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是貓》讀後感】
《我是貓》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夏目漱石的處女作,發表於1905年。作者在書中以貓的身份來觀察生活。這是一隻善於思索、有見識、富於正義感、但至死也沒有學會抓老鼠的貓。它觀察著當時的人們,發出了自己對人類的看法,以及對自己的男主人——當代的一名知識分子的一些看法。
這隻沒有名字的貓,在一位窮教師家居住著。它是一隻在主人眼裡並不重要但是還是在主人家生活的貓。它非常想學會捉老鼠,可是晚上捉老鼠卻被老鼠給捉弄的一塌糊塗,最終主人驚醒了,還以為來賊了呢!雖然在貓咪的世界裡顯得傻呼呼的,可是在某些方面看起來非常棒,它總是在客人來的時候待在主人的身邊,主人的朋友和主人聊天,它聽完了,總會悟出道理。
這隻貓確實傻呼呼的,但是在傻呼呼的幹傻事的過程中,會得到一些教訓,就不會去幹這些傻事了。有一次令我記憶猶新。這隻貓在廚房裡偷吃年糕,不料被年糕粘住了牙齒,怎麼也拔不掉。到最後,它只好站起來,前爪把碗往外拽,後腳站了起來。最後還是被主人的兩個小姑娘看見了,母親讓女僕幫助貓把碗拔了下來。
這是一隻哲理貓,也是一隻“蠢貓”(捉老鼠方面)。書中字字句句讀下來,還包含著哲理,還生動有趣,不死板乾燥。我很喜歡這本書。
【篇二:《我是貓》讀後感】
《我是貓》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夏目漱石的處女作,發表於1905年。是日本文學史上不朽的經典作品。講了一隻可憐的小貓,好不容易逃出了惡人的魔掌,被一位好心人收留,但卻得不到其他人的喜愛,受盡了折磨,最終還是死了,不過它死後反而得到了安息。
《我是貓》不在於描寫故事的情節,它更著重於刻畫小說中人物的特定心理。它不是一部以單一敘述情節取勝的作品,而是將無數妙趣橫生的對話連綴起來,猶如一串串珍珠。作品對於貓類習性的刻畫與人類弱點的刻畫並重,頗具漫畫色彩,其詼諧文風能讓人一氣呵成地閱讀完全書,書中的每一篇章都會讓你發出由衷的笑聲……
這部作品是以一位窮老師家的貓的視眼來觀察人類的心理,這是一隻聰明、有見識、有正義感的貓,還具有文人氣質的貓,但它到致死也不會捕捉老鼠。
文章有一句話這樣寫到,“我邊痛苦著邊想,遭到如此煎熬,無非是想要從缸裡出去。我雖然迫切希望爬出去,但我又明白腿不盈三寸的自己是爬不出去的。既然無法將爪子搭上缸沿,管你怎麼亂撓啊,焦急啊,花上一百年粉身碎骨啊,也不可能逃出去。明明知道逃不出去,這未免太勉強。勉強硬幹,因此才痛苦。無聊,自尋煩惱,真糊塗!”讀到這裡,我被震撼了。這隻貓死得真悲慘,它不是偉大地死去,而死在這小得不能再小的缸裡,可能全世界都沒幾個人知道,真可憐,貓對這個世界徹底失望了,尋找另一個世界的安寧。
我讀完《我是貓》這本著作後,懂得了小動物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只是無法用我們聽得懂的語言來表達,它們也有生活的權力,人類沒有權利去使喚它們,更沒有資格剝奪它們的生命。我還懂得了不要任意傷害一隻小動物,而且不要動不動就罵它們,也不要有氣就對它們撒,小動物也有尊嚴,更不要出了什麼事都責怪它們,我們都知道動物的行為都跟主人學,主人這麼做它就認為是對的,所以不讓它們犯錯誤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樹立一個好榜樣。讓我們一起來愛護、保護它們吧,不要讓它們像這隻貓一樣死後才能安息。
【篇三:讀《我是貓》後感作文】
第一次才知道,夏目漱石是出生在明治維新之後,二十世紀初的,我犯了一個多大的錯誤,也許是太迷戀明治維新,也許,是因為太喜愛新撰組,但是,如果問我喜歡什麼,東京的櫻花、地上如火的石蒜花,我可以應付兩句,可是如果再深奧一些,我回答不上來,就在看《我是貓》之前,我連夏目漱石,這位自嘲的才子是誰都不知道。
《我是貓》,可謂是大膽,還有就是另類。
我十分的憐憫那個教師主人,可以將警察和小偷錯認。
而且,不僅有嚴重的胃病,用蹩腳的寫著英文文章,受美學家的蠱惑開始寫生,再一天到晚的抱怨。
這是一隻貓的視角,但是我只是想笑,可笑,還是可嘆。
在裡面,這隻貓竟然也有品位和哲學。紅顏知己花子小姐,什麼的鄰居大黑,以及那時候人們的醜惡姿態,其實我最想笑的是一幅插圖:幾個穿著平民衣服的人,正在向穿著官服的貓跪拜,貓神氣十足,得意洋洋,手上還拿著一把日式摺扇,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世博會日本館送的摺扇。
扯得有些遠了。這是作為日本史上的經典,是那個時期的文人對自己的自嘲。其實,在書中,那隻一輩子都沒有學會捕捉老鼠的貓,是一種含沙射影的寓意。永遠學不會捉老鼠,就像日本文人面對新知識的狂熱與深深的惶恐。這是它能被稱的上是日本才子書之一的原因。
貓的喜怒笑鬧罵,都是一種人性的表現,特別是那一句:明擺著欺負貓嘛!更讓人忍俊不禁。
“他”來觀察人類;更不知將寫出什麼樣的奇怪卻新穎的東西。小說在結構上也有標新立異之勢。它以貓的角度為開始,忽東忽西,毫無邏輯可言,總體上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也談不上情節進展的邏輯,讀來卻也津津有味,說它是小說,卻有些不像,應該是跟那時候日本文學偏散文式有關。
在書的結尾,貓因為饞嘴喝啤酒而誤入水缸。起先它還在掙扎,可漸漸地就放棄了,因為它覺得這樣很舒服,遠離了世界的喧囂,進入了奇妙的、寧靜的世界之中。“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感謝呀感謝。”這竟是那隻貓的最後的冥想,讓人疑惑。
有幾個女人怒罵過,給這隻貓多少超度,也不可上西天,但是如此看來,它已經真的擬人化了。
【篇四:我是貓讀後感】
暑假,終於把很早之前買的《我是貓》給看完了,之所以會買《我是貓》這本書,還是因為我喜歡貓。
《我是貓》是夏目漱石早期的代表作。既可以說是抒情的寫生文,也可以說是結構鬆散的小說。
本文的主人公是貓。是以貓的視角來看人類世界的。剛生出來的時候因為長得太醜,被人唾棄,撿得一命,後被被人稱為“苦沙彌”的初級英文老師收養,自此開始了觀察人類、品評人類的生活。直到某日因為好奇,落入了酒缸中,被淹死了。
《我是貓》中的這隻貓,雖然還沒有名字,平時也沒少受主人家女僕的氣,卻能夠在人貓兩個世界中來去自如。而主人和他的一幫朋友——梅亭、水島寒月等的對話則盡收耳中。而其中,又屬梅亭最能折騰人。苦沙彌老是被他折騰得夠嗆。例如他剛出場時,帶著一副金邊眼鏡,認認真真地要苦沙彌畫畫——他自稱是位美學家。苦沙彌對畫畫可是個外行,正要向梅亭討教,梅亭便一本正經的說:“是啊,不可能一開始就畫得好嘛……從前義大利畫家安德里亞曾說過:‘餘作畫者,莫過於描繪大自然。天有星辰,地有露華;飛者為禽……’怎麼樣?假如你也想畫出像樣的畫來,畫點寫生畫如何?”
於是,苦沙彌作恍然大悟狀,對安德里亞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是事實上,安德里亞壓根就沒說出這話,是他的朋友瞎編的。
苦沙彌和他的朋友就這樣,在小貓的眼中如此不堪,實在是可笑。相比於這隻無名的小貓,它的主人真該感到汗顏。相比於許多人,這貓很富於哲理,善於詞辯。對人類的弱點有精細的研究,就連抨擊社會,也很有見地。它說:“說不定整個社會便是瘋人的群體。瘋人們聚在一起,互相殘殺,互相爭吵,互相叫罵,互相角逐。”……並由此最終得出了“被幽禁在瘋人院裡的才是正常人。”的結論。雖然有些滑稽,但卻也抨擊了當時社會的風氣。
在《我是貓》中,苦沙彌和他的朋友應該屬於窮酸潦倒的知識分子之列。正如本文譯者所說,“他們面對新的思潮,既順應,有嘲笑;既貶斥,又無奈,惶惶焉不知所措,只好靠插科打諢、玩世不恭來消磨難捱時光。他們時刻在嘲笑和捉弄別人,卻又時刻遭受命運與時代的捉弄與嘲笑。”《我是貓》中作者所描寫的景象,應該是當時人們精神世界空虛的真實寫照,這也無怪一隻小貓會將人類世界看得不過而而了。
總而言之,這隻無名小貓雖然神通廣大,卻又時而自作聰明,雖然看多了人類世界,卻又因為一時好奇,最終還了性命
【篇十一:《我是貓》讀後感】
《我是貓》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夏目漱石的處女作,發表於1905年。作者在書中以貓的身份來觀察生活。這是一隻善於思索、有見識、富於正義感、但至死也沒有學會抓老鼠的貓。它觀察著當時的人們,發出了自己對人類的看法,以及對自己的男主人——當代的一名知識分子的一些看法。
這隻沒有名字的貓,在一位窮教師家居住著。它是一隻在主人眼裡並不重要但是還是在主人家生活的貓。它非常想學會捉老鼠,可是晚上捉老鼠卻被老鼠給捉弄的一塌糊塗,最終主人驚醒了,還以為來賊了呢!雖然在貓咪的世界裡顯得傻呼呼的,可是在某些方面看起來非常棒,它總是在客人來的時候待在主人的身邊,主人的朋友和主人聊天,它聽完了,總會悟出道理。
這隻貓確實傻呼呼的,但是在傻呼呼的幹傻事的過程中,會得到一些教訓,就不會去幹這些傻事了。有一次令我記憶猶新。這隻貓在廚房裡偷吃年糕,不料被年糕粘住了牙齒,怎麼也拔不掉。到最後,它只好站起來,前爪把碗往外拽,後腳站了起來。最後還是被主人的兩個小姑娘看見了,母親讓女僕幫助貓把碗拔了下來。
這是一隻哲理貓,也是一隻“蠢貓”(捉老鼠方面)。書中字字句句讀下來,還包含著哲理,還生動有趣,不死板乾燥。我很喜歡這本書。
【篇十二:《我是貓》讀後感】
“我是隻貓兒。要說名字嘛,至今還沒有。”這樣親切的一句話為我開啟了一隻貓的心靈大門。
這隻貓,生活在教師苦沙彌的家中,看似是一支普通的貓,卻有著人一樣的思維,夏目漱石把他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隻貓很富有哲理,語言精闢。夏目漱石在描寫貓偷吃年糕年住嘴巴的場面時,一方面誇張地刻畫了貓兒拼死掙扎的各種滑稽動作,一方面又述說貓兒在這過程中三次發現的真理。“真理嘛,倒是發現了兩個之多,可年糕依然年在嘴巴上。”如此詼諧的語句讀來讓我忍俊不禁。這隻貓甚至還能搬出牛頓第一運動律和第二運動律,真不愧是生活在教師家中的貓!
在它的眼中,人類是怎樣的呢?主人苦沙彌現實、遇事不爽快、心情陰晴不定。他像牡蠣一般把自己藏在殼裡,真有點像契訶夫筆下的“裝在套子裡的人”。這隻貓嘲笑了主人的虛榮心、自負心、及知識分子的種種怪僻。另外一位常來住人家做客的迷亭君,他是個玩世不恭的人。每次來都要大大地吹噓一番,自以為是多博學的人,常常咬文嚼字。還有寒月,講究情趣,卻不善於處事,研究些無聊的“知識”。但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重視知識,厭惡小市民所追求的榮利。因此,他們在一起聊天時往往以詼諧的語言表達所愛所憎,從中反映出知識分子的種種複雜心態。
讀了這本書,我想:自負的人一直以為自己了不起,我們擁有最發達、最聰明的腦袋,可殊不知,在那些小貓小狗看來,人也不過如此,沒有絕頂智慧,沒有高尚品質,只知自命清高,有時甚至連它們都不如。但我們又能說什麼呢?
在書的結尾,貓因為饞嘴喝啤酒而誤入水缸。起先它還在掙扎,可漸漸地就放棄了,因為它覺得這樣很舒服,遠離了世界的喧囂,進入了奇妙的、寧靜的世界之中。“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感謝呀感謝。”這竟是那隻貓的最後思想,可見它有多厭惡這個醜陋的世界了。
貓是夏目靈魂、思想的體現,他厭煩了這社會,在詼諧中帶著消極,帶著諷刺。好一個日本“魯迅”!
轉到文學上來,說起日本的作品。在很多的風格上很像中國的。
但近代,像村上春樹、巖井俊二的作品當中不免帶著些“性”之類的東西,看了感覺自己很不能適應。當然,當代日本本來就是這麼一個特別的國家,觀念與亞洲的其他國家都有很大差別。如果要看日本作家寫的作品,就必須接受他們的文化背景。不過《我是貓》這部早期作品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