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讀後感

2024-02-07 5 [ 讀後感 ]

【篇一:家讀後感1000字】

這段時間,由於失眠,為了打發時間,拼命地讀書,不讓自己閒著。

要讀書,書從何而來。我的原則是,自己喜歡的書,應該放在書架裡,而那些只適合讀一遍的書,則應該在書店裡品讀。《家》便屬於前者。

《家》,是巴金二十七歲時寫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資產階級大家庭高家的悲歡離合,覺新、覺民、覺慧高家三兄弟在封建禮教面前的麻木與反抗,瑞珏、梅、琴、鳴鳳幾個女人執著的愛情絕唱,讓讀者回味、深思。

讀完了小說,給我的文字上的第一感覺是樸實。我們能深刻理解一個二十七歲的青年能寫出近二十萬的小說實屬不易,而這樣的年齡寫出來的文字,自然少些歲月的痕跡。但是這部小說卻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因為它深刻揭露了那個時代的詬病。

小說,我認為,除了精彩的情節打動人心外,最主要的是留下時代的烙印,讓它成為歷史的見證。

如果你是那個時代的見證人,而你又有絕妙的文字,那麼你應該寫下歷史,讓它成為永恆,而不至於讓它在歲月的流裡消失殆盡。

再回到《家》,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瑞珏。

梅和覺新青梅竹馬,表兄妹之間的婚姻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中再正常不過了,況且兩人互生情愫,但有情人終未成眷屬。因為梅的母親和覺新的繼母有了矛盾。

取而代梅的是珏,這是一個溫柔美麗的女性,覺新因為珏而忘記了和梅別離的痛苦。我想,但凡溫柔、善良、知書達理的女人都能柔化男人堅硬的心吧。

珏的善良,還表現在她對待梅的態度上。因為時局不穩,梅到了高家。梅的到來,喚起了覺新沉浸在心底、本已埋藏的感情,但是珏卻大度地接納了梅,和她成了好姐妹,她甚至想退出來成全這對昔日的戀人。梅當然不應允,覺新也不可能同意妻子更不同意自己做這種有辱門風、有傷道德的事,何況他對妻子的感情也是極深的。

如果用智慧來形容珏,我覺得太城府了,因為珏就是這樣一個善良的人。“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天性和本能。

天性和本能好比什麼,好比習慣。我不知道該怎麼詮釋“習慣”這個名詞,我想它應該是一個人最自然的狀態,在舉手投足、一笑一顰中散發本真,在待人接物、處世交往裡刻畫印象。譬如鄉下人的淳樸,城裡人的精明;女人的柔和,男人的陽剛;雷厲風行,溫婉秀麗等等,都是習慣給予我們的氣質。珏的善良,不刻意,不做作,那是一種習慣和自然。

我的老師曾對我說過一句話,我覺得挺有哲理。他說,以有心做無心事,你會收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結果。譬如,珏僅僅為博得別人對自己的好感而矯揉造作,我想,周遭的réndà概不大會應和,相反,大家會嗤之以鼻。但,珏以她的善良贏得了大家對她的尊重、信任,而身處其中的她,卻渾然不知。

所以,我常常想,人應該做一個善良的人。善良會感動自己,感動周圍,感動上蒼,讓冥冥之中註定的事情,在上蒼的庇佑下,虔誠地皈依。或許,我們需要的是心靈的寧靜。

善良,並不一定帶來自始至終的幸運,珏最後還是死了,不管她死於家庭紛爭,還是舊思想舊制度,她在我心裡是完美的。

現在讀書,漸漸地擺脫了先前的陋習。因為年輕時,文中主人公們的命運能緊緊抓住我們的思想,而現在,彷佛突然之間,透過浮華,醉心於文字透露出來的最樸素的東西。我想,這應該是年齡的傑作吧。

【篇二:巴金家讀後感1000字】

我流著眼淚讀完《家》後,心中充滿複雜的情感……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小說中的人物不下於七十個,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溫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小說著重刻畫了覺新這個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處於“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的薰染。他的一生陷入極大的矛盾痛苦中,大大加強了這個人物的悲劇力量。

高家正是社會的一個縮影,而那些高家子弟正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腐敗、貪婪的官員。那些官員仗著自己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貪官,他們運用自己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行賄受賄是樣樣不缺。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

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這個社會永遠都在進步,並不曾有一個時候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它。在途中,它也曾發射出許多水花。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騰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著唯一的海流去。

【篇三:家的讀後感1000字】

抽絲般的細碎漫長,終於還是把巴金的《家》給讀完了,雖然未能趕在考試的前面,但也慶幸著終是把它讀了。

惱恨自己出生的晚了些,未及趕上那個時代,對於書中的青年應有之熱情無法去親歷著體驗了。對於封建制度那個早已陳死的東西,因為沒有受過它的毒害,也生不出恨意。書中能引我同感的,卻是那些對於成長的感慨於無奈,甚至是帶著感傷的懷念。這恐怕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吧。但這篇雜感卻非是要發些感慨,只是想發感想而已。

覺新與覺慧是書中兩個性格很對立的人物,一個逆來順受,一個從不屈服。覺新總是為了顧及別人的感受而委屈自己,覺慧堅持自己是對的而不會太在意別人。在那個時代大背景下,作者有意把覺新置於悲劇之地來警醒青年,又把覺慧塑造成覺醒青年之典範以引導青年走向自由之路。但在現今這個社會,以在下拙見,覺新未必不可取,而覺慧又未必可齲

覺新顧及家庭的和-諧,寧願將許多痛苦自己擔下,屢為別人意念而委屈自己,如此博愛、犧牲之精神當為世人之楷模。其不可取之處是明知別人是有意的傷害而逆受,近於懦弱,珏之死實是大過失。為人當有博愛、犧牲之品格,凡事多替別人想想實是社會溫暖之根源,但博愛之人更需有明辨是非之眼睛。覺慧之性格於當今社會可取之處不可太多,無論自己如何的正確都不可太執著於自我,許多次他對於覺新的嘲諷指責都近乎惡毒。如今之青年都如覺慧般是很自我的,無論是對於朋友、兄弟甚至是父母都不肯稍作讓步,只顧及自己的喜怒哀樂而不肯替他人想半點。或許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老年人看新人總感嘆一輩不如一輩,上輩人總覺著下輩人行為方式不合情理,不顧情面。而這情理又多體現在人們相處時,懂情理的不肯傷了別人。而這些在新輩人眼中又多被責為圓滑。誠然,人們是越來越理性的,權利觀念越來越強,總不肯吃半點虧。然而,人總是活在社會中的,用完與他人接觸的,斷不能完全不顧及別人的。

大家或許會發現,無論稜角多分明的青年,到了中年以後都會變得溫和些,這便是世人所說的“世故”了,但從另一方面說,是因為人們成熟了,發現人與人的接觸中必須要顧及別人的感受的。

嘮嘮叨叨這麼多,發現所寫的竟然與所要表達的並不那麼一致,呵呵…想說的其實不多,只一個意思:做人不可太自我,要換位思考,多顧及一下別人的感受。畢竟和-諧社會最終還是人與人的和-諧。

【篇四:家讀後感1000字】

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走馬觀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讀完了,在讀這部名著時,我的心充滿了悲憤與憐憫,即使現在讀完了,我的心還是被其中的主人公佔據了,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為自己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啊!

作為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著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著別人難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被迫與所愛的梅分離,娶了另一個少女,梅卻被嫁到趙家受氣,不滿一年即守寡回孃家,最後含恨而終。他也熱烈地愛著她的妻——一個善良貞靜的女子,但他卻不能保護她,讓她任人擺佈,聽著她在為他生第二個孩子時的痛苦的呻吟聲卻不能進房看她,知道妻因難產而殞逝卻不能與之見最後一面,卻只能夠忍受。他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後,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終於幫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

我討厭覺新這樣的人,他是那樣的懦弱,那樣的無能,他不去爭取他所愛的梅,也不能保護他所愛的妻,他還是一個男人嗎

【篇七:《家》的讀後感】

讀過《家》,一部很好的作品,借寫讀後感機會,我深感巴金先生前幾年的仙逝,是中國文學界的大損失。

《家》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但是如果將這種偉大僅僅是歸結於如巴金所說的:讓《家》和讀者再次見面,也許可以幫助人瞭解封建社會的一些情況的話,那麼這部作品的存在也許也就失去了他可以跨越時代的優秀作品的光環。

巴金在後記裡寫道:“我承認,我反封建反得不徹底,我沒有抓住要害的問題,我沒有揭露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我對自己批判的人物給了過多的同情。”如果這就是作者所認為的作品的遺憾之處的話,那麼從另一方面來說,不徹底和作者認為的諸多的問題的存在,恰恰是《家》不同角色靈魂和對人物矛盾性格最真實的寫照,或者說,作者對人物慾望與渴求的內心的刻畫,構成了人物愛與恨,情與理的衝突之間最能深入人心的人性的流露,令人回味無窮。

文章以時代中最年輕的一代為主線,著意表現了與靠著封建一套循規蹈矩而殘存的上一輩人之間的衝突與矛盾,然而令我讚歎的是,作者恰恰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能夠最大限度的展示各個階層,不同人赤裸裸的心聲。關於情,關於理,關於一個壓抑時代下“奴隸”與自我的鬥爭,還關於那些與時代中最容易為讀者和世人所忽略的小人物的內心世界。巴金的妙筆毫無保留的回春了一個真實的時代和真實的人。

關於家,冠冕堂皇,氣勢宏偉,作者曲折的筆下從硃紅大門前座落的石獅,穿過疊嶂的園林,踏著木拱橋下潺潺的溪水,和著眼前豁然開然湖泊,似乎這所有的一切都讓你漫遊了一次夢的國度。他端莊,優雅,瑰麗,浪漫,你似乎還可以想象這奢華的背後是怎樣的一戶雍容,高貴的人家。然而,就像看著落葉,看似飛翔卻在降落,讀完《家》的心情是沉重的,這種沉重在於那樣美麗而令人陶醉的家卻處處洋溢著窒息的浪漫。希望與絕望在兩代人之間化成模糊的界限,或者說是希望恰恰帶來了毀滅,它似乎理直氣壯的矇蔽著有著封建權威的高老太爺的雙眼,卻麻木了克明克定的一代人,他們有著寶貴的經驗,那就是理所當然的遵守為他們設計的這一切,甚至於感恩所有即將沉沒的榮譽。

如果說覺新是封建制度下是無反抗主義著的話,那麼不如說他是殘酷現實下承受了巨大痛苦的勇者。覺新的時代註定是十字路口上最艱難的徘徊者,時代的犧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爺的威嚴,下啟羨慕著覺新的勇敢與追求。即使文章中對覺新並不是正面的表達這一個犧牲者,但其細膩的心裡刻畫讓人感受的到這是一個承受這非人痛苦的弱者。在隨遇而安的“懦弱”者身上,他無疑是把生活處理的最好的一個,他深愛著梅表妹,卻從不辜負瑞鈺的感情,面對兩個深愛的女人,任何一種選擇都是痛苦的,而這種痛苦卻深沉的藏在一顆受傷的心裡,想著麻木這不再屬於自己的世界,卻放不下身邊愛著他和他愛著的女人;而孤獨月夜,偶然的思念,卻化成深深的自責。在現實社會下,他可以放棄追求新潮的夢想,可是卻放不下兩個女人之間的愛。對於毀滅的夢想,他擁有著下一代人最後的底線,那就是沒有隨風漂流,而是用詮釋愛的這種極端的苦痛變成了對封建社會提出挑戰的最後利刃,是悲壯的離去,無聲的戰鬥。

關於鳴鳳,是感受最深刻的人物。作為高府任人使喚的丫鬟,並不是說她有著與其他丫鬟不同的的一面,恰恰是她的共同性,把整個社會的帶入了人權的黑暗中。刻畫鳴鳳的深刻性,代表整個封建時代最底層人的生活和痛苦。作為高府中的小角色,抑或是歷史中的小角色,鳴鳳所代表的底層人的命運和思想很難為後人所察覺,而《家》卻很深刻的敘述了一類人的掙扎,然而,這種掙扎最悲劇性的表現在這是一場在現實中毫無意義的鬥爭中鳴鳳久久等著希望的火光,她單純的以為和覚慧的愛情可以改變她的命運,儘管他們的愛情深沉而持久,但也沒有換來鳴鳳死後覺慧撕心裂肺的“殉情”之念,而是漸漸的淡忘,如同生命中一次心曠神怡的登高遠望,成為了記憶,也淹沒在記憶之中。但是,鳴鳳又是熱烈的,她早就察覺現實殘酷的一面,夜深人靜,在燈光下的痛苦;苦苦等待和培養的愛情最終還是變成了欲罷不能處處躲著的奢侈品;婉兒的出嫁,更令她敏銳的感覺到死神來臨的恐怖。她一秒鐘一秒鐘的等待心愛人的到來,也一秒鐘一秒鐘的等待死亡。當希望徹底的破滅後,她走向死亡,選擇抗爭,壓抑的死去,喚起一大批人的起伏心靈。

《家》的人物內心或矛盾,或壓抑的袒露,是拋卻了時代溝壑的表達,是一道心靈的長廊,走著不同的人,相同的感受。

【篇八:《家》讀後感1000字】

20世紀30時代,主要存在三種“人”的觀念與話語的對話、衝突、交流與交融。一種是五四民主科學背景上的人文觀念與話語還在承續與發展;一種是左翼革命文學的“階級的人”觀念與話語;第三種是近現代通俗文學的“人”的觀念。30年代的人文主義文學思潮下,中國現代小說進入成熟、繁榮時期。小說家經過辛勤探索,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藝術領域。巴金執著於五四個性主義與人道主義,充滿熱情地展示年輕人的世界與封建家族激烈的對抗,例如寫於1931年的《家》。

《家》給我們展示了五四運動期間一個封建家庭逐漸沒落的故事。在《家》中,集中展現了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態。在高老太爺統治下,這個家庭內部充滿了虛偽和罪惡,各種矛盾在不斷出現、激化。覺新是長子長孫,為人厚道,但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卻不敢反抗。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老太爺的安排而與瑞珏結婚。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鬱中病逝。覺新的生活讓人同情,他想反抗卻無力反抗,內心承擔著各種壓力卻無人訴說。他將希望放在自己的兒子上,希望兒子不要走上自己的老路。

覺民,一個積極進步,逐漸上進的新青年,他的性格介於覺新和覺慧之間,他比覺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後,又比覺慧多了遇事、抉擇時的沉著和穩重。作為五四新思潮喚醒的年輕一代,他嚮往民主自由。當祖父為他一手包辦婚姻的時候,他毅然離家出走,公開反抗,表現了不妥協的鬥爭精神,最終獲得勝利。

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覺慧在外參加新文化運動和學生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他愛上了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鳴鳳為了反抗當小妾的命運,在絕望中投湖自盡。覺慧在鳴鳳、瑞鈺的死中,看到了家庭中的虛偽與罪惡,既悲傷,又憤怒,最終在覺新的幫助下離開了家庭。

小說透過覺慧勇敢的反抗封建家庭制度並離開家族,鳴鳳反抗不公平命運等事件,展現了作者對人性解放的強烈的渴望。作者批判的不僅是舊禮教,更是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其所描述的戀愛婚姻悲劇的真正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喚醒青年“人”的意識,啟迪與號召他們與封建家庭決裂。在作者看來,覺慧與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梅、瑞珏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於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願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家》充分體現了五四的時代精神,表現了對人的新的思考。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