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讀後感

2024-02-07 8 [ 讀後感 ]

【篇一:巴金家讀後感】

同大多數其他女生的閱讀取向相異,我常讀一些喘著時代氣息的舊書。因為那樣的閱讀總是可以讓我回到書中的時代,看著書中的人物嬉笑怒罵,似乎我與他們的命運也是息息相關的——我喜歡歷史,喜歡融入歷史的感覺,喜歡跳出歷史的感覺,書裡書外,不斷拾取歷史的哀歡。而巴金先生的《家》正是這樣一本披著賦有濃厚時代色彩的蓑衣的書,在我看來,它與我所看過的諸如《月牙兒》、《陽光》、《雷雨》、《啼笑因緣》、《金粉世家》、《京華煙雲》、《像霧像雨又像風》等等小說相比,有著最厚重的歷史感,最令我印象深刻,其中悲愴的人物命運,深刻的社會反思,時而令人潸然淚下,時而令人怒髮衝冠。我無意貶低其他大師的傑作,那些書,也是我所愛,書中的人情冷暖確也賺盡了無數痴男怨女的眼淚。而《家》中糾纏了“男歡女愛”,糾纏了“兄弟情誼”,糾纏了“祖命難違”,其人情味之純、生活味之濃不得不讓我矛盾地感嘆:為何我不能有如此般離奇的經歷呢!?幸好我沒有存於那樣的亂世啊!

我初讀《家》的時候是在某個暑假,那時還是行將升入高三的緊張時期,一日在家中複習得累了,於是翻箱倒櫃折騰起來,當時純粹是因為大腦疲憊想要尋找點怪誕參雜驚喜的感覺,如同你翻找一本很久沒有用過的壓箱底的證件或證書時,偶然發現一張靜躺於那的一張百元大鈔,那種感覺真是太奇妙了。我沒有找到百元大鈔,卻找到了那種奇妙的感覺:摸出了一本不薄不厚的平裝書——《家》,著者。翻開這本書後,我就忘記了才看完高考複習指導之類書的疲憊,振奮的靈魂踏入了高姓大公館中。

開篇時,巴金對高公館的描寫是這樣的:“有著黑漆大門的公館靜寂地並排立在寒風裡。兩個永遠沉默的石獅子蹲在門口。門開著,好像一隻怪獸的大口。裡面是一個黑洞,這裡面有什麼東西,誰也望不見。”在寒徹骨的壓迫感籠罩的同時,我有一種感覺,似乎“巴金”其實是一個女性作家,“她”筆法之細膩與柔和頗有張愛玲之範,畢竟,在現代文壇,男作家反以女性名字為筆名的事兒屢見不鮮,巴金也許是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呢!後來求證得知的事實讓我對巴金先生甚是增添了幾分敬佩,男性作家練就這樣的筆法,實在難得。再後來,我“追星”般查閱巴金先生各種資料,竟讓我驚喜地發現,巴金的本名具有淡雅素麗的女性色彩:李堯棠,如“林語堂”的名字一樣動聽。再深究下去,竟讓我又撞見一個有趣的“曾經”!巴金,李堯棠,的確也用過女性名字作為筆名——“歐陽鏡蓉”,當然,那是在1934年巴金同國民黨白色恐怖鬥爭時為了發表《愛情三部曲》之三《電》的一個策略,這是外話。

巴金不愛憑空捏造,他總是將對現實生活中的觀察和感受轉化為跳動的人物和故事。像他說的,“《家》裡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書中那些人物卻都是我所愛過的和我所恨過的。許多場面都是我親眼見過或者親身經歷過的。”《家》中的覺新正是以巴金的已逝大哥為生活原型的,他在書中的種種無時無刻不在反映巴金的深切痛惜之情。縱觀全書,巴金真是“愛對了人”、“恨對了人”!也許我是受了作者的影響,又或者因為我本身是一個很傳統的人,高家三個少爺中,我最愛且最恨的就屬覺新。愛他太好,恨他太好!這樣的好使得他成為全書中最為悲哀的一個悲劇性人物。他有著雙重人格,他新舊參半,他人道、善良、忠厚、仁愛、他懂風情、有學養、會思考、有靈氣,他性情溫和、處事穩重、忍辱負重、顧全大局、尊敬長輩、疼愛妻兒、關愛弟妹,他同情“下等人”,他有血有肉!在我看來,覺新所有的“懦弱”全都源於他的這些優點,在那樣一個封建禮教吃人的時代,他所有“懦弱”的行為又怎能完全歸咎於他呢?他也是一個受害者!他最愛梅芬,卻盡心不負瑞鈺;他愛護兄弟,卻極力不忤長輩;他也想義無反顧,但為了那個家,他委曲求全。這樣一個人物,怎能不讓人心生憐愛呢!?相比他的兩個弟弟,他的矛盾更加彰顯他的真實。

二弟覺民的性格介於大哥覺新和三弟覺慧之間,他比覺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後,又比覺慧多了遇事、抉擇時的沉著和穩重。但這樣一個或許有點“中庸”的人,在三兄弟中,最讓我厭惡:他雖嚮往民主自由,卻不好參加學生運動;他是一個完美的鬥士,反對包辦婚姻,卻跨不過階級的鴻溝、忘不了主人與奴才的差距,在年初九舞龍人的慘叫求饒聲中,他表現出麻木的神情:“太平淡了,小時候看起來倒有趣味,現在卻不然”,在他的心目中,下人們的痛苦,算不了什麼。我是一個倡導“要麼max,要麼min,絕不選擇mid”的人,在我的眼裡,覺民才是真正的懦弱和迂腐,他的懦弱反映在他的行動上,他的迂腐折射在他的思想上。這樣的人,要麼完全沉淪,要麼主動昇華,浮於湖面,只怕永無自由暢快呼吸的時日。

也許很多讀者最喜歡的就是三弟覺慧,他大膽、熱情、叛逆,積極投身學生運動,熱心辦刊物(《黎明週報》),宣傳進步思想;他是高公館的三少爺,卻同情下層人物,大膽向女婢鳴鳳示愛,勇於反對封建束縛;他敢於怒斥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反對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他的信念很單純,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這樣一個典型的才華橫溢、激情四射的富家子弟,且在他身上上演了“王子與灰姑娘”的浪漫愛情故事,哪一個妙齡女子不會對鳴鳳心生豔羨呢?我想,在我們父輩的青春時代裡,必定有無數少女對覺慧這個形象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但是站在現代人的角度來看,我對覺慧的感覺平平,如果真遇到這樣一個“真命天子”,我有機會成為一個灰姑娘的話,也絕不會對他“投懷送抱”——至多一個“投桃報李”吧!仔細分析覺慧的人物特徵,我還是“嫌棄”他過於幼稚了,雖說可愛,但終歸不能為守護所愛的人“盡忠職守”,鳴鳳跳湖自盡,我認為覺慧是有一定的責任的。當然,他被巴金先生賦予的“新力量”寓意不可置疑。

《家》中除了這三兄弟,還有三個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芬、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每次讀到這三個女子在為各自的命運做抉擇時,我在心中就暗暗與她們一起面對:“她一定要‘這樣’啊!她一定不要‘那樣’啊!”結果,梅芬鬱鬱而終,瑞珏難產而死,鳴鳳投湖自盡,這些女子的結局哀婉欲絕、催人淚下。而巴金在對這些關鍵情節的刻畫非常注重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整個閱讀過程中,我就像個隱身的人,站在整個場景的面前,看著他們無語凝噎,看著他們撕心裂肺,心裡也跟著痛恨高老太爺,痛恨封建禮教。

當然,小說中還有一個值得所有讀者慶幸的人物,而且還是女性,那就是琴。她與其他三位女子形象不同,她主張男女平等,主動要求到覺慧的學校去學習,她與覺民大膽戀愛,努力追求婚姻自由。琴的抗爭,因衛道們的妥協和同盟軍的支援,最終逃脫厄運。“難道因為幾千年來這條路上就浸飽了女人的血淚,所以現在和將來的女人還要繼續在那裡斷送她們的青春,流盡她們的眼淚,嘔盡她們的心血嗎?”“難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嗎?”“犧牲,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了幸福呢?”琴已經發出這樣的疑問了,她不平地叫起來,她的呼聲得到了她同代的姊妹們的響應。——這個人物的塑造真是大快人心,我心中所有的陰霾因為琴的存在而又消除了,希望的曙光因為她而展現!或許,老一輩的男權思想和封建思想被這部小小的作品小小地打擊了一下吧!?我心中暗喜。後來,我在研讀巴金先生關於《家》的其他文章時看到,他在《關於〈家〉(十版代序)——給我的一個表哥》中曾寫道:“我只願琴將來不使我們失望。在《家》中我已經看見希望的火花了。”我想代表所有女性,尤其是那些追求自由與平等的女性,向已逝的巴金先生道一聲謝,感謝您所有宣揚自由平等的心靈傾訴!

【篇二:家巴金讀後感】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小說中的人物有七十來個,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溫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實,《家》一書是寫在中國社會劇烈大變革時期一代青年走過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因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覺慧應該是巴金老先生筆下具有一個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個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這個第十版序中這樣寫到:“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裡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著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他反對舊禮教。同時,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於反抗,並且最終衝出了那個封建禮教的大家庭的束縛,乘著不停東流的綠水走入了他嚮往的新生活。

書中還有一個特別顯著的氣息:到處閃耀著青春的色彩。這種單純而自然的環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寫的那樣:“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家》的那些子弟們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腐敗、貪婪的官員。那些官員仗著自己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貪官,他們運用自己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行賄受賄是樣樣不缺。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因為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噴發出應由的水花,這就會形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著唯一的海流去。

【篇三:巴金家讀後感作文】

《家》是巴金最傑出的作品,以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描寫了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讚青年一代的反抗鬥爭精神。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書中人物不下七十個,既有專橫、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統治者、封建家長只代表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和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克定,狡猾貪婪的克安等等統治階層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如敢於以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鳴鳳,溫順善良地吞嚥著舊禮教俄國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長孫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響、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開放、敢於反抗封建統治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覺新,他雖然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是處於“長房長孫”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薰染,鑄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順從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援弟妹們反封建的抗爭,有屈從於封建勢力的壓力,維繫著封建統治的權威。這些人物都寫得血肉飽滿,個性鮮明,富有深刻的歷史內涵和闊大的現實包容。

在這個家裡發生的故事也讓人感覺到氣憤與悲哀。第一個悲劇發生在鳴鳳身上。已經六十歲的馮老太爺要在高公館的丫頭中選一個去給他當小老婆,而這個災難恰恰降臨在十六歲的鳴鳳頭上。鳴鳳和覺慧之間有一段愛情,但是因為兩人一個是婢女,一個是少爺,身份懸殊,才導致這段純潔的愛情別成了一個悲劇。剛烈的鳴鳳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盡。梅的命運更加悲慘,她死得比鳴鳳懦弱多了。梅是覺新的表妹,他們二人之間也曾有過愛情,本來兩家都同意結婚了,卻又因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覺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獲得了愛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卻當了寡婦,又回了孃家。兩人依然對對方念念不忘。後來沒得了肺病,卻因為父親守舊,不肯看西醫,耽誤了治療,最後她懷著遺憾,軟弱的死去。高老太爺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醫藥已經不起作用了,在陳姨太的提議下,人們開始求助於封建迷信。最開始找道士在大廳裡做法念咒,深夜陳姨太又在天井裡拜菩薩。後來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後居然找巫師到家裡來捉鬼,把老太爺嚇得夠嗆,陳姨太等人被覺慧說了一番後羞愧地散了。又過一天,老太爺死了,臨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覺慧等年輕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經太遲了。死得最令人悲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爺死後,封建的思想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嚴重了。葬禮就辦得充滿封建色彩,這還不夠,長孫媳瑞珏生產的日子近了,太太們說長輩的靈柩停在家裡,家裡有人生產就會有“血光之災”。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後來瑞珏難產,卻不能與覺新相見,她在生下一個兒子之後,含恨離開人世。

這是四個悲劇,雖然發生在了幾個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卻都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梅和瑞珏都是覺新曾經愛過的女人,而她們也都是封建主義的悲哀,她們同覺新一樣,太軟弱了,對於別人說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錯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裡,只會服從,不會反抗,他們的所謂“作揖主義”哲學純粹是給在封建社會白白做出犧牲。高老太爺在臨死之前能夠醒悟也稱得上是一種慶幸吧,不過他醒悟地太遲了,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價值,根本不能給這個家庭,這個社會帶來絲毫的改變。而鳴鳳,她與常人不同,她性格剛烈,雖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犧牲,根本不會引起任何人(封建主義)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寧死也不屈服於封建主義,至少她死得不窩囊。總之,封建社會給人們的痛苦遠不只這些,所以年輕人才要推翻這個社會,讓人們看到新社會、新生活的希望。

【篇四:讀巴金《家》有感】

家,對於我們來說是幸福的象徵,是溫馨的標誌,是溫暖的懷抱,他就像沙漠裡的綠洲給人以希望和溫暖。這就是家的感覺。然而巴金筆下的家雖有著四世同堂的喜悅、人丁興旺的熱鬧,卻同樣圍繞著舊時封建禮教的控制,使家失去了他的原汁原味,失去了原有的溫馨,就讓我帶你走進《家》的世界。

《家》描寫的是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家庭的沒落分化的過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個性格迥異的兄弟為了自己的理想在奮鬥:大哥覺新面對封建禮教選擇了屈服和服從,擔負著全家的重擔,被兄弟責罵,在關鍵時刻也打破陳規幫助弟弟實現理想;覺慧、覺民、琴三個受到新思想影響的熱血青年投身於革命,用自己的筆去教化他人,傳播新思想。丫頭鳴鳳與三少爺覺慧相戀,苦於身份懸殊以及封建勢力的壓迫,被逼嫁於他人為妾,誓死不從,以死明志,可見其剛烈。許許多多高家大院裡的人都在受到封建禮教的壓迫從而走向了沉淪與滅亡。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高家大院在新思想的襲擊下,走向滅亡,性思想最終會戰勝一切。

覺新就是手封建大家庭和舊時禮教毒害的典型例子。他也是有著一腔衝破舊禮教的熱血,可卻在舊禮教前沉淪了。到底是因為什麼呢?他受到封建禮教的毒害太深了,在強大的勢力下他別無選擇,他只有選擇屈服。我為他而感到悲哀,更加同情他:就是因為他所謂的服從,他失去了自己的最愛,害死了最愛他的妻子;就是因為他的服從,他的一生都在別人的安排下度過的。這難道還不悲哀嗎?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生活在自由自在、民主的新時代,可以大膽的追求自己所想的,不需要為別人的安排而活,每個人的未來都充滿希望。

相比覺新,我更加欣賞和佩服覺慧的個性和勇氣。他大膽的與封建禮教抗爭,勇敢追求心中所愛,接受新思想的洗滌,在封建社會的大舞臺上,他就像一隻展翅高飛的老鷹,雄赳赳、氣昂昂地衝向藍天,那氣勢彷彿要將封建禮教在這個社會上破除;那勁頭有著不到黃河不死心的決心。他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他發表自己的看法,用筆描述出新的社會,抨擊舊社會,用行動改變社會,逃離自己的家園,改變戰場,用自己的文章去影響更多的人

【篇七:巴金家讀後感】

家是什麼?家是王維《雜詩》中“來日綺床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李白《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那輪明月;家是馬致遠《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九曲迴腸;家是崔顥《黃鶴樓》中“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縷縷愁思;家是李白《春夜洛陽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那撩人的夜曲;家是張繼《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那夜半歌聲;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似箭歸心;家是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它在我們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親切溫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說《家》中高覺新一家卻是每天都在明爭暗鬥,是為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著家人,轉身卻是在暗地裡說對方的閒話……這樣的家,還是家嗎?

在巴金的《家》中,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一種是思想前衛反抗封建的子弟。就拿“覺新”來說,他就是那些逆來順受孝順子弟,他“父親”自作主張讓他和現在的“大嫂”結婚,他心中雖不願意,因為他愛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為自己的愛情去爭取,只是惟命是從,結果最終還是和自己所愛的人分開了。思想前衛反抗封建的莫過於“覺慧”,他積極參加學生會,參加遊-行,敢於表現對現實社會的嚴重不滿,敢於做出反抗。即使他爺爺不許他外出,他也並沒有就此放棄了學生會的工作,而是在家看書讀報,瞭解當天的時事新聞,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反抗封建社會的統治,宣洩自己心中的不滿。

再看看今天,家家戶戶和和睦睦,極少存在家庭的明爭暗鬥,都是民-主制度,家和萬事興,有什麼事情說出來和家人合夥商量解決,小孩子也有發言權,有時還能提出一些家長不能相處的解決方法,並不是一味的不分對錯的唯命是從;和那封建社會的那種“我是長輩,我說了算”的封建專制家長,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鉤心鬥角、互相傾軋、損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截然不同。

社會是不斷的在進步,像《家》裡面的“覺民”、“覺慧”那樣,有著先進文明的思想,勇敢的反抗著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行為以及家長的封建思想意識,為自己所認識的真理去奮鬥。我們要向他們學習,並不是說我們也要反封建社會(現在我們不是在封建的社會里),而是勇敢的反對社會上錯誤的腐-敗的思想意識,要敢於開拓創新,堅持遵紀守法,相信科學,堅持科學真理,反對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來說吧!文章中的“鳴鳳”是一個丫鬟,她喜歡了“三少爺”,但後來她被“老太爺”賣給“馮老闆”做小老婆,她心中不願,但她身份低下,無選擇的權力,最後跳湖自荊再比比我們現在的社會,現在的社會人人平等,不分貴賤,沒有主僕之分,一視同仁,而且每一個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會那樣,身份低下的人,可以隨便給有錢人家的公子少爺老爺當作禮品或物品用金錢買賣,完全沒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們充分的展現了封建社會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識把人們一個個逼上了絕路:大少爺“高覺新”終日思念“梅”;“鳴鳳”因被-迫婚自盡;“覺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時醫治,最終死了。當今社會,新的思想意識層出不窮,現在的思想是開放的,並不侷限於傳統的觀念,新的資訊透過各種渠道傳送到我們面前,開拓了我們的視野,給我們灌輸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識;變封建為開放,變傳統為創新,變專制為民-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會中,不敢像我們那樣開放,不敢創新,沒有民-主;但現在有了,還有了網際網路,有了電視,有了計算機,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讓我們瞭解最新資訊的渠道,這一對比,證明了社會在發展,人類文明在進步,精神境界在不斷的提升著。我們可以向《家》裡面的“覺民”、“覺慧”學習,接受更多的資訊,敢想敢做;還要以《家》中的“覺新”為借鑑,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順從,否則到頭來還是苦了自己,要為自己的理想去奮鬥。

《家》描寫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後的日趨沒落。透過一個家族的分崩離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全面崩潰的現實和趨向。而今天我們的家,家裡面我們成為了中心,父母長輩為我們而日益忙碌操勞,我們經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連家務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為父母分憂,甚至還常常抱怨父母“沒有給最好的條件”。但是事事父母徵求和尊重我們的意見,寵愛並且溺愛我們,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應該滿足,應該回報他們。看了《家》以後,我們為之反思,我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今天,是否應感覺到慶幸,感到快樂,感到幸福,並不斷努力,用自己最完美的成就來回報父母長輩們為我們的付出呢?

不管怎樣,今天的我們比過去的他們要幸福,我們的生活中沒有硝煙、沒有戰爭、沒有奴役、沒有飢餓……儘管生活中還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是我們已經比他們原來的生活狀態好了很多,很多,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篇八:巴金家讀後感】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家》這部小說是巴金為他的哥哥寫的,並且以他哥哥及他的事為原形,巴金的哥哥就是覺新的原形,懦弱和無奈,但他哥哥三十幾歲就服毒死了。巴金的哥哥也曾愛過一個少女但父親用抓鬮的方法決定去和另一個女人結婚。他愛他的妻子,但終因別人的鬼話不得不把待產的孕婦送到城外荒涼的地方,忍受著這一切不義的行為。他知道他已走到深淵邊,但就是不願意去走另一條新的路,只顧著向深淵走去,這和覺新是一模一樣的。而覺新是這部小說裡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裡,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鬱鬱寡歡而死。

雖然他哥哥是這樣的不願意死,因為他寫了三次遺書,又撕了三次,但終於寫了第四次,字裡行間控訴著“我不想死”,但終究還是走進了深淵。與覺新一樣,覺新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著“舊式”的生活,最後在壓迫下痛苦的死去。

而小說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著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覺慧代表的一代覺醒了的青年,同這個罪惡家族進行的鬥爭。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鬥,最後,真正敲響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喪鐘。

此外《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透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其實,巴金寫覺新、覺民、覺慧是想體現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寫梅琴、瑞玉、鳴風,也是想體現那個年代,不同的女人、不同的思想,但都是同樣的約束和封建。鳴風倒沒什麼原形,只是靈感來自於巴金家後來一個叫翠環的丫頭,寄飯在他們家,當有一個遠房親戚要取她去做小老婆,被她嚴詞拒絕,後來她快樂的嫁給一個農夫,雖然很貧窮,但只有無價的快樂和幸福。鳴風是從這迸發出的靈感從而塑造了這人物,由於封建禮節約束,湖水成了她的最終歸宿,這是一個悲劇,也是美好的結局,沒有屈服,而是自已選擇歸宿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個年代來說。而最後出嫁的婉兒,也是這場悲劇是一個替代品。

可以說這整本書說的都是一個家庭悲劇,一個被封建禮教約束的悲劇。

合上《家》的最後一頁,思忖良久,感慨頗多,最終寫下這篇文章,藉以抒情。閉上眼睛,首先想到的是要為自己做主的覺慧,他甦醒在五四思潮的衝擊下,成長在一個封建思想的家族中。他飽有自己的思想,不盲從,敢反抗。他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理想,什麼是追求。他知道,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自己行為的支配人。《獨立宣言》中曾這樣闡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而覺慧“自己把幸福拿過來”正是對自己權力的追求啊!

法律只有在不斷的修訂後才能得到完善,社會只有在不斷的改革之後才能得到發展。只有出現像覺慧這樣叛逆者的形象,對於社會的弊端加以發現而去反抗,社會才能得以進步。不去迎合,不去逃避,不怨,不屈,而是自己去面對,去反抗,去吶喊的覺慧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他和鳴鳳的愛情。即使鳴鳳知道,婢女是不能和少爺相愛的,即使鳴鳳知道,他們的愛是沒有結果的,就算她知道,覺慧的愛搖擺不定,隨時可能離開的,但她依然深深的愛著覺慧。其實她一直明白,做下人的便要好好侍奉主子,自己一輩子的命運也是掌握在主子手裡的。(“雖然這其間流了不少的眼淚,吃了不少的打罵,但畢竟是很平常的”)下人的慣有思想操控著她,使她並不抱有反抗的念頭。不,也許是在她的潛意識裡還沒有“反抗”這個定義,但當她和覺慧相愛時,這種情緒就產生了。“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願意一輩子在公館裡頭服侍你,做你的丫頭,時時刻刻在你的身邊”。鳴鳳對覺慧如此深不可測的愛,給了她難以估計的勇氣和力量。

於是就在那一天,鳴鳳帶著覺慧輕輕的一吻和“再過兩天”的承諾,在湖中尋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看著在黑暗中發光的湖水,往事一幕幕在鳴鳳腦海中浮現……她揩了揩臉上的淚水,悽楚的叫了兩聲“三少爺!覺慧!”,便縱身往湖裡一跳……不久,湖水又恢復平靜……)這就是鳴鳳反抗的爆發——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她沒有屈服,卻把生命獻給了真摯的愛情。這條路的選擇,也許她永遠也不明白究竟因為什麼!但是,也許她明白,她是為了追求幸福,自由等不可轉讓的權利而死,她是為了反抗封建家長制而死!

再者帶給我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覺新了,《家》的藝術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高覺新形象的塑造,覺新是這部小說中最見藝術功力的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既存在著作者對他的批判,也充溢著作者對他的同情。他是處於時代轉折點的封建家庭和禮教的犧牲品,是一個沒有著“青春”的“青年”。一方面,他在理論上接受“五四”的新思潮,新觀念。另一方面,處在“長房長孫”的他深受就道德與倫理的毒害。他的內心充滿著不安與矛盾,有著“哈姆雷特”式的矛盾。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