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硇砂

náo shā

硇砂
硇砂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硇砂
藥材拼音 náo shā
藥材別名 北庭砂、赤砂、黃砂、狄鹽、氣砂、透骨將軍、戎硇、白硇砂、淡硇砂、巖硇砂
英文名稱 sal ammoniac
功效分類 拔毒生肌藥
藥用部分 為氯化物類滷砂族礦物滷砂(硇砂)Sal Ammoniac的晶體或人工製成品。
(動)植物形態 晶體結構屬等軸晶系。晶體呈粒狀、不規則塊狀或纖維狀集合體。多數呈皮殼狀、被膜狀產出。無色、白色、淡灰色、黃白色或灰褐色。透明玻璃光澤或半透明乳狀光澤。解理不完全。斷口貝殼狀。硬度1.5~2,相對密度1.53。味鹹而苦。露置於空氣中易潮解。
產地分佈 為火山噴氣孔附近的昇華物。亦為燃燒的煤層中的昇華產物。鳥糞沉積中也有。產於甘肅、青海、新疆等地。
採收加工 採得後除去雜質、砂石。或可由人工合成:①以氫氯酸與氨或氨的化合物作用而得。②以氨水中和鐵板浸漬(大部分為氯化亞鐵)而得。③為索爾夫制鹼法之副產品。④以氨水作用於氯化鈣而得。
藥材性狀 呈不規則扁塊狀晶體;上表面粗糙,呈粗晶粒狀或乳狀凸起,白色、淡灰白色。底面不平坦,多呈緻密細粒狀;淡黃色至黃色(硫黃)。條痕白色。體輕,質脆,易砸碎。斷面纖維狀。玻璃光澤。具硫黃氣,味鹹而苦,有強烈刺舌感。易溶於水,在乙醇中略溶。
性味歸經 性溫,味鹹、苦、辛。歸肝經、脾經、胃經。
功效作用 消積軟堅,化腐生肌。屬拔毒生肌藥。
臨床應用 外用:研細撒;或調敷;或入膏貼;或化水點、塗。內服:用量0.3~1克,入丸、散,不入煎劑。主治癥瘕積聚,噎膈反胃,喉痺腫痛,癰腫,瘰癧,翳障,息肉,贅疣。
藥理研究 抗腫瘤作用:硇砂成分體外對人L₇₇₂₁肝癌細胞繫有抑制作用,且強度與藥物濃度相關。體內實驗可使腫瘤體積顯著縮小,直至瘤塊壞死吸收消失。
化學成分 硇砂主要含氯化銨(NH₄Cl);尚含Fe³⁺0.005%。
使用禁忌 內服宜慎,不宜過量,孕婦禁服。肝、腎功能不全及潰瘍病患者慎服。生品有腐蝕性,忌內服,只作外用。
配伍藥方 ①治虛中有積,心腹脅肋脹痛:附子半兩(炮),硇砂一錢(湯飛),丁香一錢(不見火),乾薑一錢半。上為細末,旋人硇砂研和,用稀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粒,加至二十粒,生薑湯下,不拘時候。(《魏氏家藏方》硇附丸) ②治翻胃吐食,十膈五噎,嘔逆不止,心腹疼痛,粥藥不下:附子一枚,硇砂一分(先將附子剜臍作孔,入硇砂於內,用生面作餅裹之,慢火煨令焦黃,去面,取附子、硇砂為末),木香三錢,丁香三錢(二味同為末)。上件一處拌勻,面和為丸,每兩作二十丸,捏作餅子,每服一餅,用拇指大生薑一塊,切作二破,置藥在內,溼紙裹煨香熟,和姜細嚼,米飲送下,不拘時候。(《楊氏家藏方》硇附餅子) ③治療瘡:硇砂、雄黃、天南星、砒霜各等分,麝香少許。上研為細末。用竹針針開用藥,到黃水出,瘡已。(《宣明論方》) ④治鼻生息肉:硇砂一錢,輕粉三分,冰片五厘,雄黃三分。上共為末,每日五六次點之,漸化為水。(《外科正宗》硇砂散)
上一味中藥材: 紅粉
下一味中藥材: 硼砂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