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臺北人讀後感】
在還沒有讀完《臺北人》的時候,我就想把這本書吼著對周圍的人說,快看看這本書。現在仍然這樣想,像個祥林嫂一樣,兜售這本書一樣。本書作者白先勇,裡面是一個個短篇小說,每篇刻畫一個人物,講述一段過往。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合集,在我來說,失敗之處是在最後的最後加入了一篇別人的讀後感和分析,典型的學究式分析,是我所不喜歡的。所以,看這本書,或者看任何書之前,不要去看別人的評價,不要去看別人的分析,我喜歡自己去感受,也許你看完還是讀不懂,但終究有一天,某一個瞬間,書中的一些情節,一句話會給予你一個解釋,也許,這解釋並不是作者的初衷,但一部作品的本身,除了傳達作者的初衷,偉大之處也正在於給予每個人不同的養分。我個人始終倔強的覺得,那些研究派所分析出來的東西,興許並不是作者的初衷,一個故事,分析出來各種目的,各種隱喻,其實也許作者就是單單純純的想說個故事罷了。所以,如果你讀到個故事,但沒有感受到深處的震撼,那並沒有什麼干係,我們不再是高中生,不需要分析文章目的和宗旨,也不需要段落概況,也許剛巧,作者就是告訴了你這麼個故事,至於你的所得,誰又能知道它在你的身體裡會發生什麼化學反應呢?
實在不想把它寫成一篇我所討厭的分析性讀後感,也是因為沒那個能力去分析人物背景和傳達的東西,所以就單純的覺得很震撼,然後真誠的推薦個周圍的人。讓每個人自己去認識,結識,書中一個個像是站在你面前一樣的各色人等。
【篇二:臺北人讀後感600字】
《臺北人》中的主人公,幾乎沒有一個是正宗臺北人。這十四個短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在大陸出生長大,1949年前曾經在大陸有著輝煌或美好的過去——無論是將軍、飛行員還是個體戶、風月場,撤退到臺灣後只剩下平庸、瑣碎、落寞的現實,往昔都成了回憶中的雲煙。這種今昔之感也是十四篇的共同主題。
白先勇的官二代身份無疑給了他一個絕佳的機會去觀察撤退前後那些最富於戲劇性變化的人和事。他的敘述從容、準確而又味道十足。從上海百樂門的風月場到闊太太們的客廳,那個時代的你來我往、言談舉止、衣著打扮、陳設器物無一不入木三分如在目前。白先勇毫不迴避與這些當代作家常常會投機取巧一帶而過的難點進行正面交鋒,《紅樓夢》的傳統彷彿在這些小說中又復活過來,而另一方面偶爾又會令人聯想到維多利亞時代那些關於紳士和淑女的故事。
雖然功力十足,兩三篇看完以後卻覺得並不夠厚味。所有往昔風光不再的感嘆,追根溯源不過是人的虛榮心和失落感,把這種虛榮心和失落感展示給我們大家看,並不會引起太多的同情和動容;而白先勇在對這種普遍的失落人群寄予同情和感懷之外,並沒能真正挖掘出什麼對於人生、世界的新發現。只有看到《花橋榮記》這篇時才眼前一亮——老闆娘拿起那張合影相框的時候,我們真正被推到了人生中那些無奈和痛楚的面前。我一直強調小說的“力量”,《臺北人》教科書般的功力固然深厚,卻並沒有產生預期中的力量。反倒是白先勇較早的短篇《寂寞的十七歲》(這篇很容易讓人想起《都柏林人》中的《阿拉比》),雖然技法比較質樸,給我的印象卻更為深刻。
【篇三:臺北人讀後感400字作文】
臺北,常常覺得像海市蜃樓一樣的存在的城市。常常覺得熟悉,卻並沒有真正的接近過。
中學的時候,很流行劉墉、吳淡如之類的臺灣作家,著實也看了一段時間的心靈雞湯。慢慢長大後,就覺得似乎臺灣作家的路線不是我喜歡的型別。《臺北人》這部小說,最初是蔡康永一再的提起。不過,對於蔡康永的文學選擇,我此時已是不太信任的了。後來,在一次網路購書的過程中,為了湊金額,就把在購書單中存了很久的這本書加了進去。
看了第一個小故事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短、小、精、悍。每篇的篇幅都不大。但是寥寥幾筆,卻常常讓人有“進入”的感覺。從國共,抗日的戰爭時期,到七八十年代的眷村時代。有像蔡康永那樣的富家子弟,也有類似於王偉忠那樣的眷村孩子。那兩三代飄零的人兒。我,並無法品出其中況味。只是常常,從書中,讀出那麼一絲絲的悵然,一絲絲的憂愁,一絲絲的淒涼……
不瞭解白先勇,亦不瞭解臺北人,更不瞭解那一段沒有經歷和感受過的歷史。但是,白先勇的這本《臺北人》,就光從文學的方向來看,在近現代中國也是非常合我胃口的。不評不論,不褒不貶,一切都只是陳述,功過是非自有公論。在這個所謂世界末日的前段,遇到《臺北人》,真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也。
推薦給在努力生活著的人們。
【篇四:《臺北人》讀後感500字】
有人說,白先勇創造了臺灣文學史上最美雙姝-尹艷雪和金大班。而不論是永遠的尹艷雪還是看盡繁華的金大班,都散發出無人比的大氣與風采。白先勇筆下的女人之所以有魅力,我想有幾個塬因:
一、他們身懷故事。尹艷雪的過去,不論上海的交際花生涯或是下嫁決處長後的情況,都如面紗一般,看的見但摸不透;而決定金盆洗手的金大班
【篇七:《臺北人》讀後感】
從去年還是前年,在圖書館偶遇白先勇的書,驚訝於他文字的火候——看似平淡卻能有看電影的感覺。可能是他寫劇本和改編戲劇的功力,小說中的場景和人物都非常鮮活。這部《臺北人》有十四個中短篇,看的時候猶如進入一個臺北六七十年代的照相館,裡面不僅有相片,還有場景、溫度、溼度,而人物的酸楚、痛苦、掙扎也歷歷在目。
《永遠的尹雪豔》講一個風華絕代的女子——時隔半個世紀,看李敖上節目,說形容頂級的美女最恰當的詞也是這個詞。她一出來,旁邊的都成了背景。尹雪豔也是這樣的女子——“尹雪豔著實迷人。但誰也沒能道出她真正迷人的地方。尹雪豔從來不愛擦胭抹粉,有時最多在嘴唇上點著些似有似無的蜜絲佛陀;尹雪豔也不愛穿紅戴綠,天時炎熱,一個夏天,她都渾身銀白,淨扮的了不得……”她來臺北建立自己的尹公館,維繫著上海百樂門的標準,而且她待人接物有春風化雨的本事——鴻儒白丁都要來。尹雪豔的故事也充滿曲折,但不要緊——她會把那些挫折拋在身後,繼續往前。這也是絕代風華所必要的氣度。
《一把青》講述一個傷痛癒合的故事,朱青在第一任飛行員戀人墜機之後,死去活來——然而十幾年後,這樣的事情再發生一次,她已經很平淡地看過去了。即使曾經把愛情當做一切而又失去的人,歲月也能照看好ta。
《歲除》和《冬夜》勾畫了三個有“理想”的失意中年男子。一個在新年夜的醉酒豪言。他牛飲著,揮舞著,倒下了。但有人情味的是一圈老戰友對他的體諒和關懷。一個想要抓住最後的騰達機會,一個雖然騰達卻失去了理想,這兩個人放在一起的對話,更是人生百般滋味嘆著品。
《金大班的醉後一夜》是本書最為精彩的篇章之一,金大班曾經叱吒風雲,而在二十年後,也要趕緊嫁人了。在離開夜總會的前夜卻遇到了一些故事——精心栽培的小妹栽在了愛情的幻想中,搞大了肚子——不像自己二十年前狠心斷絕,她拿一枚鑽石戒指給小妹去生養。雖然罵得很兇,但金大班卻讓小妹不要受自己一樣的傷,失去對愛情的希望。小說終止在她遇到一位和當年自己墜入愛情時很像的年輕男子跳舞的畫面,她痛苦過,迷茫過,瀟灑過,而現在就讓這一切在一支舞中飄散吧。
《思舊賦》《梁父吟》《秋思》《國葬》刻畫了四個懷舊的人,有的已遲暮,但對過去的緬懷和執著令人敬佩或唏噓;有的不得不停下腳步,接受歲月的凋零。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孤戀花》《花橋榮記》《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講了四個被歲月摧殘的可憐人。讀到他們的故事,會嘆息或者哽咽——不好多說,因為每個故事背後都是鮮活的面容,你看到這些文字,那些人就會浮現。
《遊園驚夢》是最長的一篇,而將錢夫人的人生和戲交織在一起的一段最為精彩。如果說語言的終點是音樂,而戲劇則是這終點站的輝煌建築。這段的妙處在於,把錢夫人在戲曲和人生中的醉生夢死描寫得入木三分,你以為在看一部小說,但卻是在看一臺戲;而當你覺得這是一臺戲的時候,這卻是在描寫真實的人生。在這六頁的戲曲描寫中,錢夫人的戲與人生已經沒有了邊界。
這本小說看完之後,回味久久。我覺得不僅是這些精彩絕倫的描寫,把臺灣六七十年代的眾生相刻畫得十分生動,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他並沒有要宣傳什麼正能量,也沒有要拉人入地獄閒逛的黑暗——充分尊重每個人物的人生,卻能在看到失望時的不悲嘆,在絕望時也能留有的一絲從容。這份氣度正是文章的魅力所在。
【篇八:臺北人讀後感】
前幾天,隨意整理書櫃,無意間瞥見了媽媽推薦的《臺北人》。這本書靜靜地躺在書櫃多年,我卻始終不曾翻動過。直到看了老師的書單,發現上有這本書,才打算一探其究竟。其實,以前有很多機緣讓我去翻動她,但我都刻意和她擦肩而過,因為它的書名。我一直認為《臺北人》是寫給臺北人的小說,書中描述的是他們的歷史、他們的故事,與我何關?但事實證明我錯了,這部小說所描寫的是民國初年人們的故事,只不過作者把地點放在臺北。
臺北人一書的故事發生於一個複雜的歷史時空當中。當時正值國共內戰,由於大陸淪陷,許多人隨著國民政府來到臺灣這小島。他們可能來自桂林(花橋榮記中的老闆娘),可能來自上海(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裡的金兆麗)可能來自南京(一把青中的師孃)也可能來自其他不同的角落;他們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從年邁挺拔的儒將樸公(梁父吟)到煺休佝僂的女僕順恩嫂(思舊賦),從上流社會的錢夫人(遊園驚夢)到下層社會的總司令(孤戀花);有社交名媛尹雪艷(永遠的尹雪艷);有煺伍軍人賴鳴(歲除);有幫傭工人王雄(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有知識份子餘教授(冬夜)……他們都有過一段難忘的過去,或繁華、或引以為傲,但這一切的美好都在內戰的蹂躪下化作灰煙,取而代之的則是一段沉重的、斬不斷的往事。他們揹負著這些「重負」被迫來到臺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失落、惆悵。在現實生活上,他們受過去影響,有的甚至沉浸其中而無法自拔,他們不斷在回憶過去,期望能尋回一點美好,但今昔的強烈對比反而是一大諷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作者蓄意放在本書之前的<烏衣巷>無異是最好的註解。
雖然作者沒有在小說中揭露什麼一鳴驚人的社會現象,反而是以一種不緊不慢的描寫方式細細刻畫每一個人物、描寫種種人生百態。他娓娓道來這一切,從容不迫,但在讀完每一篇章後每每使我神傷。我為(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裡王雄之死感到難過,他是那麼忠厚老實、勤勉努力,然而,卻因為他長的醜而被嫌棄;我為(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裡的金兆麗感到惋惜,做了一輩子出風頭的舞女,倒頭來到底什麼也不剩,就連最真切的「情」也犧牲了;我為(梁父吟)中的樸公感到感慨,雖然白先勇描寫他「身材碩大,走動起來,胸前銀髥,臨風飄然……臉上的神色卻是十分的莊凝。」,使我們看到樸公凜然的威嚴,但事實上他是脫離現實的。
即便已讀完這本書,我還是很難把那時的臺北、那時的生活與現在的臺北做連結。塬來無論再怎麼繁華的城市,也會有一段昏暗的過去,《臺北人》中的臺北就是,它讓我覺得滄涼、頹靡,就像一個已經窮途末路的舞女,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悽豔之美。
白先勇的《臺北人》中所描寫的是國共內戰時期的人們以及他們的故事。這已超乎地域的限制,他所描述的既非臺北,亦非中國大陸的故事,而是在這個時空下,這些征戰時代的人們的故事。作者異乎常人的成就,也就在於他所傳承的不僅僅是這十幾則故事,更是整個時代吧!他們的故事在作者的筆下走入歷史也走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