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醉魚草

zuì yú cǎo

醉魚草
醉魚草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醉魚草
藥材拼音 zuì yú cǎo
藥材別名 魚尾草、醉魚兒草、樚木、鬧魚花、癢見消、四方麻、陽包樹、魚鱗子、藥杆子、驢尾草、羊尾巴、防痛樹、雞公尾、毒魚藤、鯉魚花草、藥鰻老醋、野巴豆、老陽花、蘿蔔樹子、藥魚子、土蒙花、花玉成、四稜麻、羊飽藥、羊白婆、金雞尾、洞庭草、白皮消、鐵帚尾、紅魚波、紅魚皂、鐵線尾、四季青、白袍花、糖茶、水泡木、雉尾花、樓梅草、魚泡草、魚藤草、洋波、魚背子花、一串花、狗頭鷹、紅魚魺、魚白子花、野剛子、魚尾子、魚花草、毒魚草
英文名稱 buddleia
功效分類 驅蟲藥
藥用部分 馬錢科植物醉魚草Buddleja lindleyana Fort.的莖葉。
(動)植物形態 落葉灌木,高1~3米,樹皮茶褐色。小枝具四稜而略帶翼狀,幼時密被黃色星狀毛及鱗片。葉對生,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10厘米,寬1.5~3厘米,紙質,先端尖,基部楔形或鈍圓,全緣或有疏鋸齒,幼時背面密被黃綠色星狀毛及鱗片。花序穗狀,直立,長7~20厘米;花萼、花冠4裂,均有鱗片;花冠紫色,稍彎曲,冠筒內面白紫色,具細柔毛;雄蕊4,花絲極短,著生於花冠筒下部;子房上位,2室。蒴果矩圓形,被鱗片。種子無翅。花期4~8月,果期10~11月。
產地分佈 生於山坡、溪邊的灌叢中,亦有栽培以供觀賞。分佈於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
採收加工 全年可採全株或葉,曬乾。
藥材性狀 小枝呈四稜柱形,表面茶褐色。幼枝具密被黃色星狀毛及鱗片。葉對生,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表面淺黃棕色,先端尖,基部楔形或鈍圓,全緣或有疏鋸齒,質脆易碎。花序穗狀,長7~20厘米,花冠4裂,呈暗棕色。氣微,味微苦。
性味歸經 性溫,味苦、辛。有小毒。
功效作用 止咳定喘,活血祛瘀,驅蟲。屬驅蟲藥。
臨床應用 用量10~30克,水煎服。鮮草量可酌情加大。臨床上可用於治療感冒、咳嗽、哮喘以及跌打損傷,外傷出血。還可治療鉤蟲病。
藥理研究 醉魚草有某些殺昆蟲和抑菌的功效與作用。
化學成分 醉魚草全株含醉魚草苷、醉魚草糖苷及多種黃酮類成分。
使用禁忌 本種花葉有毒,如服用過量會引起頭暈、嘔吐、呼吸困難、四肢麻木和震顫。
配伍藥方 ①治痄腮:醉魚草15克,楓球7枚,薺菜9克。煮雞蛋食。(《湖南藥物志》) ②治瘰癧:醉魚草全草30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③治陰疽:鮮醉魚草葉。酒或醋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④治風寒牙痛:醉魚草鮮葉和食鹽少許,搗爛取汁漱口。(《福建中草藥》)
上一味中藥材: 崗稔根
下一味中藥材: 檳榔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