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無語》讀後感

2024-02-07 4 [ 讀後感 ]

【篇一:不朽詩音】

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傳承,詩詞更是貫穿古今浩浩蕩蕩長河中兩顆最閃耀的明星。《滄桑無語》帶著我們走進這些詩詞佳作,欣賞這些大家們名言警句,品味她的豐富內涵,汲取其中人生哲理。亦透過這些詩詞背後的故事和時代背景更加深刻地剖析和解讀他們,解讀詩人們的內心世界。

全書中作者共為我們詳細解讀了十位才子偉人,其中有五位是詩人、詞人,在這五人中,我對“一代婉約詞宗”——李清照和“詩仙”——李白更為景仰和推崇備至。

李清照,作為古代文學銀河中寥若晨星的女詞人中最傑出的代表,她無疑是精彩的意外。李清照的一生極具傳奇色彩,而她的個性也有異於一般閨閣女子,她愛憎分明,雖為女子,卻有著不讓鬚眉的豪情與遠見卓識。她的人生跌宕起伏,人至中年遭遇過巨大的人生變故,這也導致她早期與晚年的作品風格迥異。有少女時“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天真爛漫活潑俏皮;有婚後“雲鬢斜簪,徒要即比並看”的幸福嬌酣;也有中晚年“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淒涼悲苦、愁緒縈懷。作為一位有“林下之風”的奇女子,她的世界裡並不只有一個庭院,也絕非一個庭院所能限制,她卓絕才識,不遜鬚眉的萬丈豪情從《人詠樓》中就能窺見一斑:“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連朱熹亦嘆:“如此等語,豈女子所能?”

李易安的詞獨樹一幟,自成一家,被稱為“易安體”,她也被譽為“一代婉約詞宗”,在燦若繁星的詞壇大家中,依然享有如此尊崇,可以想見其崇高詞作成就。

“詩仙”李白,是中華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亦不知是否能貼切地形容他在詩壇的高度,他的才情毋庸置疑,無論是壯志凌雲時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還是頹廢喪志時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又或豪放時的“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都令人讀之不禁歎為觀止,讚不絕口。他超凡若聖,許多佳作又像是一副副美妙極致的畫卷,讓你不禁置身其中而不知身外。“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描寫蜀道之險峻陡峭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李白一生心繫朝政,但他天生的瀟灑和豪放飄逸卻讓他止步官場,只能借酒消愁,在大好河山之間流連往返,恣意縱情吟詩,過著遠離政治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中華詩詞何其博大精深,又何其韻味淵遠,寥寥幾句詩句,其中蘊含的情理、意境足以讓我們品味彌久。五千年璀璨的文化沉澱下了不朽的詩音。

【篇二:守護著靈魂上路】

品讀了“無語”的“滄桑”總在訴說的東西,我深刻地體會到了作者對於歷史和文化的迷戀與虔誠。這本書作者實實在在地把眼光轉向了過去的歲月,傾注於歷史的風雲和生命的來路。作者以雄渾沉著的繪景筆致,開掘山水之間的歷史意蘊,將零編片簡、斷瓦殘碑裝訂成新的史冊;在敏銳的思辨之中,以冷雋深邃的史家目光審視存在的價值,詮釋人生哲理意趣,體驗審美情境。這些使得他的散文充滿夢話與詩語的意境,形成了他獨特的時請審美與智性理趣。

整本書中,最值得讓我銘記的當然是這位在歷史的長河中永不會逝去的名人,當然也可以說是英雄——他是江蘇常州人,是散文作家,文學評論家和政治家。他曾兩度擔任中共最高領導人,他於36歲犧牲在國民黨軍的槍口下。是的沒錯,他就是瞿秋白烈士。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小學是秋白的母校,我們從小就弘揚秋白的愛國主義精神個勇敢堅毅的鬥志,這些,在作者的筆下,也充分得到了證實。

曾在小學時多次參觀過瞿秋白紀念館,他壯烈犧牲時的那段短篇不停的迴圈播放著,不知觸動了多少人的心靈。秋白沉重的憂心與大割大舍大離大棄的超然,執著而堅定的信念與苦悶、困惑、無奈的情懷,高尚的品格與人性的弱點,奪目的光輝與潛伏的暗影……,都依稀在人們腦海閃現。

瞿秋白的一生悽苦而短暫,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東西並不多,唯一重要的就是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留給我們的靈魂自白——《多餘的話》,這本書毫不疑問誕生於他的精神深處,是他那段靈海煎熬的心路歷程。他用深意的曲筆,將自己曾有過的追求與失落,扭曲的抗議可思索留給了後人。

“文人從政,在中國有著悠久傳統”。作者圍繞著這個主題,談論了許多有關秋白的故事。秋白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下,創作出了不少優秀作品,留給了後人欣賞。更為重要的是,他在政治方面的思想令人望而生畏。

他的一生在經歷了短暫的輝煌後,終於該“解脫”了,作者說“一種從未有過的超然”湧上了秋白的心頭。

“一切新的、鬥爭的、勇敢的都在前進”。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康,秋白最終守護著靈魂上路了。

特別的是“路上”的一個畫面:瞿秋白以低沉、凝重的聲音,用俄語唱著《國際歌》,呼喚著口號,從容地面對死亡。

在秋白短暫的人生中,他同樣經受著最嚴酷的生命與人格的考核。然而,他留給我們後人的,卻是一種寧死不屈、慷慨就義、勇敢堅毅的精神,這些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不會衰滅的星。

烈士的碧血精魂,連同那悽婉的“獨白”,激勵鼓舞人心的歌聲,從容不迫的身姿,臨危不懼的眼神,都在他短暫而壯麗的一生中閃現出熠熠光華。

也許就像作者說的那樣,死亡對於瞿秋白烈士來說,死亡不是終結,而是完成。我的心頭湧現出了對這位偉人滿滿的崇敬。

合上這本《滄桑無語》,我思緒萬千,都來源於歷史的深處……

【篇三:無語?悟語!作文】

開啟這本書,這一刻,世界出奇的寂靜。手指拂過書頁,時間從指縫默默流過,幾多滄桑,幾多憂愁,捲起沉浮不定的心,在歷史的長河中隨波逐流。

我好似,好似透過千秋,觸控著古人的心跳。千古的絕句在飄渺的空中迴盪,或婉轉,或激昂,或悲傷,或惆悵。李清照、陸游、蘇軾、王勃……他們,他們耀眼的光環下,藏著一顆和我們相似的心:兒女情長,故鄉情懷,追求理想。他們糾結於此,拖累於此,久久不肯放手。他們是分裂的,他們得到了太多,失去的也太多。但個體生命的昇華也正在於此,終於,他們找到了解脫,用悽美的詩歌吶喊心中的聲音。肉體的痛苦無法阻礙精神與靈魂的豐滿。最終,他們將自己熾熱的,感性的心,融入到世間萬物中,長存於世。

我好像,好像翻越群山,追尋著古人的身影。李白、莊子、嚴光……都在山水間徜徉。他們活得是那樣自由,那般悠哉!不管是仗劍漫遊,還是隱居濠梁,獨釣桐江,當他們面對機遇與挑戰,現實和矛盾之時,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山水,棄官隱居,浪跡天涯。世上竟有如此淡薄、灑脫之人!身處高位而放棄官爵過“採菊東籬下”的生活。他們腦子進水了嗎?轉念一想,這又是無比智慧的。仕途是條不歸路,多少才華橫溢者也因此精疲力竭,早早駕鶴西去。而只有歷經滄桑、看破塵世的他們才會做出如此舉動。有時,人要學會放下,沒有舍,何來得?學習亦是如此,事業亦是如此,生活亦是如此。

我好想,好想穿越時空,看英雄如何演繹紅塵。死亡,信仰,激情,人性,理想,種種的內心糾結在此刻碰撞。曾國藩,瞿秋白,張學良……從艱辛到輝煌,從輝煌到隕落。而我們,又該何去何從?每本書都蘊含著一個真諦,而《滄桑無語》給我們詮釋的,是如何選擇。面對選擇,不要彷徨,不要猶豫,不要被別人所左右,追隨自己心的方向,用執著和堅定走好你的每一步。

在這段旅程之前,我們曾有過兩段美好的回憶:《長歌當嘯》和《古典幽夢》,《長歌當嘯》刻畫了一個個鮮明的歷史人物,而《古典幽夢》則重點表達了濃濃的古典情懷。《滄桑無語》之妙,就在於將兩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再加上些人生的品悟做調料。它是全方位的。就是這樣一本書,它不像時髦讀物那樣適口,那麼有刺激性,但是這裡有心血,有智慧,有學問,有價值。它和之前的著作一樣,是偉大的!

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讀史的意義,莫過於讓今人能“鑑前世之興衰,察當今之得失”,而當今社會,金錢至上,物慾橫流,物質的過度充足帶來的是攀比,是冷血,是急功近利,是精神的匱乏,這嚴重危害了中學生的健康成長。但是,《滄桑無語》曰:“功利,輕若浮雲,精神,彌足珍貴。”人,不是靠金錢活著的,是靠精神活著的,是靠靈魂活著的!好一個思想的饕餮盛宴!

讀書,正是培養思想,陶冶情操,豐富精神世界的最佳途徑。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當今社會,為守住為人的本性,守住心靈中那一方的純淨的樂土,讓我們讀書吧!

這學期的精神旅程將告一段落,但我想,讀書,我們要堅持:一輩子!

合上這本書,我無語了、悟語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