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2024-02-07 2 [ 讀後感 ]

歷史滄桑,到頭來什麼也剩不下,永生的願望隨同歷史的波濤一起消逝在我們目光盡頭。這本書告訴人們在封建專制制度下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任何人的生活、權力都是沒有保障的。所以我們期望有為萬世開太平的聖者出現改造我們國家的根本問題--“體制”。

整本書讀起來很有意思,作者黃仁宇先生由於為了寫一個論文從此結緣於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讓讀者對歷史長勝了濃厚的興趣。在書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帝的無奈,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是有很多東西去不由他抉擇。旁人可能覺得皇帝是一個十全十美的職務,但是在立儲這件事上它卻無法平自己的意願行事,這體現出了皇帝的苦惱。由此,萬曆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團慪氣,但他應該知道,實際上文官集團的力量是一個皇帝難以約束的。我終於知道,一個不好的皇帝往往是由於一些原因。從書中我們不難看出,萬曆少年是一個有為的君主,他曾經勵精圖治,打算開創一個“萬曆中興”,但由於一件件事的不能決斷,他終於無法忍受。而立儲之事就成了他的一個爆發。他終於在這件事上開始怠政。而一個王朝也由於君主的怠政而漸漸走向沒落的深淵。

讀到張居正是,我更是感到了世態炎涼,生前的榮華和身後的悲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清算張居正的行動中,凡是和他有關的人都受到牽連,不是流放邊關就是把官回鄉,其中戚繼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繼光是一個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脫歷史的慣性發展,它便是犧牲品。戚繼光和張居正一樣是很有作為的,戚繼光發明的戰法確實令人驚歎,這讓我知道早在明代就有人發明了各兵種協同作戰,並使用火器。弗朗基和大將軍炮,在當時也有一定的應用,但是他們哪裡知道,西方國家已經有了大船,火炮。1587年,這一年正值西歐歷史上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徵英的前一年。

黃仁宇先生認為;國家如是等等的問題,其癥結到底何在,這是研治明史者所不能不認真考慮的。筆者以為,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本書力圖使歷史專題的研究大眾化,因而採取了傳記體的鋪敘方式。書中所敘,不妨稱為一個大失敗的總記錄。因為敘及的主要人物,有萬曆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分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可以功德圓滿。即使是側面提及的人物,如馮保、高拱、張鯨、鄭貴妃、福王常洵、俞大猷、盧鏜、劉廷,也統統沒有好結果。這種情形,斷非個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釋,而是當日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

補充糾錯
上一篇: 觀受降堂有感
下一篇: 動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