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千秋萬載,源遠流長;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這種文化的傳承,植根於全民族的血脈裡,流淌在每個華夏兒女的血管裡,烙印在所有炎黃子孫的靈魂深處。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源和發祥,它與我們血脈相承薪火相傳。
中華五千年文明是一部鴻篇鉅製,國學經典就是其中的濃墨重彩。是大浪淘沙,去蕪存菁,依然留存的珍寶。是濃縮了的精華,歷經歲月的洗禮和銷融,依然璀璨奪目、永放光華。
青史幾番春夢,紅塵多少奇才。無數奇人逸士、古聖賢者、文人學者,橫空出世,各領風騷數百年,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萬涓成水,百川歸海,是他們心血與才智的凝聚和彙集,才有瞭如今浩如煙海的國學。
從三皇五帝、堯舜禪讓,天下為公的大同時代,到夏禹的家天下;從口口相傳、到倉頡造字,鐘鼎銘之,甲骨刻字。是勞動人民創造了文化,推動了歷史的程序。從《尚書》《詩經》到諸子百家,這是一場劃時代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形態的變革。各種學術流派交相輝映,激烈碰撞。孔子講“泛愛眾”“仁者愛人”“有教無類”;墨子江“兼愛”“非攻”;老子講“道法自然”許行講“君民並耕”孟子不但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且更一步講了“民為貴,君為輕”。這是中華民族最早最本土的民主主義思想。人們不再相信君權神授、祭祀巫卜,形成了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以墨家、道家、儒家、法家、兵家、醫家、縱橫家、陰陽家等為首的有著述傳承的十大學術流派。諸子共189家。至秦漢更達到一千餘家。這一時期是傳統文化中最開明、最開放、最具時代活力的一部分。遠遠超越了同時期的古希臘文明。先哲們各自授徒講學、著書立說、周遊列國。傳播自己的“道”。互相辯詰、各逞機鋒、互不相讓。文化典籍,汗牛充棟,不勝列舉。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先秦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又依次出現楚辭、漢賦、魏碑、晉帖、唐詩、宋詞、元曲、明戲、清小說等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文學藝術形式。這一切都是古人苦心孤詣的成果,嘔心瀝血之作。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豐碑。流傳千古而長盛不衰。理當由我們去繼往開來、弘揚光大。
但是,現在社會上有一些人,背典忘祖,盲目地崇洋媚外。外國的月亮就是比中國的圓。追求一些光鮮媚俗的東西。追求國外的奢侈品牌,嚮往國外的奢華生活,追名逐利,誇富鬥富,讓外來文化充塞自己的生活。完全忘記了“身貧不是貧,道貧愁煞人”的古訓。淡薄了對中國傳統文化血脈相連的感情。更有甚者,把國學用於不正當的競爭手段中,構陷他人。這些人的人生觀是歪曲的、錯誤的。這樣的人只能遺臭萬年,被萬人唾棄。忘記歷史就是背叛自己的民族。一個民族只有堅守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才能永遠保持民族自信心,才能永遠充滿活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為它是本民族的根,本民族的魂。只有這樣的民族,才能永遠傲然屹立在全世界強者之列。
山東省舉辦的青少年經典大賽讓人耳目一新。大賽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新穎獨特,融綜藝與競技於一體,寓教於樂。它不僅考察選手國學知識的儲備和對經典文化的掌握,更是希望透過比賽,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讓更多的人瞭解國學、喜歡國學,進而宏揚國學。比賽中選拔出許多德才兼備、博聞強記的國學小名士,讓人們看到了國學傳承的希望。“誦讀經典, 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讓國學經典在新時期新時代,繼續發揚歷久彌新的光彩,再創輝煌篇章。
國學不僅教我們修身做人,更將先賢深邃的思想傳遞給了我們,這正是民族精神的接力。屈原遭放逐,仍憂國憂民,於是有了離騷“恐美人之遲暮”“哀民生之多艱”;又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之樂而樂”;更有“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的陸游;“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李賀;“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辛棄疾。千古名句,激勵著一代代的讀書人,投筆從戎,馳騁沙場,為民族榮譽而戰。
“吾日三省吾身”告誡我們要有小心謹慎的反思之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告誡我們要有積進取的超越之心。古人將畢生感悟凝聚於經典之中,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傳世之寶。這是其他國家都不具備的悠久豐厚的文化底蘊。有著這樣源遠流長博大精神的傳統文化,怎不令我們油然而生自豪之情?
身為中華兒女,炎黃子孫,我們肩負著將中華文明傳承下去的重任。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若就此毀於我們之手,豈不令人痛心?美玉豈能讓它蒙塵?我們順著國學的指引,去探索古人留給我們的無盡寶藏,撿拾起一段段遺落的記憶。使我們自身充實圓滿,使祖國繁榮昌盛。“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我們要堅守國學、探索國學、感悟國學,使國學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