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琪羅傳》讀後感

2024-02-07 3 [ 讀後感 ]

“他不幸的關鍵,他一生的悲劇之所在,是缺乏意志力和堅定的性格。一直到死,他都在自我掙扎,卻無力抗爭。他活了九十歲,一輩子沒休息過一天,沒享受過一天真正的生活。”他,就是米開朗琪羅。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琪羅出生在加森汀省的卡普雷塞鎮,他父親是卡普雷塞鎮和丘烏西的最高行政官。米開朗琪羅六歲喪母,幼時被寄養在一個石匠的妻子那裡。後來,他打趣說,皆因吃了這個乳母的奶,他才選擇當雕塑家。

1495年春天,他雕塑了著名的《熟睡的丘位元》,被時人評為頗具古派的狂熱。隨後,他又雕塑了《醉酒的巴克科斯》,《垂死的阿多尼斯》和巨型的《丘位元》。而在《耶穌之死》中死去的耶穌躺在永遠年輕的聖母膝上,似乎睡熟了。

1501年春,一塊巨型的大理石交給了米開朗琪羅,碩大的《大衛像》由此誕生。

1508年,教皇命令這位根本不懂壁畫技術的畫家,去畫西斯廷教堂的穹頂。因為教皇的固執,他只好讓步執行。在工作疲勞與焦慮之外,還有家人那些可惡的糾纏。他們全家都靠他養活,濫用他的錢,拼命壓榨他。

就是這樣一個薄情寡義,充滿妒忌的環境,一邊是毫無見識,只知盤剝他的家庭;一邊是不斷窺伺他,期待他失敗的頑強敵手。米開朗琪羅只能在其間掙扎苦鬥。在這段時期,他完成了西斯廷的英雄作品。

可他付出了何等絕望的努力!

西斯廷工程大功告成後,他回到佛羅倫薩。在這相對平靜的時期,米開朗琪羅製作出他最完美的作品:《摩西》和現藏盧浮宮的《奴隸》。

1544年夏天,他深切愛念的人——維多利亞去世了。在這嚴肅而平靜的友誼中,米開朗琪羅完成了他最後偉大的繪畫與雕塑作品:《最後的審判》,保利內教堂的壁畫和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

嚴格的僧侶般的生活,固然使他保持了結實的體格,卻未能免除疾病的入侵。1544年和1546年兩次患惡性瘧疾以後,他一直沒有復原。結石,痛風,各種各樣的痛楚使他生不如死。

但是他一直工作。1564年2月12日他站了一天,做他的《聖母哀悼基督》。14日他發燒了。他的朋友勸告他不要外出,他卻回答說:“有什麼辦法?我病了,而我不論在哪兒都得不到休息。”

直到去世的大前天,他才答應躺在床上。當著朋友和僕人們,他神志清楚地口述了遺囑。他將“靈魂交給上帝,肉體留給塵土,”他要求“至少死後回到”他親愛的佛羅倫薩。接著,他“從可怕的暴風雨轉入及其甜美的寧靜。”這是二月的一個星期五,約下午五時,正是日落時分……

他終於休息了。他達到了他所企盼的目標:超越了時間。

羅曼·羅蘭將他比喻成一座巍峨的高峰。“聳立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我們從遠處就能望見他險峻的輪廓,隱沒在無垠的天空。”

我若是他,會有怎樣的宿命,他艱辛痛苦的顛沛流離和他的美德,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福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