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概論讀後感

2024-02-07 4 [ 讀後感 ]

這本書是由高教司組編的,因此書中所述皆是當今權威之論證,而眾多作者亦可算是中國文化界的領軍人物,我個人認為文章很有可讀性。儘管我在讀第一遍時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許這也恰恰證明了文化內涵的一種深刻,證明了這本書的價值。確實,姑且不談讀完後我對中國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單是那種巨大的時間跨度就會讓人忍不住在內心生出無盡的肅穆和莊嚴之感。用半年的時間讀完千年的歷史,恍惚中總感覺半年的時光就如同已過了千年。也許這種感覺並不奇怪,用一個半年用一雙眼睛去見證中國人從上古到今日的千年文化史,怎會不令人慨然?其中點點滴滴記載了中國的輝煌,透射著歷史中燦爛的光芒,也詳述了千年文明中所走過的所有曲折的路,讓人讀來自然會感到幾分沉重。

不難看出,同樣沉重的是歷史,是文化。然而,在一種浩瀚的滄桑感之後,其實我覺得更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文化本身的內涵和它在人類程序中發揮的作用。一種文化往往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寄託和行為的指導,沒有文化的民族應該是不會存在的,即使是有,也註定是沒有希望的。中國經歷了千年的風雨,走到今天其實也同樣面臨著一場文化的抉擇。中國人其實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中國的文化該走向何方?在本書的末尾,本書的編者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觀為中國新時代的文化指出了方向。然而拋開一種言論的說教以及思想上的控制,我們會發現這樣的解釋是經不住推敲的。一種文化的真正走向或形成往往並不會因為一種貌似客觀甚至超脫的語言解釋而定型。它需要的是實踐的考驗,是一個長久的過程。它的決定者是歷史。

筆頭落下上述文字之時,正聽著那首小剛的《黃昏》,多少有種傷感,所以讀史一定不能再聽著傷感的音樂,否則那份慨嘆足可令人窒息,因為人總是在不經意中把歷史的滄桑與人生的際遇相結合,兩相交映,便是一個滄桑的時代。由此我想到中國文化在今天發展的狀況對於我們這代人的影響。人們曾經把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定位為迷茫的一代,就是說這一部分人生活在一個古今文化碰撞,中西文化衝突的時代,而這個時代造成了一種文化的波動與混亂,也就因此造就了一批思想波動混亂的人。這些人面臨歷史向前的滾滾大潮,在一種思想的多元但又不能彼此相安的狀態中變得無所適從,也因此,這一代人又常被戲稱為沒有希望的一代,其實本質上說的就是,這些人由於文化的不定性,始終無法讓自己找到一種讓自己信服的文化價值系統,所以理想是模糊的,前途是模糊的,他們伴隨著經濟的超速膨脹顯得茫然不知所措。因此中國新時代文化的真正定型過程還遠未結束,中國文化依舊任重道遠。

古人云,以史為鏡可知興替。這本書記載的歷史文化處處透射出了中華文明曾經的輝煌,但細讀這本中國千年文化史的終極目的絕非是去一味追索一種昔日的文明,去單純重溫昔日中國文化的光輝燦爛。歷史的真正作用是告訴後來人,不要再走前人曾經走過的錯誤的路,或是讓後人從前人的經驗中汲取養分指導未來,因此文化始終與歷史相融。

千年的文化,千年的感慨。我們可以在書卷中穿越時空,走過這歷史的千年,不勝唏噓。然而當曾經的八零後最終開始登上社會的舞臺時,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百年,就又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了,因為恰恰是無數的人生百年才湊成了歷史的千年。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金粉世家觀後感
下一篇: 人間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