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沈浩觀後感

2024-02-07 6 [ 讀後感 ]

《第一書記》本月開始在首都各大影院放映。如果不是培訓單位組織觀看,恐怕我不會買票進影院。正像對近年來的“典型報道”缺少信心外,我對模式化的“主旋律電影”也了無興趣。但是進了影院,未及看完,已然落淚兩次。

在20日舉行的《北京高校教師觀看<第一書記>座談會》上,我提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兩個鏡頭:一是沈浩在回家過年的路上,被村民吳奶奶攔截吃年夜飯。村裡人知道了,紛紛搬著桌子一起來湊熱鬧。席間,大家搶著給沈浩的妻子打電話拜年;二是沈浩去世後,女兒汪汪在鋼琴演奏現場對父親的真情告慰。

電影的感人之處,絕非只有以上兩個鏡頭。大家提到影院裡身邊的觀眾紛紛落淚,所談到的感人鏡頭也各不相同。我認為,影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破:

一、較好地體現了宣傳價值與觀賞價值的統一。“主旋律電影”的最大問題,就是說教性太強,觀賞性較差,因此往往“叫好不叫座”。如果不是單位組織觀看,大多數電影肯定會成為“票房毒藥”。繼《建國大業》在這方面取得突破後,《第一書記》也在這方面做出了可貴的嘗試。尤其是力邀眾多明星加盟(現在看來,實無必要),運用網路語言(“小崗牛x”等),明顯借鑑了《建國大業》的策劃。可以預料,該影片的票房也會有不俗的表現。

二、較好地表現了沈浩的“七情六慾”,表現出普通人的情感。以往塑造典型人物的主旋律電影,往往求助於“豪言壯語”與豐功偉績。《第一書記》則側重於寫“情”。這包括沈浩與母親、妻子、女兒的親情,與同學、朋友的友情,以及與村民之間的真摯感情。其實,在這些看得見的“情”之外,還有一個隱含的“情”字,就是沈浩多年來的工作原地踏步,小崗村的經濟發展多年來沒有起色,他對自己、對小崗的發展還有一種“一起突圍”,實現人生價值的殷殷之情。

三、在展現矛盾中成功塑造了一位“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基層幹部形象。小崗雖然以“中國第一村”聞名,但多年來經濟發展停滯,在新農村建設中明星村鎮紛紛崛起的情況下,已是徒有其名。選擇到小崗掛職,沈浩其實面臨著幾對矛盾:一是原來省級機關的辦公、居住條件與村裡的生活、工作條件的矛盾;二是對基層工作“盡忠”與對九旬老母“盡孝”的矛盾;三是處理日益緊張的家庭關係與複雜工作環境的矛盾;四是處理掛職期滿後等待升職與繼續被挽留作村官的矛盾......影片在以上矛盾的處理中,真實地展現了沈浩的思考與抉擇過程,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從以上三點來看,《第一書記》在主旋律影片的探索方面獲得了較大的成功。但是,細想之下,沈浩在小崗的成功似乎不可複製。由於小崗“中國第一村”的名片,以及xx的視察,都為小崗的發展增添了起飛的引擎,加上誓與小崗村“一起突圍”沈浩的無私奉獻,小崗起飛似乎非常符合邏輯。但是,全國各地還有那麼多的貧困村寨,無論經濟基礎還是知名度,都與小崗不可同日而語。在跑專案、求批文等方面,都要比小崗村困難得多。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沈浩”們到這些地方掛職更顯其價值。希望《第一書記》的放映,也能引起有關部門的思考:貧困的中西部偏僻鄉村,更需要沈浩這樣的“第一書記”!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