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木槿皮

mù jǐn pí

木槿皮
木槿皮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木槿皮
藥材拼音 mù jǐn pí
藥材別名 川槿皮、白槿皮、蘆樹皮、碗蓋花皮
英文名稱 Hibiscus bark
功效分類 殺蟲止癢藥
藥用部分 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乾燥莖皮或根皮。
(動)植物形態 落葉灌木,高3~4米。莖多分枝,幼枝密被黃色星狀毛及茸毛。葉互生,卵形或菱狀卵形,長4~7厘米,寬2~4厘米,不裂或中部以上3裂,基部楔形,邊緣有鈍齒。花大,單生葉腋,直徑5~6厘米,花柄長4~14毫米,小苞片6~7,線形,有星狀毛,花萼鐘形,5裂,有星狀毛及短柔毛;花瓣白色、紅色、淡紫色等,常重瓣;雄蕊和柱頭不伸出花冠。蒴果長圓形,長約2厘米,頂端有短喙,密生星狀毛。種子褐色。花期7~10月,果期9~10月。
產地分佈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
採收加工 莖皮於4~5月剝取,曬乾。根皮於秋末挖取根,剝取根皮。曬乾。
藥材性狀 本品多內捲成長槽狀或單筒狀。大小不一,厚1~2毫米。外表面青灰色或灰褐色,有細而略彎曲縱皺紋,皮孔點狀散在。內表面類白色至淡黃白色,平滑,具細緻的縱紋理。質堅韌,折斷面強纖維性,類白色。氣微,味淡。以身幹、條長、寬厚、無黴者為佳。
性味歸經 性微寒,味甘、苦。歸大腸經、肝經、脾經。
功效作用 清熱利溼,殺蟲止癢。屬殺蟲止癢藥。
臨床應用 外用:適量,灑浸搽擦或煎水燻洗。內服:煎湯3~9克。主治溼熱瀉痢,腸風瀉血,脫肛,痔瘡,赤白帶下,陰道滴蟲,面板疥癬,陰囊溼疹。
藥理研究 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作用。
化學成分 本品主要含辛二酸、1-二十八醇、β-谷固醇、1,22-二十二碳二醇、白樺脂醇、古柯三醇、肉豆蔻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 無溼熱者慎服。
配伍藥方 ①治一切頑癬:A.木槿皮9克,大斑蝥7個,或小用10個(去頭足),巴豆5個(去油)。共為細末,用醋調搽。稍時作痛起泡,泡落即愈。(《魯府禁方》川槿散);B.川槿皮6克,輕粉1.5克,斑蝥7個,大風子7個。河水、井水共一鍾,煎一半,露一宿,筆蘸塗之。(《外科正宗》頑癬方);C.木槿皮60克,米醋120毫升,浸汁外塗,每日數次。(《安徽中草藥》) ②治牛皮癬:木槿皮30克,大風子仁15個,半夏15克。河水、井水各一碗,浸露七宿,入輕粉3克於水中,用禿筆掃塗,有臭涎出方妙,但忌洗澡,能於夏月治之尤效。(《串雅內編》) ③治腳癬:木槿皮60克,75%乙醇60毫升。浸泡2天后,外擦患處。(《安徽中草藥》) ④治赤白帶下:木槿根皮60克(切),以白酒一碗半,配一碗,空心服之。(《纂要奇方》) ⑤治大腸脫肛:木槿皮或葉煎湯燻洗,後以白礬、五倍子等分為末,敷之。(《救急方》)
上一味中藥材: 皂角刺
下一味中藥材: 土荊皮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