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今天,又讀完了1992年9月版的法國作家福樓拜著,許淵衝教授譯的小說《包法利夫人》。我記住了這樣一些人:包法利夫人(艾瑪),包法利先生(夏爾),布匹商人勒和,藥劑師奧默先生,包法利夫人的兩個情人(羅多夫,萊昂),瞎子,榮鎮的人。這是一個社會的縮影,這是一個家庭的悲劇,同時不也是無數社會悲劇的一個縮影嗎?
可以設想任何一個人娶了艾瑪那樣的女人十之八九都註定不會長久幸福的,而如果一個女人遇到一個像包法利先生一樣的男人,那她一定是最幸福的人了,如果她不這樣認為,也只能說明她有眼無珠。所以說找女朋友千萬不要找像包法利夫人那樣外表漂亮但缺乏智慧的頭腦,樂於幻想的女人;找男朋友一定要找像包法利先生一樣的男人。
艾瑪不是一個簡單的女人,簡單起來簡直不是女人,往往傾向是瘋子,變態狂,妄想症患者,癮君子。充滿了愛情的幻想,同時又將甜言蜜語與肉慾的滿足看成愛情最大的滿足,將真誠的關心看做一文不值的。我們不覺得她漂亮,相反我們覺得她很醜陋,很天真,很幼稚,或許她屬於童話中,而不屬於現實。
布匹商人勒和是一個十足的商人,商人重利輕別離,同時我們也看到狡猾的一面,智慧的一面,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確實是一個營銷高手,善於進行營銷,推廣自己的商品,出色的完成商品價值的增值,不圖短期回報,重視中長期的收益,善於利用法律手段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充分調動第三方力量完成討債追債,自己退居幕後進行操作。單純的角度來看,在金錢至上的社會這並沒有錯,錯就錯在包法利夫婦的愚蠢罷了,以及他們之間缺乏溝通所致。但從一種人道主義的角度來看這個人確實不具備真善美,是一個十足的骯髒的心靈,以別人的悲劇作為自己致富的手段確實挺缺德的。但是怎麼樣呢?在社會大環境下,這樣的人才能生存下去,才可以笑到最後。可憐真善美遇到邪惡的智慧也就只能被帶到黑暗的深淵,永遠遠離光明瞭。
藥劑師奧默先生,是一個圓滑世故的人,一個八面玲瓏智慧龐雜,敢於接受新技術新理念的人,或者我們可以認為他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對待包法利一家的問題上我想奧默先生已經仁至義盡,或許他的仁義不過是假仁假義,但是這有什麼關係呢?行動只要付出了,我們又何必在乎他當初的動機呢?
榮鎮的人也是殘酷的,我們可以看看艾瑪死後,夏爾神智混亂時所發生的情況:不久,勒和先生又要他的朋友萬薩爾出面向包法利先生討債。朗柏蕾小姐來討六個月的學費,雖然艾瑪從來沒上過一次鋼琴課。租書人來討三年的租書費。羅勒嫂子來討二十來封信的寄費。
我們看到了一副弱肉強食的畫卷,看到人性是如此的骯髒不堪,也看到了包法利先生的愚蠢的程度,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漂亮的艾瑪會有婚外情了,面對如此愚笨的男人誰願意託付終生呢?這是一個矛盾。美好的品質往往卻總是伴隨著令人困惑的愚蠢。面對弱者,社會大眾更多的欺辱,更多的是嘲笑,而很少會報以同情之心。
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我們只有讓自己變得足夠的聰明、強大、堅毅、勇敢、果斷……
【篇二: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樓拜(1821-1880),是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法國19世紀小說史上三位巨人之一。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此書透過愛瑪的曲折的愛情故事,揭露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
包法利夫人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就因為這樣,包法利夫人才會不滿於醫生夏爾的膽小懦弱,遲鈍無能。就因為這樣,她才踏上了尋找理想中的愛情之路。但當時的法國正在被黑雲籠罩。她最終在被騙與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結束了她的一生。
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註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還是自己對命運的屈服?最終導致了愛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時,或許這是上天給我們一次調整心態的機會。在繁華和虛榮裡,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
【篇三:包法利夫人讀後感作文】
《包法利夫人》是一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並存的悲劇。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愛瑪·包法利是一名小資產階級的婦女。結婚後痛恨丈夫查理·包法利醫生的庸碌無能,渴望溫柔,英俊而有才情的伴侶,追求浪漫和優雅的貴族生活,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而不惜幾次三番地與人通姦,甘願墮落為他人情婦,痴心愛情,而無暇後顧。最終變得精神分裂,負債累累,服毒自殺的下場。而男主人公查理是個遲鈍迂腐,懦弱無能,卻十分老實,勤快的人。出生在一個破敗潦倒的家庭,很遲才上學,被同學們譏笑蠢笨,然而十分勤奮,每課必上,筆記必作既不拔尖,也不墊底。最後考入了醫學院,成為了一名醫生。
在第一部中,查理的父母為查理找到了一名年老且醜陋,但繼承丈夫大筆遺產的遺孀做老婆。夫人對查理管教很嚴,偷拆信件,對病人診費斤斤計較,買昂貴衣服,讓查理順著他,說愛她。不久查理就遇到了請他治腿的富農盧歐老爹的女兒愛瑪,一個可愛又迷人的姑娘。查理以治療為藉口,和愛瑪相見。夫人得知後,醋勁大發。然而過後不久婆婆發現大筆遺產是假的,和媳婦大吵大鬧,最後第一任包法利夫人精神失常,吐血而亡。盧歐老爹聞訊,安慰查理,並讓他娶愛瑪為妻。於是不久,愛瑪成為了第二任包法利夫人。少女時期的愛瑪對愛情十分渴望,婚後的查理夫婦也倍感甜蜜。但是愛瑪總覺得查理不解風情。直到一位被查理治好的子爵邀請他們去舞會,愛瑪被子爵的風度深深吸引了,經過一夜紙醉金迷的貴族生活,愛瑪就再也忘不掉那種感覺了。
第二部裡,愛瑪因為過度的幻想而深陷痛苦之中。查理以為愛瑪水土不服而得病,就舉家搬遷到永鎮寺。在這裡他們認識了藥劑師郝麥先生和文書賴昂先生。愛瑪為賴昂的博學素養和紳士風度所折服,愛上了她。但賴昂要去巴黎念法律,很快就和愛瑪分別了。愛瑪又陷入無聊的生活和幻想之中。有一天,一個名為羅道耳弗·布朗的於歇特的地主來找查理替其僕人放血,在此認識了包法利夫人,並想要得到和玩弄她。羅道耳弗是一個情場老手,性格豪放粗野,內心粗俗,卻有著敏捷而清晰的頭腦。他毫不費力就讓愛瑪當了他的情婦並痴迷於他。一方面,愛瑪為這種通姦的樂趣感到興奮。另一方面,她又嫉妒痛恨查理的懦弱無知。她想要和羅道耳弗遠走高飛。但那並不是如他所想,他很快一書拋棄了愛瑪,愛瑪進入精神分裂狀態,之後又極度懺悔,希望贖清自己的罪孽。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賴昂學成歸來,在魯昂的事務所實習。查理夫婦去看戲時碰到了他,愛瑪又陷入新的感情漩渦……
第三部開始,愛瑪藉口去魯昂學鋼琴,實則每個週四都和賴昂幽會,共度良宵。愛瑪又開始享受到苟合的樂趣,並且愈演愈烈。她四處借錢,為通姦的場所創造舒適條件,最終引火燒身,商人勒樂透過法院傳票,逼她還債。最終包法利夫人無計可尋,偷了藥劑師實驗室裡的一瓶砒霜,服毒自殺。而查理因為傷心過度,日漸頹廢。女兒白爾特寄人籬下,後進了紗廠,而藥劑師大走紅運,生意興隆。
查理一直深愛著愛瑪,當他發現愛瑪一抽屜的情書時,他並不嫉妒和痛恨賴昂和羅道耳弗,而認為錯的是命。在這方面,他顯得比任何人都高貴,但他錯就錯在無知,過度的寬容。要是他心思細膩一點,懂得愛瑪的想法,就不會釀成這部悲劇了。
書中有大量的情態描寫和心理描寫,充分說明愛瑪是個愛幻想,貪慕虛榮,追求浪漫的女人。正因為她這種心理和查理帶給她的婚後枯燥乏味的生活,她才幾次三番地越軌,不惜一切代價和其他男人苟合,追求她所謂的愛情,才落得這般悲慘的下場。雖然作者福樓拜描寫的只是一般的桃色事件,但是他觸及到了更深和廣闊的方面,可以說愛瑪的悲劇不只是她一個人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篇四: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讀完《包法利夫人》這本書,我的感觸很大,讓我深刻的認識到被資產階級社會摧殘的婦女。
作者福樓拜寫包法利夫人,重點不在於寫她的愛情故事,而在於寫她的純真到墮落,從墮落到毀滅的前因後果,揭露資本主義摧害人性,腐蝕人的靈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惡資本。
包法利夫人的致命錯誤,在於她不懂得豪華淫逸的生活和浪漫傳奇的愛情,需要物質財富做基礎。而她的家庭環境,無論是她父親還是她丈夫的家境
【篇七:《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
國慶長假,閱讀了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讀後,一股讓人窒息的壓抑,讓我久久緩不過神來——為愛瑪的死亡而難過,更為那讓愛瑪一步一步走向瘋狂,最後走向滅亡的慾望而感到可怕。
《包法利夫人》講的是一位小資產階級婦女愛瑪, 因為不滿足平庸的生活而自甘墮落與人通姦,最終因為負債累累無力償還而身敗名裂,服毒自殺。
很多的評論認為,是資產階級思想的腐朽和當時的時代使愛瑪走向死亡。但在我看來,應該是永無休止的慾望,最終使愛瑪走向了滅亡。
在少女時代,愛瑪接觸到了大量的資產階級新小說,使她在思想上對富裕、浪漫的生活充滿了嚮往。當她第一次遇見包法利時,她涉世未深、情竇初開,以為包法利就是她的“真命天子”。但成了包法利夫人之後,她對平庸的生活感到失望。於是天天顧影自憐,希望遇見一場讓她刻骨銘心的戀愛。當天遇見萊昂時,她心動了,然而她沒有做出出格的事情。這個時候的愛瑪還是一個理效能戰勝情慾的愛瑪。
後來,在情場老手魯道夫的勾引下,她出軌了。這個時候的愛瑪,還是對愛情充滿著美好的幻想。但被魯道夫拋棄之後,對愛情的幻想的破滅,使她開始追求情慾的宣洩,她又成了萊昂的情人,並對物慾不停索求,最終欠下了鉅額債務。
故事以愛瑪無法償還債務而情人又拒絕幫助的情況下的死亡結束的。這種死亡也許是對愛瑪情慾、物慾無度宣洩的最好歸宿。這也許是作者的一種思想,慾望使人瘋狂,慾望使人滅亡。
慾望普遍存在,無論哪個時代,哪個人,都有慾望。但無止境,無約束的慾望會使無論哪個時代哪個人都逃離不了滅亡的結局。這也許是我們現代讀者閱讀這本金典的時候,值得領悟的重要主題,我想。
【篇八: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前段時間讀法國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主人公艾瑪不斷地追求愛情,屢次出軌而導致家破人亡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女人是如何一步步墮落,一步步走向死亡。是虛榮?是叛逆?是放蕩?回憶小說情節,艾瑪是一個愛幻想愛做夢的女人,當包法利先生向艾瑪的父親提起婚事的時候,聽到的回答是“我不能馬上回答你,你今晚在樓下等半個時辰,如果看見窗戶的燈是亮的,就表示艾瑪同意了”,沒有深入瞭解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只因為艾瑪還未成熟,她期待美好的愛戀。但事與願違,包法利先生是一個平庸的人,固執木訥,沒有浪漫,沒有激情。“在她的靈魂深處,她一直等待著發生什麼事。就像沉了船的水手,遙望著天邊的朦朧霧色,希望看到一張白帆,她睜大了絕望的眼睛,在她生活的寂寞中到處搜尋”。
他們在鄉村生活了一段時間,可艾瑪的精神生活卻非常空虛,平淡的婚姻生活並不像她想象的美好。新婚之後的寂寞,迷茫,無聊,使她對感情生活的嚮往,對自己婚姻的某種悔恨和生不逢時的想法時刻迸發,如小說寫的“愛情彷彿是一隻玫瑰色的大鳥,只在充滿詩意的萬里長空的燦爛光輝中飛翔;可是現在,她也不能想象,這樣平靜的生活,就是她從前朝思暮想的幸福。”
於是,當萊昂趕著馬車來到小鎮時,艾瑪動心了,萊昂不俗的談吐,紳士的風度,勤奮踏實的工作態度,深深地打動了艾瑪,他們努力尋找共同語言,從文學,從音樂,一步步相互試探,就像是精神式的柏拉圖的戀愛,他們都保持著道德的原則,不敢越界。本以為艾瑪就這麼和萊昂發展下去,可鎮裡的議論紛紛,萊昂家裡的催促,萊昂走了。只剩下艾瑪的鬱鬱寡歡與等待。
如果將艾瑪對愛情的追求看做一隻風箏,那麼萊昂就是牽著風箏飛翔的人,當萊昂離開,風箏斷線,摔在地上,艾瑪的心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努力尋找飛翔的快樂,她渴望飛的更高,飛的更遠!慾望就是這樣慢慢積累的,就像給飢餓的人一口麵包,結果只能是想要的越來越多。
命運好像給了艾瑪一次機遇,羅多爾夫的到來,給了艾瑪希望。羅多爾夫是典型的花花公子,流連於眾多女人中間,他看中了艾瑪的年輕美貌,艾瑪看中了他的英俊瀟灑,甜言蜜語。小說有個很諷刺的情節,他們挑選的約會地點不是羅多爾夫的木屋,也不是艾瑪喜歡散步的樹林和花園,而是一次農業展覽會的會議廳裡。其間,羅多爾夫對愛瑪的甜言蜜語式的語言攻勢一直被大會主席的講話所打斷。虛偽的愛情誓言和表白就和令人發笑的“公牛”“種子”“獎章”“糞池”一類的話語完全並列在一起。從此以後,艾瑪偷偷與情人約會,甚至為了準備約會的服裝,飾品,禮物等,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還負債累累,最後在悔恨中自殺。
我第一次看這部小說時,很討厭艾瑪,覺得她屬於紅杏出牆的型別,不符合倫理道德規範,但是,隨著我對西方文化的慢慢了解,對人性的逐漸探究,現在,可以很釋懷的談起艾瑪的故事,甚至可以站在艾瑪的角度,重新審視《包法利夫人》。
從小,艾瑪的父母就送她去修道院學習,修道院是禁慾的,可艾瑪卻對世界充滿好奇。當別人都讀聖經時,她正津津有味的看言情小說,品味男女主人公浪漫曲折的愛情故事,嚮往溫柔的騎士和富麗的宮廷。她愛大海,只是為了海上的洶湧波濤;她愛草地,只是因為青草點綴了斷壁殘垣,她多才多藝,但並不真心喜歡音樂和藝術,她尋求的只是主觀的情,而不是客觀的景……這一切反映了艾瑪的內心是豐富的,她渴望自由,渴望愛。但現實卻沒有給她快樂成長的土壤,所以她需要去尋找另一片天空,可以給她自由呼吸的清新空氣。
當包法利先生出現時,艾瑪以為幸福來臨了,以為丘位元的神箭射來了,愛來了,浪漫主義小說讓她對美好生活充滿憧憬,她將踏入婚姻殿堂視作擺脫枯燥生活,實現憧憬的一個契機。於是她嫁給了包法利先生。但他們的婚姻畢竟不是建立在相互瞭解,相互信任,相互愛慕的基礎上,所以從一開始就佈下了危險的陷阱。
很多人都覺得包法利先生最無辜,最受委屈,但我想說的是,包法利先生的確和艾瑪不合適,即使艾瑪不出軌,他們也不會白頭偕老。包法利先生雖然對艾瑪百依百順,關懷備至,但都是淺層次的物質滿足,他幾乎沒有深入瞭解艾瑪到底喜歡什麼,真正需要什麼,他們缺少交流和溝通。當艾瑪把對白馬王子最美好的光環放在包法利先生的頭上時,包法利先生本身平庸木訥,不善言辭,不苟言笑,刻板無趣等性格,和艾瑪充滿熱情與幻想,浪漫與天真的性格顯得格格不入,一個缺乏生活情趣、智力平庸、感覺遲鈍的男人,與艾瑪的期望值形成了強大的反差,艾瑪困惑了,這就是所謂的愛情嗎?我的一生就這樣度過嗎?我們讀者一直強調包法利先生為艾瑪的犧牲與寬容,卻忽視了艾瑪的內心世界,何嘗不是承受著煎熬?記得小說有個情節,是寫包法利先生的眼睛像一條皮鞭抽打著艾瑪,那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包法利先生用用愛和仁慈的名義在抽打艾瑪的心靈。
的確,艾瑪墮落了,她從一個美麗可愛的少女變成了一隻令人害怕的貪婪的猛虎,她在對奢華的追求中慢慢喪失了金錢,在對自由的嚮往中慢慢喪失了尊嚴,在對愛情的追逐中慢慢喪失了愛的能力,我們可以批判她,可以鄙視她,可以認為她的死亡是咎由自取,但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艾瑪的悲劇不是她一個人的悲劇,是整個社會乃至整個時代的悲劇。
西方文化宣傳“性惡論”,認為人生來就是要犯錯的,所以每個人都需要自我約束,無論是法律層面,還是道德層面。人性的脆弱、貪婪、乖戾、殘忍和人性的堅強、美好、善良、高貴一樣,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就隱藏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當時機發酵成熟,它們就會像古希臘神話的潘多拉之盒一樣,被慾望好奇的心開啟,吞噬人的靈魂。我們看了艾瑪墮落的故事,不是要幸災樂禍的看著她死,而是要深入的剖析她為什麼會墮落。從人文關懷的角度看,我們創作文學的目的不是譴責艾瑪的出軌,而是解釋她如何成了出軌的女人,同情她出軌的遭遇,認識她存在的價值。畢竟,文學如果沒了同情和憐憫之心,就不是文學了。
這是一個個人奮鬥與社會約束力的關係問題。一個下層平民女孩嚮往貴族的生活,合不合理;一個女人要求追求真正的愛情的權利,合不合理;一個美貌多才的女子不甘心嫁一個平庸木訥的丈夫,合不合理;一個人堅決拒絕平凡的生活,合不合理;一個心懷人生美好夢想的人最後墮落自殺,合不合理;一個浪漫主義者對殘酷現實的無聲反抗,合不合理。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當然,我們看待文學,應該是學習有利於人生營養的東西,應該盼望獲得振奮人心的東西,而《包法利夫人》無疑是一個令人痛惜的小說,可我們衡量一部小說,不能拒絕它的悲劇性,因為好的小說從來不粉飾生活,美化人生,以此來滿足讀者小小的心理安慰。好的小說應該是提供一種人生的某種片段,留足空間,讓人看見世界有多大,人性有多少可能的發展,就像張承志曾經說過的“不要因為在和平的環境,才說出我愛世界的話語,而要在瞭解生活的黑暗,骯髒,邪惡,醜陋之後,依然相信生活,相信美好、溫暖、信任、尊嚴這樣的字眼”。
記得小說的結尾,包法利先生給艾瑪的墓誌銘寫的是“不要踐踏一位賢妻”,這裡對“賢妻”的定義是什麼?我個人認為,賢妻應該不是單指艾瑪一個人,應該是象徵一種為了自由、為了夢想而不斷追求的人性。而這種人性,我們不詆譭,不嘲諷,不褻瀆,因為我們必須承認,在我們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的人性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光明的一塵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