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
辜鴻銘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初中時的語文老師常在班上提起他,一臉的扼腕,常驚呼世人不理解如此愛國天才。當時的我很不能理解老師的崇拜,常在想,不就是一個迂腐固執的怪老頭嗎?不就是抱著殘舊思想的“封建餘孽”嗎?用得著推崇嗎?
直到應黨的要求,拜讀了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後才發現,他的愛國是純粹的愛國沒有任何雜質,這種精神遠遠覆蓋了他的怪誕他的封建他的守舊他的迂腐。他大概是那個年代裡最神奇的學者了,辜鴻銘一生拿過13個博士學位,按說身受西方教育多年,應該是一腦袋西洋思想。然而他給後人留下的形象,卻是不折不扣的“中式”風格。然而他的《人的》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論。在這本書裡面他還談到了民主、中國語言、戰爭等等,雖然我們現在看來不免有侷限性,但是他那犀利的筆鋒和獨到的見解依然讓你感到佩服無比。當然,整文也不是說全都贊同只是他寫此書維護中國的赤子之心可見一斑,已經很值得我們敬佩了。
看罷此書,感嘆到何謂是“中國人的精神”?
當年抗日,積貧積弱之中國危在旦夕,無論華夏大地的國人,還是海外的華人華僑,紛紛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中華兒女共赴國難,同心御辱。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大家眾志成城,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終於獲得了民族獨立和解放,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和衷共濟,終於完成了我們的“建國大業”,中華睡獅從此才站立起來。
當年在海外生活時,錢學森先生就立下銘誓:“中國才是我永遠的家”,這就是一個海外赤子的“中國人的精神”。我想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管你身在何方,只要你的根本在中國,你總會希望回到母親的懷抱,從而落葉歸根。
在中國被特大雪災,汶川大地震,西南乾旱,玉樹地震等等天災的襲擊下,滿目瘡痍,生靈塗炭,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為之撼動,為之悲傷。然而無論是祖國大陸各族人民,還是臺灣同胞、香港同胞、澳門同胞,抑或海外的遊子,紛紛伸出援手。這些都是不分地域不分身份的,有的慷慨解囊相助,有的直接奔赴災區參加搶險救災。一幅幅感人的畫面,至今令人難以忘懷。
還有近期新鮮上映的《葉問2》,只要進了影院觀看此片的人們,無不為葉問因國家尊嚴迎戰世界拳王而熱淚盈眶,無不為葉問在打贏拳王后說的那段中國式的尊嚴而起身拍手,激動不已。
這些都是中國人精神,華夏兒女們的精神。然而,辜鴻銘也說過,中國精神何其多,而中國人最美妙的特質莫過於此∶作為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夠過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種心靈的生活。
【篇二:讀《中國人的精神》有感】
在黨校學習推薦的閱讀書目中,《中國人的精神》一書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不為別的,就因為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瞭解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華民族的精神,歷史偉人對我們民族精神的評價與分析極其重要,透過對其學習和認識,我們不僅能對作者所處的社會狀態有所瞭解,還能深入的思考精神對一個民族發展的影響。
自從看了辜鴻銘老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這本享譽度很高的著作,書裡他提及到的幾個地方讓我印象很深刻,感觸很深刻。對於裡面的一些觀點,有些是表示贊同的,但有些是覺得值得推敲的。
在“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一章節裡,辜先生寫到的“在中國,一個人不覺得需要用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因為他確信每個人都認識到公正和正義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因此每個人都認為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這句話高度的褒揚了中國人民由古至今所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與此同時,他也把中國人的精神與西方的傳統文化做了對比,寫出了自己對此的看法,我很是贊同。他認為,西方人相信傳統“性惡”的理論,進而懼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強制力去進行約束,耗費了大量的財物去供養牧師,軍隊等,更是對人本身造成了強大的約束,這種約束進而促使人走向極端,延伸到國家機器上就形成軍國主義。我想,這也是對20世紀初的列強覬覦中國的一大主因,也是帝國主義歷史上發動那麼多災難性戰爭的一大原因。
但是中國則不一樣,中國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約束,進而延伸到其最高的義務,即忠誠的義務。中國的好公民宗教不需要透過牧師或警察就可以很好的維持國家秩序。而好公民宗教的第一條法則就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愛的法則是愛父母,正義的法則是忠誠,忠君。於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既具有博學的智慧,又有最原始的善良,所以中華精神是源遠流長,不可磨滅的。
作者另一個關於儒學的觀點也十分鮮明。他認為,儒學不是宗教,但能代替宗教,使人們不再需要宗教。對此,作者將儒學中的“仁”“孝”“禮”“愛”分別與西方宗教中的思想進行對比,並引用了《論語》《中庸》中的大量觀點和西方宗教和哲學家的言論進行比較,得出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可以代替西方的宗教和軍隊來維護國家秩序的結論。需要提出的是,這或許是針對作者當代的社會環境和實際情況作出的對比與結論,但到現代,我個人不很是贊同這一觀點,因為我們也有軍隊的存在,也有法律的約束。西方的宗教對於一些國民來說,起碼是對於現代社會的人來說可能只是作為一種信仰,他們信仰了宗教會使他們心理感受好一點,或者這僅僅只是一種傳統,而並不因為他們的道德過不去才出現這樣的情況。相反,有中國著名作家指出,中國之所以出現那麼多的食品安全,生產安全,貪汙腐敗,恰恰因為中國人缺少了信仰。
誠然,我們需要堅持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來思考問題。或者說,在辜老先生的那個年代,社會情況確切如老先生所說那樣,但我們不能排除辜老先生心裡上有偏心於自己祖國的愛國情愫,甚至有對西方某些地方不滿而將其誇大甚至將其描述成西方普遍出現的問題的情況。
總而言之,從《中國人的精神》一書裡面,我得到的東西還是不少的,從中我可以瞭解那個時代的人們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以及對待西方的態度。但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需要辯證的分析與思考,中華民族要更好的發展,就需要相容幷包,需要客觀的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這才能讓我們的民族精神永葆活力的傳承下去。
【篇三: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作文】
第一次聽說辜鴻銘是在初中三年級的時候。在那個傾向於崇拜的歲月裡,這個學貫中西,精通多國語言,卻又極端保守的鴻儒自然是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然而真正捧讀他的著作確是多年後的今天,退去了初中時的那份天真與幼稚,對辜鴻銘的認識從平面地仰視到立體地正視,關於對他的一些評價也學會了更客觀、辯證地去對待。
在黨課老師推薦的閱讀書目中,《中國人的精神》一書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不為別的,就因為它的作者是辜鴻銘。認真拜讀完該書,心中泛起點點漣漪,現整理如下:
首先還是簡單介紹一下該書,《中國人的精神》共有四十節,在辜氏的所有著作中,可算是最有影響、較能反映他思想風貌的作品。本書主旨在於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從對中西方的宗教、哲學、語言、婚姻、女性、道德等等許多方面進行對比中肯定了中國文化的價值所在,極力鼓吹儒家文明較之西方文明的優越性。
從文化角度來看這本書,《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放映出的作者的思想風貌,總體上來說,它是偉大的。從現在的視角來看,它又是不夠客觀全面的,有許多地方是存在不足與缺漏,甚至是錯誤的。比如說在維護君主制與納妾制等這些腐朽的東西方面。辜氏總是極力地為自圓其說,但其說法是有許多牽強之嫌的,對於西方文明也存在著先入為主的偏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本書對於傳播中國的思想文化,推動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它為西方瞭解中國的東方文化開啟了一扇窗。
“我們不能苛求古人!”這是我們對待歷史的應有的態度。聯絡當時的外部大環境,我們會發現辜氏那顆火熱的中國心以及那份自尊自重的中國人情感。在中西方文明發生衝突,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都主張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毫無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之時,辜鴻銘卻勇敢地站出來捍衛中華傳統文化。也許該書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只能留下一個形象的記憶,如同辜氏那條傳奇般的小辮子一樣,不過成為他頑固守舊的生動象徵罷了,可是我卻從中看出了他那顆火熱的中國心,正如他在北京大學講課時對學生們公開說過的“我們為什麼要學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後,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喻那些四夷之邦”那樣。儘管他的觀點中有許多是從頑固保守的立場出發,向西方不適當地宣揚和維護了本國文明中的一些糟粕,可在那個背景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讀《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我看到了一些不客觀,這讓我想起了最近暢銷一時的《中國不高興》中的許多關於民族狂熱主義的不當觀點。雖然兩者都是對中國不能很客觀地去正視,然而我認為這兩者還是不能等同起來看待的,因為他們的出版背景與意圖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推銷,儘管其中包含不少的腐朽思想,可是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價值,而後者則更多的是無視中國的實際,盲目地自大,毫不負責地譁眾取寵,這種狂熱缺乏冷靜、科學地思考如果被社會接受,那麼其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因此,讀完本書與聯絡當下,掩卷沉思,我認為“正視中國”在新形勢下顯得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三十個春秋,我們的成就固然是舉世矚目的,但是我們卻無法因此而忽視了我們的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只有正視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透過更加深入地改革與開放,在發展中去解決發展所帶來的問題才是我們的出路所在,而不是盲目地為今天的成就歌功頌德,甚至以此為資本,鼓吹諸如《中國不高興》等狂妄之說。
正視中國,就是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態度去科學地剖析當今天下的形勢,沉著地應對每一個挑戰,抓住每一次機遇。一步一步地去實現我們的大國夢想、建立起我們的大同世界。
【篇四:《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
《中國人的精神》是《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譯本,是辜鴻銘留下的不多的作品中最為重要的作品。寫這篇文章的讀後感我認為最好是用英文來寫,但是我的英文水平實在太差,無法寫出對這本書的感受,所以只能用中文了。
說實在話,能夠用英文寫文章到如此流暢,並且旁徵博引中外經典的人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者,估計後人要超越他也是很難的。
在這裡我想先介紹一下作者辜鴻銘的生平。辜鴻銘少年出洋,遊學歐洲十餘載,通曉英、德、法、拉丁和希臘等近十門語言,曾獲得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和柏林大學土木工程學文憑。回國後,他先是在張之洞慕府作了17年的洋文案,後有督辦過黃埔浚治局,清末曾當過外務部的左丞。民國初年,他任北京大學教授,1928年4月病逝於北京,享年72歲。
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於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為陷於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
【篇九:讀《中國人的精神》有感】
中國人的精神是什麼呢?中國人的精神與西方人的精神有什麼不同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閱讀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讀了之後,受益匪淺。
讀了此書,不得不佩服辜鴻銘先生的文化修養,於是我上網搜了有關他的資料。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他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二十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
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辜鴻銘先生用他對中國的理解,向世界宣揚了儒家思想,闡述了他眼中的中國人。
“中國的人性型別給你的整個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文雅。”這是辜老對中國人性格的描述,他還引用了一個例子,他曾在某個地方讀到一位在兩個國家都住過的外國朋友的評論說,作為外國人,在日本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討厭日本人,而在中國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喜歡中國人。不知道對日本人的這種評價是否真實。但他認為但凡在中國生活過的人都會像他一樣贊同對中國人的評價。相對西方人的張揚,追求個性,我們中國人更多傾向於中庸之道,溫文儒雅,彬彬有禮,給人一種不溫不火之感,親切而沒有距離感。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人影響深遠,但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沖擊,中國傳統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風愈烈。西方節日,情人節,聖誕節氣氛十足,重陽節,中秋節,元宵節卻越來越冷清,我們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穿的是“破”褲子,哼著大多數中國人聽不懂的rap。
我國當前社會,無論是學校的教育,還是社會的教育,都淡化了傳統文化的學習。從小學一直到大學,英語教育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內容。在大學裡英語成了必修課,英語學分佔的比列也比較重,考四六級更被我們大學生視為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我們的《現代漢語》、《大學語文》在很多的學校都處於選修課的地位,有的學校甚至連這樣的選修課都沒有。這些現象很值得我們反思。
辜老的書對中國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闢,然而,有一些觀點我是不太認同的。他贊同忠君思想,他贊同納妾制,用茶壺和茶杯生動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關係。時代不斷進步發展,我們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現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時代進步的體現,新時代的女性不應該像古代女人一樣將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應該擁有自己的事業,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為社會做貢獻。
【篇十: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
近日用零碎的時間讀完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其中的內容讓我更深層次地領悟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國人的精神。
這本書的作者辜鴻銘先生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可見他當時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書中,辜鴻銘認為,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什麼樣子的人,什麼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並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
他認為中國人是特別講禮貌的人。真正的禮貌的本質是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為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生活,他們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的禮貌,雖然沒有日本人的禮貌那樣周全,卻讓人舒服,因為它是,正如法國人完美表達的那樣,是心靈的禮貌。相反,日本人的禮貌雖然周全,卻不那麼讓人舒服,它可以說是一種排練過的禮貌——類似於戲劇作品中用心學習的禮貌。這與直接來自心靈的、自發的禮貌不同。事實上,日本的禮貌好像沒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禮貌的中國人的禮貌有一種芳香,來自心靈的名貴油膏的香味。
他還論述了中文的問題。漢語口語的容易根源在於它是一種極其簡單的語言。它是一種沒有語格,沒有時態,沒有規則與不規則動詞的語言。事實上,也不存在語法或其他任何規則。因此,對於中國人來說,漢語口語本身並不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但是對於那些來到中國的受過教育的歐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來說,即使是漢語口語也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他認為漢語口語是一種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語言;事實上它是小孩的語言。當那些有學問的漢學家堅持說漢語是如此之難時,歐洲小孩學習漢語口語卻是如此的容易。因此他認為學習漢語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孩,你將不僅進入天堂之門,而且也能學好漢語了。
然而書中有一些觀點我不太贊同。例如納妾制和維護“三寸金蓮”。但書中的主旨精髓還是值得我們去借鑑的。
到底中國人的精神是什麼?那並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回答的。此書透過“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女人”,“中國語言”,“約翰在中國”,“一個大漢學家”,“中國學”幾個方面闡述了中國人的精神。辜老先生透過許多例子和對比深入剖析了中國人的精神。我覺得中國人的謙虛是最可貴的並需要延續下去的,中國人的精神也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借鑑別人的好的地方,中華民族才能發揚光大,而不再出現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被人欺凌的狀況。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我認為要借鑑書中有益的部分,努力做一個深沉、博大、純樸和靈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