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盲

2024-02-07 4 [ 讀後感 ]

馮子千/文

有一則這樣的故事,故事大意是這樣的:一個漆黑的夜晚,一個苦行僧走到一個荒僻的村落中。他看見有一盞昏黃的燈正從巷道的深處靜靜地亮過來,身旁的一位村民說:“孫瞎子又過來了!”那位苦行僧見狀百思不得其解:盲人挑燈豈不可笑?僧人於是問:“敢問施主,既然你什麼也看不見,為何要挑一盞燈呢?”那盲人說:“黑夜裡如果沒有燈光映照,那滿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樣是‘盲人’,所以我就點燃了一盞燈。”僧人若有所悟地說:“原來你點燈是為別人照明呀?”那盲人卻說:“不,我是為自己!”“為自己?”僧人又愣住了。盲人問僧人:“你是否因為夜色漆黑而與其他行人碰撞過?但我就沒有,雖然我是盲人,但我挑起這盞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路,也能讓別人看到我而不會碰撞。”

說的真好!也讓我想起了前幾天在書上看到的,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散佈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母親也常常教育我說:“於人方便,於己方便!”因為這樣才會使人擺脫“心盲”,獲得更舒坦,更有質量,才會得到愛心的照耀、真情的溫暖呀呀!“瞎子挑燈”這一短小精悍的故事,富有哲理的話語,讀後彷彿給我的靈魂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洗禮!也甚至完全徹底的否定了“瞎子點燈白費蠟”這一說法。

“為別人也就是為自己”,一個盲人能有這樣的大徹大悟,真是讓我欽佩之至!那位盲人是不幸的,與健康人相比,在黑夜裡他更易被人撞。但他又是幸運的,是因為他有博大的胸懷,他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所以他得到了上天的回報——他一次也沒有被人撞過。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又是怎樣做的呢?

現在的社會,有許多“心盲”的人,他們不為他人著想、自私心理嚴重、斤斤計較的處事作風、沒有愛心、缺乏真誠,惟我是用、用過即扔,損人利己的人是非常渺小而孤獨的。仔細觀察,其實這些“心盲”的人就班裡。早晨吃早餐,男生們只顧著達到自己的滿足,搶的搶,抓的抓。還有些同學為了自己一時的方便,甚至把湯汁隨意的灑在其他同學桌子上,裝作一副若無其事。中午,他們又頭也不回地扔下飯盆就走了……自私!一個自私的人是不會為別人考慮的,他們的世界觀也與常人迥然有異。在他們的眼裡,自己始終都是方便的。書上說:自私是一面鏡子,鏡子裡永遠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塊布匹,矇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見別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層玻璃,看上去透明,卻始終隔開了彼此的距離。自私,所謂“心盲”,是根本就沒有或喪失了是非之心!

看完這一則很有生活哲理的小故事,我也認識到了自己的膚淺和狹隘。就是盲人的那一盞燈,不但無私的照亮別人同時也溫暖了自己,點亮了愛心真情這盞燈,讓內心和生活都變得純淨與明亮吧!

六年級:馮子千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