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āng mù
藥材名稱 | 樟木 |
藥材拼音 | zhāng mù |
藥材別名 | 樟材、香樟木、吹風散 |
英文名稱 | camphorwood |
功效分類 | 溫裡藥 |
藥用部分 | 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的乾燥木材。 |
(動)植物形態 | 常綠大喬木,高可達30米。樹皮灰黃褐色,縱裂。枝、葉及木材均有樟腦氣味,枝無毛。葉互生;葉柄細,長2~3厘米,無毛;葉片薄革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厘米,寬2.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有時邊緣呈微波狀,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微有白粉,兩面無毛,離基三出脈,圓錐花序腋生,長3.5~7厘米,花兩性,長約3毫米,綠白色或黃綠色;花梗長1~2毫米;花被筒倒錐形,長約1毫米,花被裂片橢圓形,長約2毫米,內面密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長約2毫米,花絲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箭頭形,位於最內輪;子房球形,直徑約1毫米,無毛,花柱長約1毫米。果實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徑6~8毫米,紫黑色;果托杯狀,長約5毫米,先端平截,直徑達4毫米,花期4~5月,果期8~11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山坡或溝谷,常栽培於低山平原。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 |
採收加工 | 種植5~6年成材後,通常於冬季砍收樹幹,鋸斷,劈成小塊,曬乾。 |
藥材性狀 | 本品為形狀不規則的段或小塊。外表紅棕色至暗棕色,紋理順直。橫斷面可見年輪。質重而硬。有強烈的樟腦香氣,味辛有清涼感。以塊大、香氣濃郁者為佳。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辛。歸脾經、肝經。 |
功效作用 | 祛風散寒,溫中理氣,活血通絡。屬溫裡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10~20克;或研末,3~6克。外用:適量,煎水洗。主治風寒感冒,胃寒脹痛,寒溼吐瀉,風溼痺痛,腳氣,跌打傷痛,疥癬風癢。 |
藥理研究 | 抑菌試驗證明,葉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均有抑制作用,皮水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具有防蟲防蛀作用;能鬆弛支氣管平滑肌,產生顯著的平喘作用,同時有一定的止咳、祛痰作用。 |
化學成分 | 主要含d-樟腦、桉油精、黃樟油醚,尚含樟腦醇、樟腦酮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孕婦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胃寒脹痛:樟木15克,煎水兩碗服。(《香港中草藥》) ②治腳氣,痰雍嘔逆,心胸滿悶,不下飲食:樟木30克(塗生薑汁炙令黃),搗篩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3克。(《普濟方》樟木散) ③治痛風,手足冷痛如虎咬者:樟木屑一斗,以水一擔熬沸,以樟木屑置於大桶內。令人坐桶邊,放一腳在內,外以草荐一領圍之,勿令湯氣入眼,恐壞眼,其功甚捷。(《醫學正傳》)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