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ēng fáng
藥材名稱 | 蜂房 |
藥材拼音 | fēng fáng |
藥材別名 | 露蜂房、蜂腸、馬蜂窩、蜂巢、馬蜂包 |
英文名稱 | any of the six-sided wax cells in a honeycomb |
功效分類 | 殺蟲止癢藥 |
藥用部分 | 胡蜂科昆蟲果馬蜂Polistes olivaceus (De Geer)等同屬多種馬蜂的蜂巢。 |
(動)植物形態 | 雌蜂體長約17毫米。頭部寬與胸部略相等。體各部黃色或暗黃色。額部後單眼處有一弧形黑斑。唇基略隆起,稀布淺刻點。上頜有淺刻點,端部3齒黑色。前胸背板兩側各有1棕色帶。中胸背板中間有黑色縱隆線。小盾片、後小盾片、中胸側板、後胸側板各骨片連線處為黑色。胸腹節中央溝黑色,兩側各有1棕色帶,布有橫皺褶。翅棕色,前翅前緣色略深。 |
產地分佈 | 群棲性,營巢於樹木或房屋附近。分佈於四川、雲南、廣東、廣西等地。 |
採收加工 | 秋、冬季採收,直接曬乾;或略蒸,除去死蜂死蛹,曬乾。 |
藥材性狀 | 圓盤狀、蓮蓬狀或不規則扁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腹面有多數排列整齊六角形小孔,孔徑3~8毫米;背面有1個或數個黑色突起的短柄。體輕,質韌,略有彈性。氣微,味辛、淡。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甘。歸胃經。 |
功效作用 | 祛風、攻毒、殺蟲、止痛。屬殺蟲止癢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5克,煎服;外用適量,研末油調敷或煎水漱洗患處。用治齲齒牙痛、瘡瘍腫毒、乳癰、瘰癧、面板頑癬、鵝掌風。 |
藥理研究 | 具明顯的抗炎、鎮痛、降溫、促凝血的作用;可使心臟運動加強,降低外周阻力;能使離體腸蠕動及張力稍有減弱作用;對肝癌、胃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某些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化學成分 | 主含蜂蠟、樹脂,尚含多種氨基酸、揮發油和鈣、鐵等多種無機元素。實驗表明,本品水提液具有抗炎、補腎壯陽、促進血液凝固和擴張血管作用。此外還有降壓和利尿作用。 |
使用禁忌 | 氣虛血弱及腎功能不全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手足風痺:黃蜂巢大者一個。小者三四個(燒灰),獨頭蒜一碗,百草霜4.5克。同搗敷上。忌生冷葷腥。(《乾坤秘韞》) ②治小兒臍風溼腫久不瘥:露蜂房,燒末敷之。(《子母秘錄》) ③治風癮疹:以水煮蜂房取二升,入芒硝敷上,日五度。即瘥。(《梅師集驗方》) ④治蜂螫人:a.露蜂房末,豬膏和敷之。(《千金要方》)b.露蜂房、白礬各15克。上件藥搗羅為末。以水煎如膏,厚塗螫處。(《聖惠方》) ⑤治崩中漏下,青黃赤白:蜂房末,三指撮,酒服之。(《千金要方》) ⑥治陰痿不起:蜂巢燒研,新汲井水服6克。(《峋嶁神書》) ⑦治牙痛:露蜂房、天仙藤各等分。上件嚼咀。每用6克,水半盞,煎數沸,去滓漱之。(《楊氏家藏方》露蜂房散)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