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éng huáng
藥材名稱 | 藤黃 |
藥材拼音 | téng huáng |
藥材別名 | 玉黃、月黃 |
英文名稱 | gamboge |
功效分類 | 殺蟲止癢藥 拔毒生肌藥 |
藥用部分 | 為藤黃科植物藤黃樹Garcinia hanburii Hook.f.的乾燥膠樹脂。 |
(動)植物形態 | 常綠喬木,高約18米,小枝四稜形。葉對生,薄革質。橢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0-15厘米,先端鈍,基部楔形,全緣;葉柄長8毫米,花單性,腋生,黃色,無柄;萼與花瓣均4片,圓形,覆瓦狀排列;雄花2-3,簇生,雌花單生,較大,漿果亞球形。 |
產地分佈 | 生熱帶地區。分佈於印度、泰國。我國南部及西南部地區亦產。 |
採收加工 | 於雨季,在離地面3公尺的樹幹上作一螺旋割口,並以一較大竹筒受之,使液汁緩緩流人,然後再注人一小竹筒中,放置月餘即成固體狀,以火烘之,除去竹筒,收集固體物。 |
藥材性狀 | 呈圓筒狀,中空,長10~20厘米,有時成短段狀,直徑3~5厘米,有時為不規則的塊狀物或碎塊粒狀。外表紅黃色或橙黃色,具容器遺留的細縱紋理,常被綠黃色的粉霖質硬,易碎,碎面平滑,具膜樣光澤及具角狀紋理。氣微,味辛辣。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酸、澀。歸胃經、大腸經。 |
功效作用 | 消腫排膿,散瘀解毒,殺蟲止癢。屬拔毒生肌藥。 |
臨床應用 | 0.03~0.06克,炮製後入丸劑。外用:適量,研末調敷、磨汁塗搽或熬膏塗敷。用於癰疽腫毒。跌撲損傷;外用治頑癬。 |
藥理研究 | 藤黃在體內和體外均有選擇性抗癌功效與作用;透過對戊巴比妥鈉閾下催眠劑量的影響,表明藤黃各有明顯的鎮靜作用,醋酸扭體反應說明藤黃有明顯的鎮痛作用;藤黃乙醇提取物的水混懸液低濃度興奮、高濃度抑制兔離體十二指腸平滑肌;藤黃0.04-0.16mg/ml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八疊球菌和枯草桿菌有抑制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藤黃素,已知結構的有α-藤黃素及β-藤黃素,另含藤黃酸、異藤黃酸,樹汁亦含藤黃雙黃酮。 |
使用禁忌 | 本品毒性較大,內服少量,即能致瀉。體質虛弱者禁服。如誤服過量,則可引起頭昏、嘔吐、腹痛、洩瀉,甚至致死,故多作外用,很少內服。 |
配伍藥方 | 1.治一切無名腫毒:藤黃四兩,白蠟八兩,小磨麻油十二兩。先將油煎熟,將成珠,入水不散,再加藤黃、白蠟攪勻,磁瓶收,面上仍以麻油養之,臨用攤貼。(《不藥良方》風氣膏) 2.治刀斧木石傷及湯火傷,竹木刺入肉,一切諸傷:真麻油一斤,藤黃八兩,白蠟八兩。先將油入銅鍋,次將藤黃錘碎熬透,以麻布濾去渣,加入白蠟,至滴水成珠為度,貯磁罐。其膏夏老冬嫩為宜。敷之即能止疼、止血、收口。(《綱目拾遺》神效膏)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