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

2024-02-07 6 [ 讀後感 ]

【篇一:《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一箇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與她成年的兒子之間3年的通訊。

這本書的語言直接到讓人感到一種痛徹心扉的感覺。龍應臺與她的兒子帶著不同的心態寫信,兩人之間的感情不斷地在變化。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兒子內心,想要開啟那扇無形大門的母親。與這位偉大的母親相對的是一個青年對不母親的不屑與桀驁,可隨著母親的漸漸深入,兒子的態度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開始所謂的為了稿費而寫,直到純屬是想要與母親交談而已。

書中的一個個深奧的問題,敲打著我的心靈,或許我從未想過如此複雜的國家、信念、家人之間的那層不明的關係,可作者龍應臺卻看透了這一層關係。用龍應臺在書中的一句話叫:我是一個難民的女兒,是一個靈魂的漂泊者,那也許是文學的美好境界,卻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現實生活中的我,雖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卻永遠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關心,會被我當成嘮叨。我只顧著自己的花樣年華,卻不顧父母的日漸老去。總以為自己很聰明,到頭來才發現那個聰明,其實是愚笨。我們總是不顧一切的大步向目標走去,絲毫不知道在背後,有著一雙關切的眼睛,有一雙渴望的眼睛,等著你回頭來看看她。

龍應臺用她優美具有色彩的語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無奈與辛酸,讓我懂得,無論你走到哪裡,總有一個家,在等著你。

【篇二:《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

陸陸續續的終於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穫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裡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裡,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驚奇的是,一個18歲的孩子可以有這麼深的文化底蘊,思想境界和人文關懷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他的那顆溫柔感恩的心時刻縈繞在我的心頭,他的對於高尚生活的嚮往讓我羨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知道原來港大的學生也和我們內地的學生有異曲同工的地方,英語看和讀沒問題,但是根本無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對歐洲開始嚮往,嚮往每間咖啡館的靜謐,嚮往在那裡和三五好友悠閒的生活狀態,和內心的平靜,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更多的東西,比如藝術比如環境比如貧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適合闔家觀賞的書籍,母親可以從安德烈的字裡行間知道現在的同齡人的孩子心裡在想什麼;而年輕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著龍應臺那一封封飽含關心與愛護的回信,也許對父母會有更多的理解。

【篇三:《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作文】

這個星期,我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令我感觸頗深。

《親愛的安德烈》是由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合著的一本書,書中摘錄了一位母親與她的兒子透過信件來互相瞭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歲時,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於是,這對母子暫時的分開了,等到卸任再回兒子身邊,安德烈已經是一個小夥子了,龍應臺發現,四年間,兒子長大了,母子間卻多了一堵無形的牆,如往往在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上,雙方多次出現分歧,龍應臺感到兒子變了,他們是不同的兩代人,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的時間,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心靈,龍應臺“第一次瞭解了自己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中安德烈向母親這樣寫道:”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捨‘”,書中不乏這樣的片段,語言犀利,點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媽媽還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希望自己能獨立,能長大……

就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的例子。我的一個好朋友——婷婷,平時在學校裡學習成績很優異,是他們班的班長,是一個有個性,有創意的女生,在他們班,她很受同學們的歡迎,有特別多的好朋友,活潑又開朗,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沉默不語,每天回到家就埋頭寫作業,把自己悶在房間裡,不喜歡和家人交流,把心靈的窗子也關得緊緊地,似乎不想讓一絲陽光照射進來。在家中不喜歡和父母傾談,她總是說與父母沒有話題可聊,但是和我在一起時,她就有說不完的話題:學校發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情況、她在學校的表現等等。後來,我與她進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婷婷的爸爸又經常出差,所以沒有時間與爸爸媽媽交流。

我和她是有一些區別的,我喜歡傾訴,總覺得快樂的事情應該與每個人分享,所以,我是很喜歡和爸爸媽媽聊天,他們知道了我的情況,也會很快樂,這就讓我感受到父母其實很關心我,她們在傾聽我的話,我們在一起學習,他們在陪伴我成長。而婷婷不喜歡與父母交談,覺得自己與父母之間有代溝,無法溝通,因為現在的青少年都比較新潮,對網路的詞彙比較熟悉,而有些父母並不瞭解自己的兒女到底喜歡什麼,對什麼感興趣,兒女又總是說些網路潮語,就導致家長和兒女只見沒有共同語言,婷婷的內心也就更加封閉了,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我很想把這本書送給婷婷,希望她能透過閱讀這本書,理解爸爸媽媽的不容易,因為生活的重擔,使他們有些無暇顧及你的一些喜好,書中的一句話點明瞭多少青少年想擺脫父母,獨立生活的心聲:“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還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恐怕婷婷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吧!使婷婷與爸爸媽媽之間的隔閡能夠慢慢被清除,變回那個開朗大方的她。龍應臺知道了兒子的想法,相信只要婷婷主動與父母交流,父母一定會知道她的想法的吧!

我希望天下的父母看這本書,讓同學們閱讀這本書!

【篇四:《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

當合上《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時,我總有種想再讀一遍的想法。《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是一人為人母的中年女人和她已成年的兒子通了3年的36封信。通訊的時間,總讓我感慨。

“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這是龍應臺與她的兒子安德烈寫信的初衷。而一開始,安德烈,這個完全不想與母親交談的人,完全是為了賺稿費,才寫信的。因此,他們倆就抱著不同的心態通訊著。即使安德烈不是真正想寫信,但龍應臺卻想走進兒子的內心,想讓安德烈與自己的關係得到緩解,想認真研究自己的兒子。然而,母親細膩的言語,也讓安德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安德烈到最後,通訊的目地僅僅是為了與母親交談。當然,他們彼此認識了對方。

龍應臺有的地方,讓我感觸很深,面對著自己兒子的不耐煩、不想說,她並沒有以逼迫的方式去做。即使自己的幾行文字只能換來兒子的三言兩語,但她仍舊字字引導,希望安德烈能多說一點。她只是想了解自己的兒子。這是何等偉大的母愛啊。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他們為了我們付出了很多。自己就算日日夜夜汗流浹背,操心不已,但為了孩子,又有何怨言?如何孝敬父母,使他們舒心,我們都知道

【篇十一: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

“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最近我讀了龍應臺和他的大兒子安德烈合著的一本書——《親愛的安德烈》,封面的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裡。這本書讓我認識了一位知性、貼心的母親和一個睿智幽默、天真爛漫的十八歲男孩,它也同時喚起我對生活的思考。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色彩,自由和樂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要放幾首音樂;在放學後,他可以和幾個哥們去咖啡館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週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在閒暇的日子裡,他還會和好友開派對或去旅行……再來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是十萬八千里。更重要的是,安德烈有一位能寬容他、理解他的好母親。龍應臺深知自己和兒子之間有一堵無形的牆,但她沒有越過這堵牆,而是透過牆上的窗戶來仔細觀察自己的兒子,並重新認識他。可是我們的父母呢?一心只追求成績,卻忽視了我們內心的感受。當我們成功時,父母總是覺得

理所當然、不足為奇,殊不知成功是由淚和汗換來的;當我們失敗時,父母滿是責備,卻不知我們心裡的委屈和痛苦。

之後,我總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麼造成東西方生活觀念差異那麼大?後來,我才知道,是生活的態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寫道,香港人永遠在趕時間,他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們根本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為學習,為工作,四處奔波,每天都活在恐懼之中,無法靜下心來去思考生活。而在西方,人們總是熱愛自然,熱愛鄉村,熱愛閒適自在的生活。他們為了生活而生活。他們可以一下午都呆在酒吧或咖啡廳裡和朋友聊天,消磨時光,從而體會生活的樂趣。相比之下,我們活得更辛苦,我們體會不到生活的滋味,漸漸地,我們就會失去原有的真而變得麻木。

因此,在這個飛速發展的年代裡,我們應該放下身上的包袱,還自己一份純真,來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熱愛生活。

【篇十二:《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

當合上《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時,我總有種想再讀一遍的想法。《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是一人為人母的中年女人和她已成年的兒子通了3年的36封信。通訊的時間,總讓我感慨。

“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這是龍應臺與她的兒子安德烈寫信的初衷。而一開始,安德烈,這個完全不想與母親交談的人,完全是為了賺稿費,才寫信的。因此,他們倆就抱著不同的心態通訊著。即使安德烈不是真正想寫信,但龍應臺卻想走進兒子的內心,想讓安德烈與自己的關係得到緩解,想認真研究自己的兒子。然而,母親細膩的言語,也讓安德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安德烈到最後,通訊的目地僅僅是為了與母親交談。當然,他們彼此認識了對方。

龍應臺有的地方,讓我感觸很深,面對著自己兒子的不耐煩、不想說,她並沒有以逼迫的方式去做。即使自己的幾行文字只能換來兒子的三言兩語,但她仍舊字字引導,希望安德烈能多說一點。她只是想了解自己的兒子。這是何等偉大的母愛啊。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他們為了我們付出了很多。自己就算日日夜夜汗流浹背,操心不已,但為了孩子,又有何怨言?如何孝敬父母,使他們舒心,我們都知道。端一杯茶,捶一下背,說一句話,等等。但是,在平時的生活中,又有誰能時刻想到這些,並經常去做。而父母對我們的關心,我們卻會把它當做嘮叨,當做耳旁風,不去理會,有時還嫌煩,與父母頂嘴。我們長大了,只顧著與朋友玩,只顧著去享受自己的美好時光,卻總是遺忘了撫養我們長大,為我們擔心的父母,他們正在漸漸老去,一日不如一日。我們能給予父母最好的回報,就是像兒時一樣,常陪陪他們,多在他們身邊,與他們聊聊天。

想到這兒,我不禁為自己有時因心情不舒暢,而惹父母生氣,讓他們傷心的事感到羞愧。從此以往,我將時刻控制好自己的心情,多體諒父母的難處,理解父母的用心,並多多地去幫他們做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情,爭取不讓父母擔心。

《親愛的安德烈》中,讓我看到了母愛的呈現。父母的地方,就是家,一個不論你身在何處,卻長伴與你的家。

父母,多偉大。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