定。因為我沒有勇氣去面對生命的重擔。曾經,我迷惘過,逃離過,卻又無助地回到了原點。既然如此,與其像一個懦夫般地逃離,倒不如避開這無可救藥的生命之輕,勇敢地去擔起生命的重擔,生活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勇氣。
讀完這本書,仍覺得意猶未盡,米蘭昆德拉所塑造的悲,豈可用言語表達出來。不過,它賦予我的,不僅僅是一種藝術的美感,更是一種無畏承擔的勇氣!
蹉跎歲月,流金年華,更需要我們去品味生命之美,去釋放那些虛無縹緲的生命之輕,去承擔那些屬於勇者的生命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