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偷影子的人》讀後感】
《偷影子的人》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作品。我看第一遍的時候,就已經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住了。
《偷影子的人》講述了一個在班上經常被欺凌的男孩有一天發現自己擁有別人所不具備的特異功能——能偷別人的影子,當他的影子和別人的影子重疊的時候,男孩就能夠知道他人心中的真實想法。當他發現自己有這樣的一種奇異的能力後,他慢慢地成為幫助身邊的人的心靈夥伴,為偷來的影子帶去了生命中的一點點光芒,這種能力從童年伴隨他到長大成人,在這個過程中,所記述男孩與媽媽之間的親情為人動容,媽媽的老去也讓人落淚;男孩與自己從小的玩伴之間的友情,至真至誠;最後,男孩在蘇菲與克蕾兒的愛情抉擇,告訴了我,選擇自己心中最放不下的那個,不要被暫時的假象的愛迷惑了自己的心。而這種選擇付出的代價是痛心的,慶幸的是,最後故事是個美好的結局。當看完整本書的時候,感覺很溫暖。作者彷彿把我的給偷了,向我訴說著自己的童年。我想,每個人的童年或多或少都會與《偷影子的人》裡頭的小男孩的童年有相似之處吧。
我最大的感觸就是:要及時行孝。裡面有一段話說的很對“青少年時期,我們總夢想著離開父母的一天,而改天,卻換成父母離開我們了。於是我們就只能夢想著,能否有一時片刻,重新變回寄居父母屋簷下的孩子,能抱抱他們,不害羞地告訴他們,我們愛他們,為了讓自己安心而僅僅依偎在他們身邊。”
想起小時候,每次生病時,爸爸總是會陪在我身邊,在我床邊照顧著我。每次受傷時,父母總是第一個擔心我的人。他們為我們付出了這麼多,卻從未要求過什麼回報,只希望我們能健健康康地長大成人,能有自己的事業,最終看著我們和心愛的人一起組建家庭。可是,我們漸漸地讓父母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但在父母的眼中,我們還是他們的全部。不是有一句話這樣說嘛:不管你是十八歲還是八十歲,在父母的眼中,你還是小孩子。並不是要等到長大了,有工作了,有能力去買東西給父母用那才是孝順,幫忙做一次家務,好好學習,少讓父母操心這也是孝順的表現。所以從現在起,及時行孝吧。
【篇二:偷影子的人讀後感】
為每一個你所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光芒,為他們找回隱匿的記憶拼圖,這便是我們對你的全部請託。——《偷影子的人》
一部喚醒童年回憶和內心夢想的溫情療愈小說,有不離不棄的友情,有清新浪漫的愛情,更有感人至深的親情,讓我們笑中帶淚含淚成長。一個總被班裡其他同學欺負的小男孩因為有了一個特殊功能,能偷走別人的影子,讀懂別人心裡的話,聽到別人心裡不願說出的話,而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為偷來的影子點亮生命的光芒。
這部小說中的友情、親情和愛情都很令我感動,無論是被鼓勵後勇敢追夢的呂克,還是關心兒子體貼兒子的母親,都讓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溫暖。而主人公與克蕾爾之間純真的愛情,更讓我感受到了愛情的真諦。儘管曾經經歷過各種的苦難,但最終我們都會收穫幸福的。這就是這部小說帶給我的最大感觸。我們都應相信未來,充滿希望。
【篇三:《偷影子的人》讀後感作文】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對童年的遺憾,有的是因為做錯了一些事,也有的是因為錯過了一些事。當我們長大了,意識到那是一種遺憾時,如果給我們機會去補救,或是去挽回,我們是否努力去做,也驗證著我們是否真的有所成長。《偷影子的人》講述的就是一個男孩的從年少時的懵懂到長大後的頓悟,最後找到最初的夢的一段歷程。其間,有他和朋友們之間的友情羈絆,也有對愛情看法的逐步成熟和蛻變,當然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他的特異功能——“偷影子”。
書中的“偷影子”類似於讀心術,只不過每個人的影子都有獨立的一面,它們能既能透露主人的遭遇與隱私,也能對主人的一切發表意見,並且可以表達自己的態度。但凡跟男孩的影子跟別人的影子相重疊時,就可以跟別人的影子交流——這一設定的想象力十分豐富,的確影子的重疊這一現象足以讓人浮想聯翩,只不過很少有人去浮想,恰好作者抓住了這一點。這裡不得不進一步分析一下“偷影子”比“讀心術”的高明之處。正如之前所說,影子可以表達自己的東西,而讀心術只能讀取被讀心人的直接意思表示,至於真假或隱藏的東西需要二次加工提取,所以來自影子的資訊要更真實、成熟、方便一些。
書中透過偷影子,再到接受影子的任務去幫助別人,大大小小的故事中滲透著許多道理和哲理,當然故事都是伴隨著男孩的成長曆程的,小時候的故事有小道理,長大的故事有大道理。其中男孩的老友呂克在男孩的幫助下離開面包店踏上了自己嚮往已久的當醫生之路,再到最後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還是麵包師,並最終回到了麵包店。這個故事很耐人尋味,有時候人們想象的東西並不一定是自己真正喜歡的,而真正喜歡的可能表面上又不是那麼冠冕堂皇。其實職業本就無貴賤之分,能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才是幸運的。所以我覺得呂克做得很對,這也是他成長的象徵。而男孩放棄蘇菲,選擇了克蕾爾則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這次體現在愛情上,感覺更加微妙和朦朧一些。蘇菲是好好女孩,但對於男孩來說更適合他的則是克蕾爾。儘管多年以前,由於自己的錯誤判斷導致做錯了事,但是當男孩終於發現自己的過錯和自己真正想要的女孩是什麼樣子時,他放棄了現在所擁有的,而是去追尋克蕾爾,儘管可能無果而終,但是他知道他必須得這麼做。其實蘇菲也是一樣,這些年輕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就是要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另一半。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擁有幸福的幻影。”莎翁的這句名言精準的概括了整本書的主題和主人公們的行動。而本書帶給讀者的啟發就是首先要確定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並去追逐,而不要在那些浮雲和幻影上浪費時間。
【篇四:偷影子的人讀後感】
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閱讀了法國作家馬克。李維《偷影子的人》這本書。這本小說帶給我一種治療人心的感動。整篇小說是以第一人稱來寫作的。作者賦予主人公一種神奇的力量,那就是能把自己的影子與別人的影子交換,並且還能從別人影子中感知到別人悲傷的內心世界。
在主人公童年時過得並不順心。在學校內總是被高大的同班同學馬格欺負;父母又緊接著離婚。主人公曾一度失去勇氣,他懷疑自己是否就是父母離婚的理由,懷疑自己能否在每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戰勝恐懼。在他的生活中,馬格的影子附著於主人公的身上,是他的影子告訴他,你是一個多麼特別的人。他的影子之所以不願意呆在蠢蛋馬格身邊,是因為主人公願意為了自己內心的恐懼而變成一個勇敢的人,即使直面身材比他高大三倍的馬格去競選班長也在所不惜。
同時,主人公是一個能理解“愛”的人,他擁有至善至美的品性,他的影子像一面鏡子,在他的影子與別人的影子交匯時,他能讀到別人內心深處真正的渴望與辛酸。就如馬格來講,他的父母從來沒有帶給馬格一絲一毫家庭的溫暖,才養成了馬格仗勢欺人的品性。而主人公從影子中明白馬格擁有這樣的家庭,反而會感到一股哀愁,像被悲傷緊緊的套牢。因此這些事情讓主人公深深明白,外表強悍的人,內心不一定過得快樂與幸福。每個影子的背後的故事,是需要時間來沉澱與寬宥。
在主人公的青少年時期,一切需要友誼來灌溉。他結識了好朋友呂克。呂克是一個麵包師傅的兒子,他的夙願是成為一名醫生,然而呂克的家庭卻無法負擔他的學費。當主人公再次回到童年的小鎮時,在談笑之間,他在呂克的影子中讀到了呂克曾經的夢想——當一名醫生。主人公勸說呂克去實現他的夢想。因為人生不管從何時都還來得及,童年的夢想讓呂克與主人公在另一座城市的醫學院重新聚在了一起。
而最令我豔羨的是主人公從童年到現在的愛情。童年時他和馬格都很仰慕伊麗莎白,這段感情無疾而終。第二段感情是發生在海邊,起始於主人公與母親去海濱小鎮度假
【篇七:偷影子的人讀後感】
為了延長閱讀的感動,我又重溫了一遍法國作家馬克李維《偷影子的人》這本書,讓自己沉浸在故事氛圍裡。作者以魔幻的筆觸貫穿全文,娓娓述說著催人淚下的親情,浪漫感人的愛情和不離不棄的友情。清新浪漫的氣息和溫柔感人的故事相互交織,在這炎炎夏日,她如陣陣微風泛起心海一圈圈漣漪,深深地觸動著我的心靈。
她那震撼著每個讀者的魔幻之處在於她賦予主人翁一項特異功能——他能“偷走別人的影子”。“偷”來的影子會向他述說主人的想法、希望和痛苦,因此他能看見人們的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說出口的秘密。於是,他開始為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做他們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了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多麼神奇的能力啊!身為教師的我特別羨慕他可以擁有與影子對話的能力,能夠聽見影子主人內心的聲音,從而幫助影子主人緩解痛苦,撫平憂傷,帶來希望。如果我擁有如此的能力,我就能夠“偷”走孩子們的影子,傾聽影子們的聲音,不僅能夠在教學及管理上做得更好,而且能夠真正地幫助到孩子們。
書中的三個故事引發我的深思。主人翁——一個總是受班裡同學馬格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在一次不禁意間偷走了自己討厭的敵人馬格的影子。透過影子,小男孩看到了馬格與爸爸一起去打獵的情景。馬格爸爸要馬格替他趕出獵物好讓他射殺,為了阻止這場屠殺,馬格故意讓小動物們逃走。爸爸責怪馬格一無是處,只會趕出低劣的獵物。小男孩不再羨慕敵人的高大,而是感覺到一股深沉的悲傷。在看到馬格一家用餐的情景——沒有餐桌上的聊天,沒有“今天過得如何”的溫暖家常,父母甚至完全不在乎他有沒有寫功課——小男孩明白了那股突然的心酸所為何來,他是為馬格、為籠罩在馬格家的冷漠而難過。在現實班級裡,不乏馬格這種愛欺負同學的孩子,也有以各種方式壞規矩製造各種狀況的。這些孩子久之會被歸為問題學生,我們通常會就著他們犯的錯誤進行教育,讓他們認識錯誤的本身,進行悔過,並承諾不再犯錯。但有多少人能夠去深究並理解孩子們犯錯的緣由,從根源處去引導、感化與教育?
呂克——主人翁不離不棄的好朋友——從小就憧憬著當一名醫生。但卻繼承了家裡的麵包店,起早摸黑日復一日地製作麵包。然而呂克的影子卻出賣了看似幸福開心的主人,向主人翁透露真相:呂克作為長子,為了挑起家庭的經濟重擔,放棄了沒有勇氣繼續追逐的夢想。影子請求幫助主人改變人生。主人翁代替好友向其父親說了這個他一直以來沒有勇氣說出來的夢想。呂克最終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援下得到了去追逐與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作為大人的我們努力地過著自己的人生,但有多少人真正過著自己夢想的生活,又有多少人還記得曾經讓自己激情澎湃的年輕時的夢想?為了孩子們不會有這樣的遺憾,一切還來得及,當他們喜愛某樣事物時永遠都不會嫌晚,幫助他們成為他們應該成為的人。
主人翁孩童時期唯一的大人朋友——伊凡——是學校的警衛,也是他傾吐過心聲的朋友。當伊凡問道:“一定有什麼東西是你熱愛並且最喜歡去做的,一個未完成的夢想?”小男孩回答:“馴服黑夜。”伊凡沒有嘲笑他,還表示這個想法很有趣。小孩子們會有很多奇思異想,有些夢想會不著邊際,大人們通常都會一笑置之,而這可能是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抑制了孩子的個性發展,甚至剝奪了這個小小夢想朝著正確方向發展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孩子對大人產生了不信任感,覺得當他們真心跟我們說正經事時,我們從來都不會相信。即使他們很想分享秘密,猶豫著該不該把自己的想法或際遇告訴父母老師,但他們已經想象到父母老師們的反應。也許正是對伊凡的這份信任感,當他好想找個大人傾訴減輕一些負擔的時候,他選擇向伊凡傾吐父親離家的痛楚。
大部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脆弱的。有的自尊心過強,有的產生劣等感,有的無安全感,他們需要關懷,需要理解,需要信任,需要鼓勵。而在如今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家長與教師們漸漸地偏重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內心建設與人格塑造。面對那些不好好學習,不斷犯錯,製造麻煩的孩子,我們是否想過是因為一次否定,人們冷漠的態度,或是家庭的不美滿導致了孩子以另一種方式來尋求關注?我們又是否冷對過孩子的真心,笑對過他們天真的夢想?我們是否從未試著站在那個年齡的立場上去理解並給予信任?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看不見的遠遠比看得見的多?我們是否真正聆聽過孩子內心的聲音?
帶著閱讀時的這份觸動,我願意嘗試與孩子們的影子對話,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做他們願意信任的朋友,幫助他們成為應該成為的人。
【篇八:讀偷影子的人有感】
這是一本被認為是2010年夏季法國最暢銷的小說,這是一本充滿想象力的小說,這是一本很溫暖的小說。這份溫暖讓我很快樂地讀完了這本書,沒有感到疲倦,沒有間歇拖延。
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在學校受凌辱的小男孩,他擁有偷影子的特異功能,每每他影子與別人的影子重合,便會帶走別人的影子,然後知道影子的主人的一些秘密。這種特異功能讓他慢慢成為幫助身邊人的心靈伴侶,為偷來的影子帶去了生命中的一點點光芒,這種特異功能伴隨男孩長大,呈現出一個愛與友情盛開的美麗世界。
友情。馬格常常欺負男孩,他是如此的盛氣凌人。直到男孩偷的馬格的影子才瞭解到馬格內心的苦楚,強大的外表只是我們看到的,軟弱的內心卻是我們沒有察覺的。剛剛看完柴靜的《看見》,她也告訴我同樣的道理,事情的真相往往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樣。警衛伊凡是男孩的朋友,男孩用自己的特異功能從火災中救出伊凡並讓他找到了自我,真正的朋友是永遠希望你變得更好的人。呂克是男孩的朋友,男孩偷了他的影子後發現他的夢想是當醫生,但願歸願,現實是男孩當了醫生,呂克繼續跟隨著爸爸烤麵包。男孩長大後幫呂克實現了這個願望,但呂克發現醫學院的學習生活並不快樂,那份烤麵包的快樂才是他所享受的。願,不一定是合適的;工作快樂與否,與薪資、地位沒有多大的關係。我不知道未來的我會從事什麼工作,只希望找到一份真正熱愛的工作。
愛情。小時候男孩喜歡馬格也喜歡的伊麗莎白,男孩拼命等著她垂憐而看自己一眼,結果並沒有成功。直到男孩在海灘遇到克蕾爾,他才擁抱愛情,他答應克蕾爾他會再來,克蕾爾也答應他會等著他,但是男孩並沒有履行承諾。學醫之後與聰明美麗的蘇菲走到了一起,他相信他是愛著蘇菲的,但當他想起克蕾兒,他放棄了蘇菲,因為他最在意的是克蕾兒。很欣慰的是蘇菲和呂克,男孩和克蕾兒都幸福地在一起了。一段美麗的邂逅,有時間的問題,兩個人得在對的時間遇到對方。選擇合適的那個人,確定他真的是想要找的另一半。
親情。本書中的母親是個愛孩子的母親,而父親卻是婚外情後拋棄家庭的父親,母親用偉大的母愛支撐男孩的成長,但男孩沒來得及盡孝,母親就離開了人世。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的孝心孝行必須表現在生活的每一天。父親的離開,帶給男孩很大的傷害,不完整的家庭中孩子註定是受害者,組建家庭要深思熟慮,履行責任。祝福天下每一個家庭都可以是幸福美滿的,每個孩子都可以像花兒一樣美麗成長。
這本書感動了我,喜歡它的清新又純真,喜歡它的溫暖又動人。是否有那麼一天,我的影子也會對我說一些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