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母親讀後感

2024-02-07 7 [ 讀後感 ]

【篇一:《發現母親》讀後感】

“江山是銀,母親是金。”母親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質塑造的第一老師。“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這兩句話貫穿了全書的中心,是作者最有價值的發現。

讀罷這本書,這兩句話久久在我心中迴響,作為教師同時又作為一個母親,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一直努力想做個好的母親,閱讀過後並仔細揣摩,我懂得了:做一個好母親並不只是生下孩子給孩子餵飽這麼簡單,母親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來。母親餵給孩子的不僅僅是奶水,更應該用自己的精神素養餵養孩子幼小的心靈。因此要有足夠的自我認識,知道自己肩負的是怎樣重要的使命。樹苗是孩子,土地是母親。小樹苗只有紮根土地才能長大,小樹苗能長多大多高取決於土地是否有足夠的營養,沙漠里長不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個缺乏智慧、心靈貧乏的母親是教育不出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的。

“我要做一個向偉大邁進的母親!我要向優秀老師看齊!”這是我讀完《母親》後心底發出的最強音。

【篇二:《發現母親》讀後感】

一本由教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王東華寫出的一部關於母親與教育的書籍《發現母親》深深地打動了我,引起了我的沉思。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這兩句話貫穿了全書的中心,是作者最有價值的發現。讀罷這本書,這兩句話久久在我心中迴響,作為教師同時又作為一個母親,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我們常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花朵,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可是這個未來跟我們的母親是分不開的,這個花朵的開放離不開母親的澆灌,早晨的太陽仍然需要母親來托起!教育的藝術便是風箏線的藝術,即使遠在天邊,那風箏線還緊緊地握在母親和教師的手裡。只要稍微注意我們所熟悉的偉人和名人的成長經歷,我們不難發現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母親最重要的責任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親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養大,而且還能教育成材,那將是對社會做出的最偉大的貢獻。如果母親送給社會的是一個不合格的人那就會成為社會的負擔。面對這樣的結果做為母親就不僅僅是對不起孩子了。

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我深刻地體會到母親對自己人格發展的重大影響。母親雖然學歷不高,卻十分重視對我們的教育。無論是待人接物,還是日常學習,她都能身體力行,用行動教育我們凡事都要認真做,來不得半點馬虎。現在回頭再想,她雖然不會講太多的大道理,卻用勤懇工作換來的讚譽和無數獎狀影響著我們認真學習,努力工作,可以說是我們心目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從自己的成長經歷我得到了這樣的啟發:身教重於言教,身教是告訴孩子怎麼做,言教是告訴孩子為什麼這麼做。我們還要重視“習育”——行為上的培育和“化育”——精神上的培育,從最微乎其微、最司空見慣的事情入手,培養孩子最根深蒂固的習性,用愛心與耐心去感化孩子的靈魂,使孩子能茁壯成長。

“我要做一個向偉大邁進的母親!我要做一個向優秀看齊的教師!”這是我讀完《發現母親》後心底發出的最強音。

【篇三:《發現母親》讀後感作文】

最早接觸王東華的《發現母親》是看到《中國教育報》上的推介,一下子就被書中的觀點強烈的吸引住了,於是就把這本書的名字記錄在我的本子上。後來聽劉瑩老師說他手中有這本書,就在春節前借來拜讀,讀後只能用震撼來形容我的對教育的無知。

這本書用發現二字表達了他對教育的問題思考,後來我也發現很多教育專家用詞頻率最高的就是“發現”,週六我去47中參加新課改講座,臺上作報告的是濰坊廣文中學的校長趙桂霞,上午三個小時的報告最少使用“發現”20次,其中有很多的題目是:發現課程;一張照片的發現;桌子被砸發現離校課程等。發現是對每一個教育行為的反思,發現是教育智慧的閃現、發現是對教育深層次的理解。書中這樣說:在現代社會,什麼都強調學習和考核,沒有人敢不經過充分的練習就走上舞臺去演奏鋼琴,沒有誰敢不經過考核就把汽車發動後開到市區,但是人類何曾出現過為了哺育孩子而去精心設定的育兒學校呢?我們社會對那些從事兒童工作的各種人員,如教師、醫生、幼兒園的營養師等都要進行專心而嚴格的訓練,可是對在孩子生活及成長中擔負重要培養任務的人——母親,卻視而不見的沒有給予任何專門的訓練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而我們的老師們呢,很多幹了一輩子的老教師,榮獲過無數的榮譽和證書,但是從來沒有這種發現,準確的說他是個教知識的優秀老師,而非真正的優秀教書,因為他們不懂得什麼是教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簡單的說是學習不足,如果說我們老師們經過專心而嚴格的訓練的話,那也是在上大學時期,而工作之後所從事的都是教知識的學習和研究,而非真正的教育研究。這讓我想起了書中導論中美國著名母親斯特娜夫人的一段話:中國是最早開設學校的國家,儘管如此,他們的文明落後了。這是由於他們沒有認識到婦女教育的必要。過去,中國人認為婦女不應受教育,因此,中國大多數婦女是文盲,也不進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親教育的國民決不能成為偉大的國民。更何況我們老師呢。

原來我一直認為,女人剛生完孩子後是由於缺少一種元素而出現不同層次的抑鬱,這種抑鬱期到三歲基本消失,抑鬱期的時候常常與丈夫、婆婆發生一輩子激烈的碰撞,這也是中國婆媳關係不和協的根源,看完這本書才讓我知道這不是主要的原因。書中說:“由於人是早產三年的動物,因此人出生後的這三年極為重要。儘管人的生物體脫離了母親,但是它實際上同母體仍然沒有分開,仍然有一個未分化期。母親和嬰兒仍是一體的,彷彿是一對連體嬰兒那樣”。連體嬰兒說明什麼?說明他們都是孩子,孩子都不懂事,不高興就哭、發脾氣,一會兒就會呵呵地笑。這樣的結果給丈夫一種感覺不像原來的愛人了,給婆子的感覺是這個媳婦這麼不通情達理,可是對於孩子來說有這麼懂他、愛他、理解他的夥伴,真是棒級。這個時候的孩子與母親是一種感通狀態,他們彼此心心相映,心照不宣。這就是很多孩子為什麼總是聽媽媽的話而不聽其他任何的話,而上學以後,很孩子把老師當成了他的媽媽。這個我們一個啟示,就是我們老師要想教育好孩子,包括提高學習成績,就必須走進孩子的世界,跟他建立感通關係,孩子自然就會進入“親其師,信其道”的軌道上。

【篇四:《發現母親》讀後感】

“江山是銀,母親是金。”母親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質塑造的第一老師。在這本書中,作者不但號令人們關懷母親,更要給為人之母營造做母親的環境,讓每一個母親都成為孩子成材的推進搖籃之人。在這本書中,我深入認識到了作為母親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當然,我也從這本書中學到了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論。比如知識與智力的關係:智力同知識並不是完全不同的,知識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智力是獲得知識的能力。比如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在老師講解水的知識時,孩子們接受到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認識快,理解快,記得牢,有的接受慢,理解淺,記得少,明顯地表現出智力的差異。即使記住了,在實際中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大不一樣,文彥博運用它去樹洞取球,司馬光運用它去砸缸救人,曹衝運用它去稱象的重量。對水的認識屬於知識,而控制和運用這種知識的能力才是智力。

知識和智力雖是不同的範圍,但相互間有著不可分割的接洽:

控制知識是發展智力等必要條件,而智力的發展又能增進一個人對知識的控制。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而智力則是質的問題,知識是量的問題。學生的智力教育不在於獲取知識的多少,而在於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培育學生的思考習慣。儘管獲取知識也是一種成果,但絕非是目的。

如果把知識和智力的理論運用到語文教學中,那就不只關注知識的積聚多少,更要關注學生在控制知識的同時是否發展了智力。舉例來說,我在引導學生背誦精彩句段和古詩詞時,往往我重視的是學生記住了多少古詩詞。今天看來,如果記住了古詩詞,不會運用,那等於儲存了垃圾,因此,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背誦古詩詞的過程中,關注學生是否學會了積聚和運用,這才是教育目的。為此,我在引導學生記憶和背誦古詩詞時,應當創設多種情景,讓學生表達已積聚的古詩詞,同時,還要學會運用已經背誦的古詩詞來自己創作詩詞。這樣,就會使積聚和創作相結合,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能力,提高寫作程度。

當然,明瞭了這個道理,在語文教學中,都要建立一種發展學生智力的理念。學習生字,教學目的不光是記住生字詞,更重要的是學會自己認字、解字、記字;理解課文內容

【篇十一:《發現母親》讀後感】

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為人子為人女,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為人父為人母。如今我已是一位母親了,讀了《母親的發現》這本書後,深感“天下父母”的責任重大。全國婦聯主席顧秀蓮同志指出:“母親教育利在當代,功在千秋。”全國政協委員韋穗同志呼籲“把母親教育列為我國的一個基本國策”。可見母親教育的重要性。因為“一個國家母親教育的成敗,對這個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會產生重要影響。母親教育是民族素質教育建設和人才資源開發的原始性、長久性基礎。”更因為“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

讀書後才知道“做”比“教”還要根本。因此,我們這些母親們不僅要懂得如何“教人”,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做人”。自己正確的“做人”比“教子”更重要,而正確的做人是從小就要學習的事,做父母同自己的做人是緊密相連的,做父母不過是面對孩子這面鏡子對自己做人的一次再檢驗再完善再提高。

《發現母親》這本書對天下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對社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孩子來說,社會上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是對他們的課堂,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事,任何一種行為,任何一部影視,任何一種圖書都是對他們的示範、教化、啟發……因此,我們必須提高全社會的這種育兒意識、父母意識、教育意識,也就是說全社會都在對孩子產生影響,好的影響或者壞的影響,所以,社會上的每一個母親都應該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責任。

其實,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在不斷地同兒時養成的不良行為做抗爭。富蘭克林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範。為了讓孩子免遭不幸,我們做父母的就必須時刻規範自己的行為,只有自己行為端正,孩子的源頭才得以清潔,我們的孩子才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評論道:“我們做教師的、做父母的現在清楚了:母親所說的那種像是沒有進行教育的情況,實際上,這正是真正的教育。”這是因為對孩子的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對孩子做人的教育,母親本人做人越成功越完美,她的教育資格就越牢靠,孩子的成長就越順利越健康。對孩子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母親是對孩子進行做人教育的老師。誰如果說沒有時間教育孩子,那就是說她自己沒有時間做人,因為自己的做人正是教育孩子的教科書,正是教育孩子的課堂。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我們母親們不僅要重新做人,而且要做一個教育家。只有這樣,我們母親們才擁有了人類最寶貴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只有這樣,我們母親們才能無愧地面對這樣一個偉大的題材——創造和完善生命。

《發現母親》讓我更深刻地認識了母親,《發現母親》也讓我想起了我的母親及母親對我的教育,《發現母親》還給了我很多感悟。讀了不僅自己受益、孩子受益、國家也受益。從現在起讓我們攜手透過培育子女完成對人類的貢獻,併為社會創造財富吧!

【篇十二:《發現母親》讀後感】

做了十幾年教師,已是九歲孩子的媽媽,一直覺得自己懂教育,可拜讀了王華東的《發現母親》後,我如坐針氈,因為我又發現了自己的淺薄。一般會被認為,《發現母親》是一本講早期教育的書,倒不如說它是講全面教育的書,更確切點說是講根本教育的書。作者以理想主義的熱情,發現了母親的偉大作用——“母親的素質決定著民族的未來和命運”,或者說:“左右國民命運的是母親的教育”,“母親,只有母親,才是創造歷史的正直動力”。他用詩一般的語言概括為:“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

多年來,我一直關注著學校教育,對兒子的學前教育自我感覺非常不好。可《發現母親》不僅讓我看到了自己荒廢了許多對兒子早期教育的大好時光,而且也讓我找到了那些學校教育頑疾難以治癒的癥結——家庭教育的薄弱。《發現母親》讓我對家庭教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不能忘卻的悲劇令人心酸的往事。王華東出生於1963年,出生後不到半年,便因母親的長病被送到了外祖父家,一住就是十年。等他再次返回父母身邊時,迎接他的家庭氣氛比當時全國的氣氛還要沉悶。父親是被打倒的走資派,父母微薄的工資要養活包括他在內的三個男孩子,本來就很低的生活水平,又增加了一個“費衣費鞋只會吃飯不會做事”的飯桶。更糟糕的是由於外公外婆多年的溺愛,使他更難“入家隨俗”了,他攪亂了原有的家庭秩序。從被父親“打服”的那一天開始,他就在心靈深處對抗著這個家,對抗著父母。“家是令我恐懼的地獄!家的外面永遠是美麗的,離家越遠,這種美麗越動人!”“隨著年歲的增長,這種敵對不僅沒有消除,相反更加仇恨”“我考大學的最強烈動因,就是要遠遠的離開這個家”。

為了減輕心中的壓抑,我不想繼續整理那些悲劇。其實,天底下的許多悲劇,都是可以避免的,特別是由教育不當產生的悲劇。提高教育水平是提升人類素質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正在進行這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全國上下從教材到教育理念,從教育方法到教育裝置等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教育的確在改變,而且已初見成效。但是,受王華東老師的啟發,我認為我們的教育改革,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家庭教育。我們不妨做個試驗,把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學習生涯中的老師換一換(可以換換班級),也就是換成同時代的其他教師,我想結局一般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因為同樣環境下,社會對教師的要求都是統一的,老師的素質雖有高低之分,但是相差不會很大,每位老師最低標準也要擁有教師資格證。而如果把一個剛生下來的孩子送到一個不同環境的家庭裡去養育,孩子將來的結局肯定會與親生姐弟大相徑庭。我們都能看到,從一個家庭裡走出來的幾個孩子都有驚人的相似,除了遺傳素質的影響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後天接受了相同家庭教育的影響。

目前,我們的學校教育有各級的政治機構、專業機構在引領,有眾多的家長和監督部門在監督,這些都促進了學校教育的質量。可家庭教育呢,有哪個專業機構和部門在監督評價檢查每個家庭的教育情況呢?父母教育水平提升只是一種自發行為,有多少不具備做父母資格的人正在為人父母呢?其家庭教育的效果自然相差懸殊。所以,我國的家庭教育的水平不足,已經嚴重影響到學校教育的發展,影響著人的素質的提升。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下,人才才能大批地湧現,教育才能充分發揮它的價值,否則,再好的學校教育也像一個蹺腳走路的殘疾人,它永遠難以發揮出速度和水平!

《發現母親》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用他自序中的話:“願天下人共讀之,不僅僅是讀這本書,甚至就不是讀這本書——而是讀父親、母親這樣的大書,而是讀做人、做高尚的人這樣的大書。因此,不僅願天下人共讀之,更願天下人共勉之、共行之。”

最後,我用此書後記最後一句作結:“每一個母親都有一個好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好母親”!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希臘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