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學少年》觀後感(二)

2024-02-07 4 [ 讀後感 ]

《恰同學少年》觀後感(二)

最近無意中從網上得知:《恰同學少年》正在央視開播,立馬進5Q搜尋,還真有這部電視劇,點來下載卻發現只有12至23集。並且下了一天才2.8KB,如此的慢,要下得何年何月呢?後來從同學那裡得知,可以進入學校圖書館網,線上觀看,這樣不需要下載了。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毛澤東的一首《沁園春·長沙》不僅膾炙人口,而且激發了幾代青年人的豪情壯志。一部以“同學少年”為主題,描寫毛澤東等一大批進步青年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生涯的大型青春劇《恰少年》,除了立意新穎、清新自然外,還有很深刻的現實針對性和教育意義,揭示了“學生應該怎樣讀書,教師應該怎樣育人”這個與當今社會緊密相關的主題。

劇中展現的是民國初年,為了發展教育事業,讓貧困學生求學,實行“全免學雜費、食、宿費,發放津貼”的優惠政策,招收優秀學生學習師範。如今,國家富裕了,經濟也大發展了,然而優惠政策卻全沒了,學費反而上漲了數十倍。可喜的是,前不久的兩會公佈六所師範將實行免費入學。這個新舉措對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將使農村和城市貧困家庭上大學的孩子多一個光明和輕鬆的選擇,同時也會在社會上進一步形成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

劇中的招生考試。試題公開——“論小學教育”,既考了文化基礎,又貼近專業,還全面的考查了學生的能力。想到如今北大研究生複試改革更加挑剔,不再是“一卷定狀元”的模式,而是更加註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動機。未來北大研究生規模不像現在這樣動輒萬餘人,將根據“創新型領導人才”所需要的素質,挑選出具備這種潛質的學生予以培養。將本著“少而精”的原則,精雕細琢一批能夠登上時代塔尖的傑出人物。

徐特立的教育方法。作為一師“教育學”的兼職教師¸徐特立的第一堂課是帶一年級學生到鄉下一所小學去現場參觀,感受“什麼是小學教育”?另一堂課是據學生寫出的文章,選擇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進行課堂辯論,整個課堂熱烈而活躍。這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方法,卻遭受到駐校“督學”的強烈反對。那怕是今天來看,也是對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的改革,而不幸的是,當今各級各類學校普遍都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以灌輸式教學為主,為什麼?因為這樣教課最省事,無論教師的水平如何,也都能應付過去。

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時,存在偏科問題,但這並沒有影響到他在學校的發展,這就是歸功於當時一師範先進的“尊重個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再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培養,發揮其最大的優勢,而沒有壓制其興趣愛好,而沒有把他們全部培養成“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生。如果沒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就不會有偉人後來輝煌的成就。

而我們現在的教育是一種什麼樣的教育,這是值得一些人深思的。中國之教育將如何走,又該走向何方?“因材施教、尊重個性、發掘特長”我想這是教育界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應遵循的規律。劇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之處。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