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海芋

hǎi yù

海芋
海芋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海芋
藥材拼音 hǎi yù
藥材別名 野芋頭、廣東狼毒、天荷、狼毒頭、羞天草、隔河仙、觀音蓮
英文名稱 alocasia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
藥用部分 天南星科植物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 (L.) Schott.的根莖。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5米。莖粗壯,粗達90毫米。葉互生;闊卵形,極大,長30~90厘米,寬20~60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廣心狀箭頭形,2裂,側脈9~12對,粗而明顯,綠色;葉柄粗壯抱莖。花單性,同株;花序柄粗壯,每一葉腋內約有2個,長15~20厘米;佛焰苞的管長3~4厘米,粉綠色,苞片舟狀,綠黃色,先端銳尖;肉穗花序短於佛焰苞。雌花序長2~2.5厘米,位於下部;中性花序長2.5~9.5厘米,位於雌花序之上;雄花位於中性花序之上;附屬體長約8厘米,有網狀槽紋;子房3~4室。漿果紅色。花期春末夏初。
產地分佈 生於山野間。分佈於廣東、廣西、臺灣、福建、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採收加工 全年可採。加工時以布或紙墊手,以免中毒,用刀削去外皮,切片,以清水浸漂6~7天,多次換水,取出曬乾或鮮用。
藥材性狀 乾燥的根莖,呈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圓柱形,大小不一,長者可達90厘米,直徑3~6厘米或更粗。有時可見未除盡的栓皮及環狀的節和圓形的根痕。質堅實,橫斷面白色粉質,維管束呈淡黃色點狀散在,內皮層環清晰。氣微,味淡,嚼之發麻。
性味歸經 性寒,味辛。歸心經、肝經、膽經、大腸經。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 用量3~10克。用治夏季感冒、痧氣腹痛、嘔吐腹瀉、山嵐瘴瘧、赤白帶下。外用治風溼骨痛、癰腫疔毒、瘰癧痰核、蛇蟲咬傷。
藥理研究 有治療流感、鼻咽癌咽喉部放射反應等作用。
化學成分 含維生素B、抗壞血酸、煙酸、膽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等。
使用禁忌 本品有毒,不宜生食。體虛者孕婦慎服。
配伍藥方 ①防治流行性感冒:鮮海芋根狀莖5000克,去皮洗淨,切成薄片,大米120克,食鹽15克。混合入鍋,急火炒至大米成棕黑色,加水10000毫升,煮沸2小時,過濾。預防:每日1次,每次服150毫升,連服3天。治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全國中草藥彙編》) ②治感冒頭痛身倦:(野)芋根用溼紙封好,煨熱之,以擦頭額及腰脊、前後心、手彎腳彎。可令人遍身順適。(《嶺南採藥錄》) ③治風溼骨痛:野芋頭(切厚片)。先將樟腦少許置於芋片中央,用火烤樟腦,趁火未熄,速敷患處。(《文字中草藥》) ④治癰腫,瘡癤:(野芋頭)鮮根莖適量。加酒30克搗爛,用(野芋頭)葉包,煨熱外敷。(《廣西本草選編》)
上一味中藥材: 巖黃連
下一味中藥材: 救必應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